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 > 第458章 新任务:公益基金会帮扶特殊儿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58章 新任务:公益基金会帮扶特殊儿童

羌寨老友聚会的余温尚未散尽,陈曦四人正驱车返程,准备推进“幸福树养护计划”的下一阶段工作。突然,陈曦的意识中响起熟悉的系统提示音,温柔却坚定:“触发全新主线支线任务——特殊儿童非遗帮扶计划。任务核心:面向自闭症、脑瘫、智力障碍等特殊儿童群体,搭建‘非遗+康复+成长’的公益帮扶体系,通过非遗技艺学习、自然疗愈、社会融合活动,帮助特殊儿童提升动手能力、增强自信心、融入社会。任务周期:长期,愿每一颗特殊的‘星星’,都能在非遗的光芒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系统提示音落下,四人不约而同地放慢了车速,相视一笑。公益的初心从未改变,而这份新任务,让他们的公益之路有了更温暖的延伸——那些需要被特殊呵护的孩子,同样值得拥有绽放的机会,而非遗的温润与自然的力量,或许正是照亮他们世界的微光。

调研走访:走进特殊儿童的“星星世界”

为了精准对接需求,四人第一时间成立了“特殊儿童帮扶专项小组”,由陈曦统筹,苏医生负责康复适配,林砚舟设计非遗课程,沈亦舟记录调研过程与孩子故事。接下来的一个月,他们辗转于全国各地的特殊教育学校、儿童康复中心,走访了20余个特殊儿童家庭,近距离了解这些孩子的生活现状与真实需求。

在城郊的特殊教育学校,他们见到了12岁的自闭症男孩乐乐。乐乐很少与人交流,总是独自坐在角落,反复摆弄着手中的积木。老师告诉他们,乐乐对色彩和形状有着极强的敏感度,但动手协调能力较弱,也缺乏与他人互动的意愿。“这些孩子大多存在社交障碍、动手能力不足等问题,常规的康复训练效果有限,我们一直希望能找到更适合他们的康复方式。”校长无奈地说。

在脑瘫儿童小宇的家中,他们看到小宇正艰难地用左手练习握笔。小宇的右手因脑瘫导致运动不便,说话也有些口齿不清,但他眼神坚定,一直努力地跟着妈妈学习简单的绘画。“孩子特别懂事,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却从来没有放弃过。我们想让他学点东西,将来能有一技之长,也能更自信地面对生活。”小宇妈妈的话语中满是心疼与期盼。

走访过程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有的孩子对声音敏感,却对非遗技艺中的编织、刺绣等手工活表现出浓厚兴趣;有的孩子语言表达困难,却能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传递自己的想法;有的孩子因为身体缺陷而自卑,不敢与人交往,需要更多的鼓励与认可。

苏医生根据调研情况,整理出了详细的儿童情况档案,包括每个孩子的身体状况、康复需求、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特殊儿童的帮扶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方案。非遗技艺的学习不仅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专注力,还能让他们在创作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林砚舟则在走访中细心观察,记录下孩子们对不同非遗技艺的反应:“有的孩子喜欢竹编的质感,有的孩子对羌绣的色彩感兴趣,有的孩子愿意尝试剪纸的简单操作。接下来,我会设计一系列难度适中、安全性高、趣味性强的非遗课程,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技艺。”

沈亦舟的相机里,记录下了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努力的身影、偶尔露出的笑容:“这些孩子虽然特殊,但他们同样有着对美好的向往、对成长的渴望。我要通过镜头,记录下他们的蜕变与成长,让更多人了解特殊儿童群体,关注他们的需求。”

陈曦则牵头制定了帮扶计划的整体框架:“我们将与特殊教育学校、康复中心合作,建立‘非遗康复实践基地’,定期开展非遗公益课堂;组建专业的志愿者团队,包括非遗传承人、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为孩子们提供全方位的帮扶;同时,搭建特殊儿童非遗作品展示平台,让他们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增强他们的社会认同感。”

课程落地:非遗为媒,点亮星光

经过两个月的筹备,“特殊儿童非遗帮扶计划”正式落地。第一期公益课堂设在城郊的特殊教育学校,吸引了30名特殊儿童参与。四人带着精心准备的非遗材料、工具和礼品,来到学校,开启了第一堂非遗公益课。

林砚舟负责主讲竹编入门课程。他特意简化了竹编的步骤,选用柔软、粗细适中的竹丝,设计了“竹编小挂件”“竹编小动物”等简单易学的作品。“大家看,我们先把竹丝摆成十字形,然后像编麻花辫一样,一根压一根地编织……”林砚舟耐心地示范着,语速放慢,动作清晰。

乐乐是第一个举手尝试的孩子。他虽然不善言辞,但对竹丝的质感表现出浓厚兴趣。林砚舟走到他身边,手把手地指导他摆放竹丝、编织纹路。乐乐学得很认真,眼神专注地盯着手中的竹丝,手指虽然有些笨拙,但一直努力地模仿着林砚舟的动作。当一个简单的竹编小挂件完成时,乐乐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主动把挂件递给林砚舟,小声说:“老师,你看。”

“乐乐真棒!这个挂件编得特别好!”林砚舟大声表扬道,还在挂件上系了一个小铃铛,“以后这就是乐乐的专属挂件,摇一摇,就能听到好听的声音。”乐乐紧紧握着挂件,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

苏医生则在课堂上穿插健康小知识,教孩子们如何正确握工具、如何保护眼睛和双手。她还带着孩子们做简单的手指操,活动关节,为接下来的手工创作做准备。“大家跟着我一起,伸伸手、弯弯腰,让我们的小手更灵活、身体更健康……”苏医生的声音温柔而有力量,孩子们跟着她一起做动作,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沈亦舟则拿着相机,穿梭在孩子们中间,记录下他们学习的瞬间:有的孩子皱着眉头认真思考,有的孩子互相帮助合作完成作品,有的孩子举起自己的作品向老师炫耀。他还时不时地鼓励孩子们:“你编得真好看!”“加油,你一定能完成的!”

