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袁氏王朝:从乌巢开始 > 第110章 攻守之势异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袁谭接受了荀谌的建议,派蒋干去劝降周瑜,顺势又和荀谌商量,等孙权退兵后,是不是可以抽调一部分钱粮和幽州交易,帮袁熙缓解一下困境。

草原上的平静高度依赖冀州和中原的钱粮,没有好处,塞外的蛮族是不会听话的。

荀谌委婉的拒绝了。

他的理由也很简单,合肥之战已经证明,我军现有的骑兵足以取得对江东军的优势,没有必要花钱再去购买战马。与其帮袁熙解决问题,不如反攻江东,尽快完成天下一统。

荀谌的语气很坚决,但他内心清楚,以袁谭目前的实力,基本不太可能反攻得手。能维持住平衡,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陆战,中原有优势。水战,却是江东军所长,青徐水师根本不是江东水师的对手。

臧霸等人奉命率水师去截断江东军的后路,在广陵一带被孙韶拦住,没占到一点便宜。至于吃了多大亏,臧霸没说,荀谌也没兴趣打听。以他对臧霸等人的了解,但凡不报功,必然是吃了亏。

郭图收到消息后,已经决定插手凉州事务,争夺进攻益州的主导权。

当然,安排荀衍转投袁熙也是后手之一。

每次想到这些,荀谌都对袁熙非常不满。作为袁谭的同母弟,袁熙居然不表态支持袁谭,这简直是荒唐,甚至可能说是袁熙野心的暴露。

再一次碰壁,袁谭既生气,又无奈。

自从袁绍登基,他被封为吴王后,形势并没有烃好,反而更加严峻了。以前,汝颍人还是支持他们父子的,最多只是和冀州人争锋。现在倒好,汝颍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对他们父子严防死守,甚至不惜和冀州人、凉州人结盟。

他们拥护新生的大陈王朝,但他们拥护的是符合他们利益的大陈王朝。如果有人想做出改变,哪怕是天子,也必然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击。

恍惚之间,他们成了党人奋死抗争的朝廷,而且党人的底气更足,态度也更为强硬。

他们虽然没有明说,意思却不言自明,连大陈王朝都是党人扶持起来的,谁能违反党人的意志?

党人的强势,连自幼受党人熏陶的袁谭都有些无法接受,但是让他与荀谌等人决裂,他又做不到。一是情感上不允许,他做不出过河拆桥的事。二是现实上不允许,没有党人的支持,他什么也做不成。

他如笼中鸟,只能发出无奈的呻吟。

——

蒋干去得快,回来得更快。

周瑜明确的拒绝了他的劝降,还向他介绍了他们的下一步作战计划。鉴于合肥城的坚固,周瑜决定放弃进攻,但他也不打算退回江东。他将在巢湖的出水口建一座城,夹水而立,作为下一次进攻的基地。

蒋干还没说完,荀谌就勃然大怒,袁谭也变了脸色。

周瑜要在巢湖建城,简直是打他们的脸,告诉世人,这一战还没结束,袁谭也没取得胜利,他们将继续争夺合肥,而且不会撤退。

真让他们得逞了,合肥以后还有安稳的日子吗?

前线,自然要枕戈待旦。

别说合肥了,整个九江,甚至包括庐江在内,都不会太平。

“建城?我们会看着他们建城吗?”荀谌很不高兴,甚至有些后悔推荐蒋干去说降周瑜。

劝降不成功也就罢了,你怎么还成了周瑜的使者?

“我见到了城。”蒋干倒也不慌张,泰然自若。“虽然谈不上固若金汤,但握险而建,易守难攻,却也是事实。周公瑾心意已决,不分胜负,绝不回师。”

荀谌刚要再说,荀攸给他使了个眼神,只好将涌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荀攸不紧不慢的说道:“周公瑾要亲自守这座新城?”

“他是这么说的。”

荀攸点了点头。“那就再辛苦子翼一趟,就说我们将如他所愿,血战到底。他这三万兵怕是不够,如果江东还有精锐可以增派,那就尽快安排。”

蒋干打量了荀攸两眼,又看看袁谭。

袁谭虽然不明白荀攸是什么意思,却还是点头表示附和。“辛苦子翼。”

蒋干拱手施礼,再次启程,赶往周瑜大营。

双方离得很近,最多半天就能到。

蒋干离开后,荀攸说道:“周公瑾要撤退了,生怕我们追击,所以故意说要建城坚守。”

“何以见得?”

“如果他真想对峙,应该在巢湖的入水口筑城。这里离合肥更近,而且巢湖在后,更方便水师增援,进可攻,退可守。而我军想进攻,却必须先攻克这座城才行。”

袁谭、荀谌恍然大悟。荀谌一拍大腿。“公达,论机变,你胜我一筹。”

荀攸连忙表示不敢。

袁谭没看他们,嘴角却不自觉的挑起。能让荀谌承认在临机应变方面稍逊一筹,是难得的事。由此可见,荀攸这段时间的表现取得了荀谌的认可,以后在两军交锋这样的事上,要以荀攸的意见为主了。

“公达,我们要追吗?”

“不用追。”荀攸摇摇头。“这一路都是水路,我们追上了也拦不住他们。况且,在巢湖出水口建城不太可能,但是在濡须口建城,却是完全有可能的。”

荀攸在濡须口的位置点了点。“在这里建城,江东水师可以顺利退回江上,我军追击却会受阻。为长久计,最好能夺取此地,建一座大城,好让江东水师望而却步,无法再威胁合肥。”

袁谭、荀谌表示支持。

中渎水已经证明不适合和行军,合肥将成为东线的重要节点。如果能将濡须口控制在手中,他们就能随时进入长江,而江东军想再进入巢湖,威胁合肥,却必须先攻克濡须口的这座城。

城在谁的手里,主动权就在谁的手里。

所以,这座城绝不能控制在江东军的手中。

如此一来,攻守之势就变了,周瑜成了守城的一方,他们成了攻城的一方。

攻城需要大量的攻城器械,而且要更多的兵力以及更多的粮草、辎重,这些都要从现在开始准备。

袁谭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兵力不够。

攻守的兵力对比通常是一比四,没有四倍的兵力优势,几乎不可能攻克一座城池。曹仁只有一万人,周瑜以三万人攻城,这么久都没拿下。现在周瑜退守濡须口,就算这座城不如合肥城高大坚固,周瑜以一万人守城,其他人在江上随时准备增援,也需要有四到五万的兵力才能应付。

如果想稳妥一点,袁谭可能需要六到七万人。

但袁谭根本没有这么多兵力。

“向朝廷求援吧。”荀谌做出了艰难的决定。“不能让周瑜在濡须口站稳脚跟,否则中原无安寝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