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新生·少年创想”青少年设计大赛的征集通道开启后,全国12-18岁的青少年们热情高涨,纷纷带着对非遗的好奇与热爱,将天马行空的创意转化为一件件充满巧思的作品。从城市校园到乡村学堂,从专业设计草图到亲手制作的实物,8000余件参赛作品如同繁星汇聚,既展现了青少年对竹编、羌绣等非遗工艺的独特理解,又融入了环保理念、现代审美与青春视角,让非遗在年轻一代的创想中焕发勃勃生机。
城市少年: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城市青少年们凭借开阔的视野和多元的生活体验,擅长将非遗元素与现代时尚、科技产品相结合,打造出兼具潮流感与实用性的作品。17岁的上海高中生李雨桐,将羌绣的经典花纹与城市地铁线路图巧妙融合,设计了一款名为《羌绣·城市脉络》的围巾。她在创作说明中写道:“羌绣的经纬线就像乡村的阡陌小路,地铁线路则是城市的繁忙脉络,两者看似遥远,却都承载着人们对家的思念。”围巾采用柔软的羊毛材质,羌绣花纹用渐变色彩呈现,既保留了传统针法的细腻,又符合现代时尚的简约审美,成为时尚设计赛道的热门作品。
16岁的深圳少年王辰宇,则将竹编工艺与3d打印技术结合,设计了一款“竹韵智能耳机壳”。他先用软件复刻了竹编的“回字纹”“六角纹”,再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出耳机壳外壳,表面模拟竹编的肌理质感,边缘点缀着真实的竹丝镶嵌。“竹编是爷爷教我的手艺,我想让它走进我的生活,让更多同龄人看到非遗的现代魅力。”王辰宇的作品不仅外观独特,还具备防摔、散热功能,将传统工艺与科技产品完美融合,展现了青少年的创新思维。
还有不少城市青少年将非遗元素运用到日常用品设计中:用羌绣配色设计的帆布包、竹编纹路装饰的笔记本、漆艺图案点缀的手机支架……这些作品既满足了年轻人的日常使用需求,又让非遗以更轻盈、更潮流的方式融入生活。“以前觉得非遗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现在发现它能变成我每天都能用的东西,太酷了!”参与大赛的广州初中生陈诺说道,她设计的羌绣主题帆布鞋,将羌绣的“十字花”“牡丹纹”绣在鞋帮上,搭配明亮的色彩,成为校园里的“潮流单品”。
乡村少年:泥土里长出的创意
乡村青少年们则凭借对非遗工艺的近距离接触和对乡村生活的深刻感悟,创作出充满乡土气息与真情实感的作品。15岁的四川乡村少女周小芳,从小跟着奶奶学习羌绣,她的作品《绣里山河》是一幅羌绣装饰画,画面中既有羌寨的碉楼、山间的溪流,还有劳作的村民和嬉戏的孩童。她用鲜艳的红、绿、蓝丝线,通过平绣、挑绣、锁绣等多种针法,将乡村的自然风光与生活场景生动呈现,绣线的疏密错落间,满是对家乡的热爱。“奶奶说,羌绣里的每一朵花、每一只鸟,都藏着我们对自然的敬畏。我想把家乡的美绣出来,让更多人知道羌寨的故事。”周小芳的作品,以质朴的情感和扎实的工艺,打动了众多评审。
16岁的浙江乡村少年王浩,用家乡盛产的竹子和废旧塑料瓶,创作了装置作品《竹韵新生》。他先将竹子劈成纤细的竹丝,编织成一个个小巧的竹篮,再将废旧塑料瓶剪成花瓣形状,染色后插入竹篮中,组合成一棵“生长”的竹子。“我们村以竹编闻名,但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竹编手艺快没人学了。”王浩在创作说明中写道,“我想用这个作品告诉大家,竹编不仅能编出实用的篮子,还能成为美丽的艺术品;废旧材料也能变废为宝,保护我们的家乡环境。”作品既展现了竹编工艺的灵动,又传递了环保理念,成为环保创意赛道的佼佼者。
乡村青少年的作品中,不乏对非遗传承的思考与坚守。14岁的贵州少年李明辉,跟着村里的竹编老艺人学习了三年竹编,他的作品《传承之篮》是一个多层竹编提篮,篮身编织了“代代相传”的文字纹路,提手则用竹丝编织成“纽带”形状。“我想让竹编手艺像这个篮子一样,层层递进、代代相传。”李明辉的作品工艺精湛,寓意深刻,展现了乡村少年对非遗传承的责任感。
环保赛道:变废为宝的巧思
环保创意赛道的作品,集中展现了青少年的环保意识与动手能力,他们用废旧材料搭配非遗工艺,打造出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的装置艺术。15岁的北京女生赵一诺,用废旧报纸、杂志和毛线,模拟竹编工艺创作了《纸编环保灯罩》。她将报纸卷成纸筒,模仿竹丝的形态,编织出简单的竹编纹路,再用毛线点缀,做成灯罩。“报纸是可回收材料,竹编是传统工艺,两者结合既能减少浪费,又能传递非遗文化。”赵一诺的灯罩安装灯泡后,光线透过纸编纹路洒出,形成柔和的光影效果,兼具环保价值与艺术美感。
17岁的武汉少年陈思远,用废旧塑料吸管、瓶盖和羌绣针法,创作了《环保羌绣装饰画》。他将塑料吸管剪成小段,拼接成羌绣的经典花纹,用瓶盖作为点缀,再用彩色毛线通过羌绣针法固定,画面呈现出立体的质感。“塑料污染是现在的环境难题,羌绣是珍贵的传统文化,我想通过这个作品告诉大家,环保和非遗可以并行不悖。”陈思远的作品,既解决了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问题,又展现了羌绣工艺的包容性,获得了环保领域评审的高度认可。