陈曦则坐在孩子们中间,和他们一起学习竹编。她耐心地倾听孩子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大胆创新。有个孩子想在竹编挂件上加上自己喜欢的颜色,陈曦立刻找来颜料和画笔,让他自由创作。“你的想法真特别,这样的挂件一定是独一无二的!”陈曦的鼓励让孩子更加自信,创作的热情也更高了。

第一堂非遗公益课在温馨与感动中结束。孩子们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有的拿着竹编挂件,有的拿着剪纸作品,有的拿着羌绣书签,脸上满是成就感与幸福感。“我今天学会了竹编,真开心!”“老师,下次我还想学习羌绣!”“这个挂件我要送给妈妈!”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分享着自己的收获与喜悦。

校长看着孩子们的变化,感动地说:“以前这些孩子很少主动交流,也很少露出这么开心的笑容。今天的非遗公益课,不仅让他们学到了技能,更让他们变得自信、开朗了。谢谢你们为孩子们带来了这么好的课程!”

接下来的日子里,四人定期来到学校开展非遗公益课,还根据孩子们的进步,逐步增加课程难度,开设了羌绣、剪纸、漆艺等更多非遗课程。林砚舟还专门为动手能力较弱的孩子设计了“辅助工具”,让他们能更轻松地完成作品;苏医生则根据孩子们的身体状况,调整课程节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舒适的状态下学习;沈亦舟则将孩子们的创作过程拍成短视频,在基金会的平台发布,引发了广泛关注;陈曦则积极对接资源,为孩子们争取更多的展示机会。

微光闪耀:特殊儿童的成长与蜕变

随着“特殊儿童非遗帮扶计划”的推进,孩子们在非遗学习中不断成长、蜕变。乐乐从最初的沉默寡言,变得愿意与人交流,还主动担任了竹编小组的“小老师”,帮助其他小朋友学习竹编技巧;小宇的右手协调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不仅能熟练完成羌绣作品,还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自信;还有的孩子通过非遗创作,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展现出了惊人的艺术天赋。

在一次非遗作品展示活动中,孩子们的作品被陈列在公益博物馆的专门展区。乐乐的竹编系列作品,以简洁的线条、独特的创意,赢得了参观者的一致好评;小宇的羌绣作品,色彩鲜艳、针法细腻,被一位企业家当场认购;还有的孩子的剪纸作品,被收录到《特殊儿童非遗作品集》中,正式出版发行。

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认可、被赞赏时,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乐乐主动走到参观者面前,小声介绍自己的作品:“这是我编的竹编小熊,它很可爱。”小宇则拿着自己的羌绣作品,骄傲地说:“这是我学了三个月才完成的,我以后想成为一名羌绣传承人。”

孩子们的家长也纷纷表示,孩子参加非遗帮扶计划后,变化非常大。“以前乐乐很少出门,也不跟别的孩子玩,现在他每天都盼着去上非遗课,回家后还会跟我们分享课堂上的趣事,性格开朗了很多。”乐乐妈妈激动地说,“真的特别感谢基金会,让我的孩子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小宇妈妈则说道:“小宇以前因为身体的原因,很自卑,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现在他通过学习羌绣,变得自信了,也敢跟别人交流了。看到孩子的变化,我们心里比啥都高兴。”

除了个人成长,孩子们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在学习中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一起克服困难、完成作品。在“幸福树”下的非遗创作活动中,孩子们分工合作,有的编织、有的刺绣、有的剪纸,共同完成了一幅巨大的“幸福树”非遗作品。作品中,每一片树叶、每一朵花朵,都凝聚着孩子们的心血与友谊,也象征着他们像“幸福树”一样,在关爱与陪伴中茁壮成长。

陈曦四人看着孩子们的成长与蜕变,心中满是欣慰与感动。“这些特殊的孩子,就像一颗颗被遗忘的星星,虽然有些黯淡,但只要给予足够的关爱与引导,他们同样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陈曦说道,“非遗不仅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更是治愈心灵、点亮希望的力量。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让更多特殊儿童在非遗的陪伴下,健康、快乐、自信地成长。”

苏医生补充道:“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完善帮扶计划,增加心理咨询、社会融合等方面的服务,让孩子们不仅能学到技能,还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我们还会培训更多的志愿者,让非遗帮扶课堂覆盖更多地区、更多特殊儿童。”

林砚舟和沈亦舟也纷纷表示,会继续优化非遗课程,用镜头记录更多孩子的成长故事,让更多人关注特殊儿童群体,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夕阳西下,孩子们在“幸福树”下嬉戏打闹,手中拿着自己的非遗作品,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特殊儿童非遗帮扶计划”的开展,不仅为这些孩子点亮了人生的希望,也让“绿韵微光”的公益之路更加温暖、更加坚定。陈曦四人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他们会带着这份初心与责任,继续守护这些特殊的“星星”,让他们在非遗的光芒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让公益的微光照亮每一个角落,让一生圆满的故事在温暖与守护中愈发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