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离开了前朝,没走几步,就进了后宫。

甄城的宫室太小,甚至不如许县。

袁绍想起了都城之争,不禁又叹了一口气。几方势力互不相让,他现在什么事都做不了,每天不是在听大臣们争吵,就是大眼瞪小眼,谁也不吭声。

就连他自己,也无法做出明确的选择。

刚进后宫门,袁绍就看到了袁买。袁买在前面跑,几个年轻的士人在后面追。袁买似乎很享受这种游戏,高高的举起手中的玩具向前奔跑,就像举着长剑冲锋陷阵。

看到袁绍,袁买吓了一跳,停住了脚步,束身正立,恭恭敬敬的行礼。跟在后面的士人也不敢怠慢,纷纷站定,给袁绍行礼,眼神中带着敬畏。

这敬畏让袁绍有种莫名的安慰。

这些年轻人还没有受到父兄的太多影响,对天子还有着基本的敬畏,只是不知道这敬畏能持续多久。等他们在宫里的时间久了,知道天子离开了大族的支持什么也做不了的时候,他们还能保持敬畏吗?

袁绍表示很怀疑,所以他迫切的想做出一点改变。

摸了摸袁买的小脸,袁绍的目光再次落在袁买手中的玩具上。他一眼看出,这正是袁熙亲手做的那个,不值钱,但独一无二,最得袁买欢心。

他随即又想到了袁熙,心里一紧。

荀衍初登战阵,手高眼低,导致匈奴人逃出边塞。原本还算平静的草原一下子打破了平衡,在塞内待了一百多年,原以为已经不堪大用的匈奴人竟然在草原上所向无敌,吞并了几个鲜卑部下,迅速壮大起来。如果不加以打击,势必成为肘腋之患。

出塞不过月余,匈奴人已经两次入侵,而且一次比一次实力强悍。

这让袁绍很担心,可是当他要求公卿们讨论荀衍提出的建议时,公卿们却众口一致的表示了反对,包括郭图在内。他们的理由出奇的统一,幽并凉三州出精兵,任何一州都不能掉以轻心,更别说三州或者两州合一了。

就算是皇子,也担不起这样的重任。

袁熙心心所念的幽燕都护府还没开始讨论,就被否决了。

袁熙送来的六百里加急文书,也被公卿大臣们有意无意的忽视了。这么多天,一直在说考虑,一直没有结果。袁绍知道他们的想法,无非是担心袁熙实力太强了,会危及袁谭或者袁尚的地位,却无可奈何。

他能做的,就是扣下禁止袁熙越境攻击的诏书。

他无法决定诏书里写什么,但是他能决定是不是同意,是不是要发出去。

希望袁熙能谨慎一些,尽快从塞内调兵,不要被匈奴人围住。

如果袁熙能打赢,那袁尚平定宋建的战事也会迅速提上日程。冀州人也好,汝颍人也罢,都不会让袁熙独领大功,尤其是东南战事拖延不决的情况下。

此时此刻,袁熙成了袁绍手里不可或缺的权。只要使用得当,就能撬动冀州人、汝颍人。

袁绍再次露出笑容。

——

扬州,九江郡,合肥。

城西的一座无名小山上,袁谭在荀谌、荀攸的陪同下,登上了山顶,极目远眺。

施水从山下流过,蜿蜒流向远处,经过合肥城下后,将进入巢湖,最后进入长江。

五万江东军,正在周瑜的指挥下,以巢湖为基地,猛攻合肥城。

“没想到曹子孝勇猛如厮,竟能以寡敌众,守住合肥城。”袁谭一声叹息,心中充满宽慰。

一开始荀攸建议派曹仁驰援合肥时,他还有些担心。现在看来,荀攸是对的,曹仁将合肥城守得固若金汤,周瑜猛攻了一个多月,没能取得任何进展。

“曹公麾下,以勇气闻者除了曹子孝,还有张文远,但大多数人只知道张文远,却不知道曹子孝。”荀攸不紧不慢地说道:“曹子孝不仅善攻,更善守,用兵颇有章法,可大用。”

听荀攸提到张辽,袁谭不禁想起了北疆的形势,为袁熙捏了一把汗。

听说匈奴人逃出塞外,袁谭就开始关心北疆的消息,还特意让荀谌多和郭图联络,最好能和郭嘉直接联络。但北疆太远,他收到的消息至少要晚半个月。

“友若,你给休若写信,让他和张文远等人搞好关系。”

荀谌淡淡的应了一声,伸手一指。“大王还是先处理眼前的事吧。兵贵胜,不贵久。周瑜久攻不下,听说大王率兵来援,应该很快就会撤兵。此次失利,孙权对他必有意见,大王不妨派人去劝降。”

“劝降?”

“有九江蒋干者,善言语,有才辩,独步江淮间。大王若能派他去劝降,或许能建奇功。”

袁谭想了想,转头看看沉默不言的荀攸。“公达以为呢?”

荀攸笑笑。“不妨试试,不成也无妨。秋冬水少,孙权担心我军水师截其后路,撤军势在必行。”

荀谌有些不满。“公达以为周瑜不会降?”

荀攸摇摇头。“我对周瑜了解不多,不敢断言他会不会降。不过,孙权对周瑜也有戒心,否则不会安排程普、孙韶为副。想劝降周瑜,然后一举歼灭江东主力,可能不太容易。”

荀谌欲言又止,心情有些复杂。

最近与荀攸得接触多了,他渐渐意识到荀攸比他以为的更高明,几次分析都非常精准,眼下又因为推荐了曹仁守合肥深得袁谭信任,他既高兴,又有些不安。

回想起来,还是荀彧识人更准,他自愧不如。

但荀彧识人那么准,最后还是因为曹操战死乌巢而一败涂地,现在只能跟着汉家天子远遁辽东,是他自己的天命,还是荀氏的天命?

他最近收到荀衍的书信,知道荀衍有意转投袁熙,为荀氏多留一条后路。他原本是反对的,可是仔细想想,他对袁熙的了解有限,之前的判断也不准确,或许荀衍与袁熙接触得多,意识到了袁熙的潜力也说不定。如果是后者,他不介意荀衍的方案,只是如此一来,眼前的袁谭又算什么?

难道我又一次选错了人,最终白忙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