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武侠修真 > 我在综武修仙那些年 > 第278章 铁血淬道心,军魂映圆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78章 铁血淬道心,军魂映圆融

老黄那哼着小调、消失在夜色里的背影,像一块投入心湖的石子,在凌霄平静的道心中漾开圈圈涟漪。那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那份属于武夫的、最质朴的骄傲与坚持,与这北凉之地弥漫的铁血气息,奇异地交融在一起。

他没有立即返回院中,而是信步走出王府,登上凉州城那饱经风霜的城墙。

夜色下的边关,远比他白日所见更为苍凉、肃穆。寒风如刀,刮过垛口,发出呜咽般的声响。城外远处,依稀可见昨日战场的轮廓,焦黑的土地,折断的兵刃,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未曾散尽的硝烟与极淡的血腥气。

值夜的士卒抱着长矛,蜷缩在避风的角落,尽管疲惫,眼神却依旧警惕地扫视着黑暗的荒野。他们的甲胄破旧,脸庞被风沙刻满粗糙的痕迹,但脊梁却挺得笔直。凌霄的神识如水银泻地,无声地蔓延开去。

他“听”到了伤兵营里压抑的呻吟,嗅到了药草与腐肉混合的刺鼻气味;“看”到了更远处,那些刚刚失去儿子、丈夫的家庭,在无声的暗夜里咀嚼着悲伤;也感受到了这座雄城之下,那由无数北凉军民意志汇聚而成的、沉重而坚韧的“势”。

这不是江湖的快意恩仇,不是门派的名利之争。这里是赤裸裸的生存与毁灭,是无数个体为了守护身后家园,将自身化作柴薪,投入名为“战争”的熔炉。那份 collective 的意志,铁血铿锵,悲壮而炽热,远比他之前所经历的任何红尘琐事,都更具冲击力。

他想起徐骁那看似昏聩实则锐利的眼神,那一声“守土安民”背后的千钧重担;想起徐凤年那纨绔伪装下的隐忍与逐渐苏醒的责任;想起袁左宗麾下凤字营骑兵呼啸而过的彪悍锐气;更想起老黄那归于平凡、却又在最后时刻绽露锋芒的剑心。

个人之于时代,之于家国,究竟是何等渺小,又何等……不可或缺。

凌霄缓缓闭上双眼,不再以神识去“观察”,而是彻底放开身心,去“感受”这片土地。

他仿佛能“听”到脚下城墙在无数次攻防中发出的无声呐喊,能“触摸”到这片土地上浸染的、一代代北凉人的热血与忠魂。那是一种极其纯粹的精神力量,并非灵气,却带着一种撼动人心的磅礴与悲怆。

他的道心,那经由百日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乃至炼神还虚一步步打磨而成的,看似已圆满无瑕的道心,在这股铁与血、牺牲与守护汇聚成的洪流冲刷下,竟开始微微震颤。

并非动摇,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淬炼。

以往,他游历红尘,更多是旁观,是体验,是顺手改变一些“意难平”。他超然物外,以修仙者的视角俯视众生悲欢。但在此刻,在这北凉的城头,他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也是这“红尘”的一部分。这些士卒的坚守,这些百姓的期盼,徐骁的挣扎,徐凤年的成长,乃至老黄的决绝,都与这片天地的“运”紧密相连。

他所追求的“道”,难道真的能完全超脱于这一切之外吗?

《道德经》有云:“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道,无处不在,滋养万物却不主宰。自己先前,是否过于强调了“超脱”,而忽略了“承载”?

守护一方百姓,是徐骁、是北凉军的“道”;追求剑道极致,是老黄的“道”;而自己修仙求索,追寻那冥冥中的一线天机,是自身的“道”。道虽不同,其理相通,皆需“诚”,需“执”,需在万千磨砺中寻得本真。

这北凉的军魂,这守护的信念,何尝不是一种极其浓烈、极其纯粹的“人道”显化?观摩、理解、乃至承载这份“人道”,或许正是他“天道”修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念及此处,凌霄只觉灵台一片空明,神魂深处仿佛有某种桎梏悄然碎裂。原本就已稳固的炼神还虚巅峰境界,此刻愈发圆融通透,神识与天地灵气的交融不再仅仅是汲取与利用,更添了一份包容与共鸣。他甚至能隐约捕捉到,那弥漫在北凉上空,由无数牺牲与坚守凝聚而成的、悲怆而浩大的气运之力,与他自身道韵产生了一丝微妙的共振。

这并非要他去融合或掌控这股气运,而是一种理解,一种见证。见证这方天地间,属于“人”的壮阔与沉重。

他缓缓睁开眼,眸中深邃,仿佛倒映着整片北凉的夜空与山河。体内真元流转,愈发自然浑厚,隐隐触摸到了那层通往“炼虚合道”的屏障——那不仅仅是力量的积累,更是心境的蜕变,是对天地万物运行之“理”更深层次的契合。

红尘炼心,炼的不仅是世情百态,更是对这方世界根本规则的感悟与融入。

风,依旧凛冽。

城,依旧沉默。

但凌霄知道,有些东西,已经不同了。他的道心,历经这铁血军魂的淬炼,如同被重新锻造过的精钢,去除了最后一丝可能存在的浮华与疏离,变得愈发坚实、沉静,映照出这片土地独有的苍凉与骄傲。

北凉此行,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