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太极医道传承 > 第225章 跨村校验 数据映实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5章 跨村校验 数据映实效

林辰刚把多村 “冬储打卡” 的照片整理进档案,手机就弹出溪头村李书记的语音,语气里带着困惑:“林医生,俺们村向青山村调了 10 斤一级艾草,煮出来的茶比平时苦,老人们说‘喝着扎嗓子’;后来才发现,青山村的一级艾草叶片比俺们村的大一圈,是不是分级标准没对上头啊?这跨村调配要是总出这问题,药效不稳,老人们该不相信了。”

林辰指尖划过档案里两村的 “一级叶” 照片 —— 青山村的叶片宽约 5 厘米,溪头村的约 4 厘米,确实有偏差。胸口的玉佩轻轻发热,他忽然明白,基层推广到了 “跨村协作” 阶段,光有单村标准还不够,得有统一的 “分级校验法”。

他先给李教授打去电话:“李教授,跨村调配的草药等级对不上,青山村的一级叶比溪头村的大,导致药效偏浓。能不能定个‘看得见、量得着’的校验标准?村里有简易木尺,用长度加颜色来定,村民好操作。”

李教授在电话那头想了想,很快有了方案:“就按‘双标校验’—— 一级叶要‘深绿、软嫩、叶片长 5 厘米’,用木尺量,差 1 厘米就降为二级;二级叶‘浅绿、稍硬、长 4 厘米’,这样不管哪个村的草药,一量一看就知道等级对不对。我这就做个简易校验卡,画着叶片和木尺,下午去溪头村,跟青山村一起对标准。”

挂了电话,林辰又拨通张主任的微信。屏幕里,张主任正翻着 “师徒教学日志”,眉头微蹙:“日志里画的都是笑脸,但实际教学效果咋样,还得抽查才知道。比如小虎学了‘判断干湿度’,能不能去别的村帮忙?得搞次‘跨村实操抽查’,检验真本事。”

“抽查就选溪头村。” 林辰想起两村的草药调配问题,补充道,“让小虎跟着小石头去溪头村,帮忙校验艾草等级、判断干湿度,既查教学效果,又能解决实际问题,一举两得。”

张主任立刻点头:“我加个‘抽查记录表’,就记‘会不会量叶片’‘会不会捏湿度’‘村民评’三栏,用星星打分,简单明了。”

一旁的苏晓冉突然举着平板凑过来:“赵工刚发了‘冬储数据复盘初稿’,说多村的湿度数据、师徒打卡数据都有了,但没汇总分析 —— 比如哪个村防潮效果最好,哪个师徒组教学最扎实,看不太出来,得优化成‘村情实效报告’。”

林辰拨通赵天宇的视频,屏幕里的他正对着满屏数据挠头:“我想把数据分成‘防潮实效’‘教学实效’两部分,防潮那边标‘湿度超标次数’,教学那边标‘师徒打卡完成率’,还加个‘问题建议’栏,比如山南村湿度超标 3 次,就建议‘加挂干艾草包吸湿’,系统能自动推给对应村。”

“再加个‘村民反馈’模块。” 林辰想起溪头村老人说 “茶苦” 的事,“把村民的用药感受填进去,比如‘溪头村用青山艾草,10 人说苦’,这样数据能连起‘标准 - 药效 - 反馈’,更实在。”

第二天下午,林辰带着李教授、张主任和赵天宇去了溪头村。村口的晒场上,青山村的小石头正领着小虎,蹲在艾草堆旁。李教授掏出简易校验卡,上面画着 5 厘米长的叶片,旁边标着 “深绿 = 一级”:“来,小虎,用木尺量量这片叶子,看够不够 5 厘米,颜色深不深 —— 够了、深绿,就是一级;不够,就是二级。”

小虎拿起木尺,笨手笨脚地量:“从叶尖到叶根,正好 5 厘米,颜色是深绿,这是一级!” 他又拿起另一片,“这个才 4 厘米,浅绿,是二级!”

