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太极医道传承 > 第151章 老木匠手滞惑与通络焕匠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1章 老木匠手滞惑与通络焕匠心

清晨的南华市第一医院中医科,药柜里的药材还沾着晨露的潮气,林辰刚把昨天的病历整理好,就听见走廊里传来一阵缓慢的脚步声,混着木头摩擦的轻响。抬头一看,只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拄着拐杖走进来,手里紧紧攥着一把旧木刨子,刨刃上的木纹已经磨得发亮,却还透着股老物件的温润。

“请问…… 林医生在吗?” 老人的声音有点哑,说话时总不自觉地搓着手,手腕转动时显得很僵硬,“我是李师傅介绍来的,他说您能治些查不出的毛病 —— 我这手,最近总麻得握不住东西,连刨子都拿不稳了。”

林辰赶紧扶老人坐下,倒了杯温水递过去。老人自称姓周,做了四十年木匠,半年前开始觉得右手发麻,起初以为是累的,没当回事,后来连拧螺丝、握锯子都费劲,西医做了 ct、肌电图,没查出任何问题,开了些营养神经的药,吃了也没效果。

“您伸开手我看看。” 林辰让周师傅把手放在诊桌上,周师傅的右手虎口处有层厚厚的老茧,指关节有些变形,手腕转动时能看见细微的卡顿。林辰刚想搭脉,指尖还没碰到周师傅的手腕,脖子上的太极玉佩突然轻轻热了一下,像股温流顺着指尖漫过去 —— 瞬间,他仿佛能 “看见” 周师傅手腕里的经络,有几处淤堵得厉害,像被湿泥裹住的水管,气血流通得很慢,尤其是阳溪穴附近,还透着点淡淡的寒湿之气。

“您是不是经常在潮湿的地方做工?” 林辰收回手,“比如雨季时在露天院子里刨木头,或者经常用冷水洗手?”

周师傅愣了一下,随即点头:“是啊!去年雨季接了个户外木廊的活,天天在雨里泡着,刨子都受潮发涨了 —— 后来洗手也图方便,总用院里的井水,凉得刺骨,您怎么知道的?”

“从您的脉象和经络反应看出来的。” 林辰没提玉佩的事,只顺着话往下说,“您这是长期劳损加上寒湿侵体,经络堵了才会手麻,得先通络驱寒,再慢慢调理。”

正说着,张教授背着帆布包走进来,手里拿着本翻得卷边的古籍,封面上写着 “外科精要”。他凑过来看了看周师傅的手,又翻了翻林辰写的问诊记录,手指在 “寒湿”“经络淤堵” 几个字上顿了顿:“老周师傅这情况,我在祖传医书里见过类似的,叫‘木匠痹’,是长期握工具导致气血不畅,再遇寒湿就容易堵 —— 林辰,你记得我上次给你的‘桑枝通络方’吗?可以加三钱生姜、两钱桂枝,煮水后泡手,再配合穴位按摩,效果会更好。”

林辰赶紧点头,他当然记得那方子,上次补全的残卷里,孙思邈也提到过桑枝能通上肢经络,只是没想到还能加生姜驱寒。张教授又从帆布包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装着晒干的桑枝、桂枝,还有几片生姜:“这是我提前泡好的药包,今天就能用,泡手时水温别太高,四十度左右正好,每次泡二十分钟,泡完按摩合谷、阳溪两个穴位,每个穴位按三分钟。”

周师傅接过药包,手指捏着桑枝,眼里满是期待:“真能好吗?我这手要是废了,以后就没法做木匠了,家里还堆着半院子没做完的小木雕呢。”

“能好,就是得坚持。” 林辰帮周师傅把药包放进搪瓷盆,倒上温水,“您要是不方便天天来,我把药方写下来,您回家自己煮,记得泡完手别碰冷水,尤其是井水,改用温水洗手。”

接下来的几天,周师傅每天都来中医科泡手。第一天泡完,他说手麻的感觉轻了点;第三天,能勉强握住刨子刨几下薄木片;到第五天早上,他一进门就举着个小木牌,上面刻着 “仁心济世” 四个小字,木牌边缘打磨得光滑,还透着淡淡的木香。

“林医生!张教授!你们看!” 周师傅的声音里满是激动,手里的木牌转得飞快,“我昨天在家试着刻的,手一点都不麻了,连最细的纹路都能刻出来 —— 这木牌是用老梨木做的,能放几十年,你们收下,算是我的一点心意。”

林辰接过木牌,指尖碰到木面时,玉佩又轻轻热了一下,像是在回应这份质朴的感谢。张教授看着木牌,笑着拍了拍周师傅的肩膀:“好手艺!你这手不仅是吃饭的家伙,更是传手艺的根,得好好护着 —— 以后做工时记得戴个护腕,别再让寒湿侵进去。”

中午休息时,张教授把林辰叫到办公室,指着桌上的 “外科精要” 说:“老周师傅这病例,其实是提醒你,行医不能只看症状,还要结合患者的职业、生活习惯。比如木匠长期握工具,纺织工经常抬胳膊,这些职业习惯带来的劳损,往往是疑难杂症的根源 —— 你身上的传承很珍贵,但要记住,古方要活学活用,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才能走得更远。”

林辰看着桌上的木牌,又摸了摸脖子上的玉佩,心里突然亮堂起来。他之前总觉得传承是 “特殊能力”,现在才明白,真正的传承不仅是祝由术和古方,更是那份关注患者本身的仁心 —— 就像周师傅的手,不仅是治病,更是守护他一辈子的匠心。

夕阳透过办公室的窗户,洒在木牌上,“仁心济世” 四个字泛着暖光。林辰知道,接下来的实习路,他要学的不仅是医术,更是如何用这份传承,守护更多人的 “心头好”,让那些看似无解的 “疑难杂症”,都能在仁心与匠心的碰撞里,找到治愈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