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日曜南明 > 第62章 南北暗战谋深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朱慈烺在武英殿定下招安李自成、强硬对待张献忠的策略,如同两块巨石投入本就暗流汹涌的天下棋局,激起的涟漪迅速向各方扩散。

江北,淮安清军大营。

多铎很快通过细作得知了南京方面的动向。当他听说朱慈烺竟然真的打算招安李自成,并且提出了如此苛刻的条件,而李自成似乎还答应了时,先是愕然,随即暴怒。

“李自成这个软骨头!没卵蛋的孬种!”多铎气得一脚踹翻了面前的帅案,“几十万大军灰飞烟灭不说,现在居然向那个黄口小儿摇尾乞怜!他忘了是谁逼死崇祯的吗?朱慈烺居然也敢收?他不怕天下人耻笑?”

幕僚小心翼翼地道:“王爷,南明此举,虽是冒险,却也不失为一招妙棋。若能成功消化李自成残部,不仅能得一助力,更能彰显其气度,吸引其他观望者。”

“妙棋?本王让他变成臭棋!”多铎眼中凶光闪烁,“绝对不能让他们顺利合流!给本王加紧策反!重点盯住那些被清查田亩触怒的江南士绅,还有那个刚刚归附的马进忠!许以重利,挑拨离间!另外,派人去荆西,散播谣言,就说朱慈烺招安是假,诱杀李自成及其部将是真!务必让他们内乱!”

他绝不容许南明安稳地整合内部力量。既然正面战场暂时难以取得突破,那就全力在敌后开辟第二战场,用阴谋和诡计,从内部瓦解这个愈发难缠的对手。

“还有,”多铎补充道,“催促北京,加快仿制南明火器的进度!另外,让水师加紧操练,我们不能一直被堵在江北!”

几乎在同一时间,荆西李自成残部暂驻的山谷中,气氛也同样凝重而不安。

田见秀带回了南京的条件,引起了轩然大波。

“去南京请罪?还要公告天下?这……这简直是奇耻大辱!”大将刘宗敏首先跳了起来,满脸涨红,怒不可遏,“老子宁愿跟清狗拼了,也不受这窝囊气!”

其他一些老营出身的将领也纷纷附和,群情激愤。他们习惯了刀头舔血、快意恩仇的生活,如今要他们向昔日的死敌低头认罪,还要自缚双手任人宰割,这比杀了他们还难受。

李自成坐在一块大石上,面色阴沉如水,手中紧紧攥着那块“永昌”玉玺,指节发白。田见秀带回来的条件,比他预想的还要苛刻。这不仅仅是投降,几乎是彻底的臣服和自我否定。

“闯王,不能去啊!”刘宗敏急道,“那朱慈烺小子奸诈,这分明是鸿门宴!咱们去了南京,就是砧板上的鱼肉!”

田见秀叹了口气,道:“刘将军,诸位兄弟,我何尝不知这是奇耻大辱?但……放眼天下,除了南京,我们还有何处可去?清虏恨我们入骨,绝不会招安。张献忠自身难保,而且与我们素有旧怨。湖广、江西的明军,更不会接纳我们。不去南京,我们这几千弟兄,只有死路一条!要么饿死,要么被清虏剿杀!”

他环视众人,声音悲怆:“是所谓的面子重要,还是这几千跟着我们出生入死多年的老兄弟的性命重要?”

这话说到了不少中下层军官的心坎上。他们早已厌倦了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日子,对前途充满了绝望。如果能用低头认罪换来一条生路,哪怕前途未卜,也总比立刻死掉强。

李自成缓缓抬起头,看着身边这些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部下,看着他们眼中混杂着愤怒、恐惧和一丝微弱期盼的眼神,心中最后一点不甘和骄傲,终于被残酷的现实击碎。

他长叹一声,那声音仿佛瞬间苍老了十岁:“宗敏,还有诸位兄弟……田兄弟说得对。咱们……没得选了。”

他松开手,将那块象征着短暂辉煌与野心的玉玺,随意地丢在脚下的泥土里,仿佛丢弃一件垃圾。

“面子……值几个钱?能当饭吃,能挡刀剑吗?”李自成站起身,脸上是一种认命后的平静,“咱们造反,最初不也是为了活命吗?现在,同样是为了活命。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

他看向田见秀:“回复南京的钦差,就说……李自成,愿奉诏。”

这一刻,曾经席卷天下的闯王,正式成为了历史。活下来的,只是一个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向命运低头的普通军阀。

而在四川,张献忠得知朱慈烺不仅拒绝了他的“通好”,还勒令他去帝号请罪,顿时勃然大怒。

“龟儿子的!给脸不要脸!”张献忠在成都皇宫内咆哮如雷,“老子称帝关他屁事!他朱家坐得江山,老子就坐不得?让老子请罪?做他娘的清秋大梦!”

他一把将朱慈烺的国书撕得粉碎,对使者吼道:“回去告诉朱慈烺那个小杂毛!老子在四川等他!看他有没有本事打过来!到时候,老子把他的脑袋拧下来当夜壶!”

愤怒之下,张献忠的屠戮政策更加变本加厉,试图用极致的恐怖来稳固他摇摇欲坠的统治,却不知这正加速着他的灭亡。

南京城内,朱慈烺并未过多关注张献忠的无能狂怒。他正全力推动着内部的革新。格物院在宋应星的带领下,不仅稳定了新式火器的产量,更开始尝试研制燧发手枪、改进火药配方、甚至探索初级的水雷、地雷等防御性武器。

同时,“清田使司”的工作在血腥立威后,开始向纵深推进。在苏松等赋税重地,一场针对官绅勾结、偷漏税赋的清查风暴正在酝酿。朱慈烺甚至开始授意一些亲信官员,研究如何改革畸形的财税制度,酝酿着诸如“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等更为石破天惊的想法(当然,目前还只停留在小范围的讨论和可行性研究阶段)。

南北双方,明清两大阵营,以及夹缝中的各种势力,都在为下一阶段的斗争做着紧锣密鼓的准备。表面上,大规模的战役暂时停歇,但暗地里的较量,却更加激烈、更加凶险。这是一场关乎国力、民心、制度、乃至意志的全面竞争。朱慈烺凭借其超越时代的眼光和魄力,正努力将南明这架陈旧而破损的机器,强行拖入一条变革与强军的快车道。前路依然艰险,但希望的曙光,已隐约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