溪头村的张奶奶凑过来,看着校验卡笑了:“有这卡和尺子,以后不管哪个村的草药,俺们自己也能对等级,再也不怕煮出苦茶了!”

晒场另一头,张主任正在填 “抽查记录表”。小虎帮溪头村判断了 10 片艾草的干湿度,8 片判断正确,村民们在 “村民评” 栏画了三颗星星。张主任把表递给小石头:“小虎学得扎实,你这师傅教得好,以后多带他跨村帮忙,既练手又能帮衬别的村。”

小石头接过表,在 “师傅评” 栏画了个大大的笑脸,旁边写:“小虎能帮上忙啦!”

赵天宇则在村委会里,给两村的村干部演示 “村情实效报告”。屏幕上,青山村的 “防潮实效” 栏写着 “湿度超标 0 次”,“教学实效” 栏写着 “打卡完成率 100%”;溪头村的 “问题建议” 栏跳着红色提示:“近 3 天湿度超 75%,建议在陶罐旁挂干艾草包”。

“这报告太实用了!” 溪头村李书记指着提示说,“俺们村最近总下雨,正愁潮呢,现在知道挂艾草包就行,不用再等城里专家说。”

太阳快落山时,溪头村的晒场上飘起了艾草茶的清香。王奶奶煮了壶用 “校验后一级艾草” 泡的茶,分给大家:“这次的茶不苦了,刚刚好,喝着心里松快。”

小虎捧着茶杯,眼里亮闪闪的:“这是俺量过等级的艾草煮的!以后俺还要帮更多村量,让大家都喝到不苦的茶!”

返程时,李教授坐在车里,翻着两村的校验记录:“以前总觉得‘统一标准’得靠精密仪器,现在才知道,村民的木尺和简易卡,比实验室的设备更管用 —— 基层的标准,得‘接地气’才能落地。”

张主任看着 “抽查记录表” 上的星星,感慨道:“师徒教学不是‘签了日志就完了’,得‘能跨村实操’才叫学会。小虎今天的表现,比日志上的笑脸更有说服力,这才是真效果。”

赵天宇对着 “村情实效报告” 补充:“之前做 AI 系统,总想着‘炫技术’,现在才明白,能帮村里找出‘挂艾草包’这样的小办法,比复杂的数据分析更有价值 —— 基层需要的是‘解决问题’,不是‘看数据’。”

林辰靠在车窗上,手里攥着片校验过的一级艾草叶,指尖还留着淡淡的茶香。他摸了摸胸口的玉佩,忽然想起医学竞赛时,评委们说 “创新要结合实用”—— 原来真正的 “实用创新”,不是赛场上报出的亮眼数据,是村民手里能量叶片的木尺,是小虎能跨村帮忙的本事,是系统里能提示 “挂艾草包” 的红色小字;是让李教授的知识变成校验卡,张主任的想法变成抽查表,赵天宇的技术变成村情报告。

车子驶进市区时,多村群里又热闹起来:山南村发了 “挂艾草包” 的照片,配文 “湿度降下来了,草药没潮!”;邻村发了小虎帮忙量草药的视频,写着 “小虎会校验等级啦!”;基层医生发了 “村情实效报告” 的截图,标注 “按报告调整,村民反馈药效稳了”。

林辰看着群里的消息,胸口的玉佩依旧温热。他知道,这场从医学竞赛开始的 “基层传承”,早已超越了 “方案推广” 的范畴 —— 是跨村校验的木尺,是师徒抽查的星星,是数据报告的提示,更是村民们喝着不苦的艾草茶时的笑脸,一起把 “神农医道” 的 “仁心”,变成了每个村都能落地的 “实在事”。

晚上,林辰在 “村情实效报告” 的扉页写下:“所谓巅峰,不是赛场的金奖,是村民杯里‘不苦的艾草茶’;所谓创新,不是复杂的技术,是能帮村里‘挂对艾草包’的小提示。” 写完,他摸了摸胸口的玉佩,暖意漫过指尖 —— 这,才是医学竞赛 “巅峰对决” 最终的意义,是神农传承最鲜活、最踏实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