还有不少青少年将环保理念与实用功能结合:用废旧布料和羌绣工艺制作的环保袋、用废旧木板和竹编纹路装饰的收纳盒、用废旧塑料瓶和漆艺图案改造的花盆……这些作品不仅践行了“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还让非遗工艺在环保实践中获得了新的表达形式。“环保不是一句口号,非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用创意让它们变得更有意义。”参与大赛的成都高中生说道。
创意无限:脑洞大开的非遗表达
除了传统与现代、环保与实用的结合,还有不少青少年用脑洞大开的方式诠释非遗,展现了青春一代的无限创意。14岁的重庆少年张乐轩,将竹编工艺与动漫元素结合,设计了一款“竹编动漫手办”。他用竹丝编织出动漫角色的身体框架,再用彩纸、毛线进行装饰,让传统竹编变成了充满童趣的动漫周边。“我喜欢动漫,也喜欢爷爷教我的竹编,把它们结合起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张乐轩的作品充满想象力,让非遗以更贴近青少年兴趣的方式传播。
16岁的杭州女生林晓,将漆艺与节气文化结合,创作了《漆韵二十四节气》系列书签。她在小小的书签上,用漆艺工艺呈现二十四节气的代表景物:立春的嫩芽、夏至的荷花、立秋的枫叶、冬至的雪人……漆艺的色彩饱满温润,画面简洁生动,既展现了漆艺的独特质感,又传递了传统文化的韵味。“二十四节气是祖先的智慧,漆艺是古老的工艺,我想让它们在书签上相遇,陪伴大家阅读时光。”林晓的系列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成为大赛中的一抹亮色。
还有青少年尝试用非遗工艺表达对社会议题的关注:用羌绣创作的“反校园欺凌”主题海报、用竹编编织的“关爱留守儿童”装置、用漆艺绘制的“保护野生动物”系列作品……这些作品既展现了非遗的表达张力,又体现了年轻一代的社会责任感。“我们虽然年纪小,但也想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正能量,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参与大赛的西安初中生说道。
作品背后:成长与传承的故事
每一件参赛作品的背后,都藏着青少年与非遗的故事,藏着他们的成长与感悟。17岁的李雨桐为了设计《羌绣·城市脉络》围巾,专门利用暑假前往四川羌寨,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羌绣针法。“以前只是在图片上看到羌绣,真正动手学习才知道,每一针每一线都需要耐心和专注。”在学习过程中,她不仅掌握了基本针法,还听传承人讲述了羌绣背后的民俗故事,这让她的作品更具文化内涵。
乡村少年王浩的《竹韵新生》,则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村里的老艺人因为竹编卖不出去而发愁,又看到田间地头的废旧塑料瓶污染环境,便萌生了“用竹编改造废旧材料”的想法。为了做好作品,他反复向老艺人请教竹编技巧,尝试了十多种塑料瓶改造方法,最终完成了这件兼具传承与环保意义的作品。“通过这次创作,我更懂爷爷他们坚守手艺的不易,也明白了环保的重要性。”王浩说道。
还有不少青少年在参赛过程中,与家人建立了更深的连接。15岁的陈诺跟着妈妈学习羌绣,母女俩一起挑选布料、搭配丝线、讨论设计,原本紧张的亲子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以前总觉得妈妈唠叨,这次一起做羌绣,才发现她有这么多厉害的手艺,也更理解她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陈诺的妈妈也感慨道:“没想到孩子会对羌绣感兴趣,通过大赛,她不仅学到了手艺,还变得更有耐心、更有创意了。”
这些作品不仅是青少年创意与才华的展现,更是他们与非遗对话、与传统连接的见证。在创作过程中,他们不仅了解了非遗的工艺与文化,更学会了耐心、专注与坚持,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力量。
随着作品征集截止日期的临近,8000余件充满青春气息与创意巧思的作品,已全部汇集到大赛评审平台。这些作品如同一个个鲜活的种子,承载着青少年对非遗的热爱与创想,即将在专业评审的见证下,绽放出最美的光芒。而这场大赛,也终将成为非遗传承路上的重要节点,让更多青少年爱上非遗、传承非遗,让古老的手艺在年轻一代的守护与创新中,走向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