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精粹”在“信息集市”的一炮而红,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涟漪迅速扩散开来。“规则浅滩前哨站”这个原本默默无名的角落,开始吸引越来越多“新海”存在的注意。有的前来交易,有的好奇观望,也有的……心怀叵测。
“精粹航线”的繁荣与隐忧
方明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迅速扩大了“规则精粹”的生产规模,并派出了更多贸易舰队,沿着初步探明的安全洋流,建立起一条相对稳定的 “精粹航线”。这条航线以前哨站为圆心,如同蛛网般向四周延伸,连接起数个大小不一的“信息集市”和零星的本土存在巢穴。
贸易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 资源多样化:除了稳定的规则浮萍来源,他们还换取了各种奇特的规则材料、本土生物样本以及蕴含特殊规则效应的天然造物。
· 技术启发:从交易中获得的一些规则应用技巧和能量结构理念,为同盟自身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灵感,尤其是在规则防护和环境适应方面。
· 情报积累:关于“新海”不同区域的环境特点、潜在危险、乃至一些古老传说(包括模糊提及的“播种者”和“守夜人”)的信息,被不断汇集到前哨站的数据库中。
然而,繁荣之下,危机也随之滋生。频繁的贸易活动和高价值的“规则精粹”,如同黑暗中的明灯,吸引了一些不速之客。
“噬规则者”的阴影
一种被称为 “噬规则者” 的威胁,开始频繁出现在航线附近。它们并非智慧生命,而更像是一种规则层面的“清道夫”,形态不定,如同扭曲的阴影,本能地追逐并吞噬高浓度的规则结构——而满载“规则精粹”的贸易舰队,无疑是最诱人的目标。
几次小规模的遭遇战中,贸易舰队依靠“规则扰断力场”和速度勉强逃脱,但已有两艘“规则舢板”因躲避不及,连船带货被吞噬殆尽,只在规则流中留下短暂的虚无印记。
“噬规则者”成了悬在“精粹航线”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严重威胁着同盟刚刚建立起来的贸易生命线。
方明的对策:预警与威慑
面对这种非智慧的、天灾般的威胁,方明没有慌乱。他再次展现了其卓越的问题解决能力,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
1. “浮萍哨兵”预警网络:他下令大量生产微型的、廉价的规则感应器,将其伪装成规则浮萍,密集投放于关键航线周边。这些“浮萍哨兵”能敏锐感知规则背景的异常扰动,一旦检测到与“噬规则者”特征匹配的波动,便会提前发出警报,为贸易舰队争取宝贵的规避时间。
2. “规则炸弹”的研发:光躲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反击或威慑的手段。方明授意研究团队,基于对“规则精粹”能量结构的深度理解,尝试开发一种 一次性的大威力规则扰动装置。这种装置被设计为在被“噬规则者”吞噬时,会瞬间释放出极度混乱、矛盾的规则信息流,旨在从内部冲击甚至暂时“瘫痪”这些规则集合体。方明将其命名为 “规则炸弹”。
很快,“浮萍哨兵”网络便开始发挥作用,多次成功预警,避免了更大的损失。而“规则炸弹”也在数次危险的实地测试中,证明了其有效性——虽然无法彻底消灭“噬规则者”,但足以让其陷入长时间的“消化不良”和混乱状态,从而失去威胁。
贸易舰队开始携带少量“规则炸弹”作为最后的自卫手段。消息传开,那些觊觎“精粹”的恶意存在也收敛了许多,因为它们意识到,这些“异乡人”并非可以随意拿捏的软柿子。
危机下的机遇
有趣的是,同盟对抗“噬规则者”的手段,反而在“信息集市”中成了一种新的“商品”。一些自身实力较弱、也深受其扰的本土存在,开始愿意用更好的价格或更珍贵的信息,来换取同盟的“浮萍哨兵”布防技术或少量“规则炸弹”作为防御手段。
方明顺势而为,有限度地开放了“浮萍哨兵”的销售,并将“规则炸弹”作为高端定制品,换取那些用普通精粹难以买到的顶级情报或资源。
危机,再次被方明转化为了机遇。同盟不仅守护了自己的贸易线,还开辟了新的“业务增长点”。
站在前哨站的观测台上,看着远方航线上往来穿梭的、闪烁着同盟徽记的“规则舢板”,方明知道,他们已经在这片残酷而美丽的“新海”中,初步站稳了脚跟,并开始书写属于自己的贸易法则。
(同盟建立“精粹航线”,贸易繁荣却引来“噬规则者”威胁。方明以“浮萍哨兵”预警网络和“规则炸弹”成功化解危机,并将防御手段转化为新的贸易商品。同盟在“新海”的根基愈发稳固,方明的商业智慧于终极舞台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