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 > 第464章 研发辅助教具:帮助特殊儿童学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64章 研发辅助教具:帮助特殊儿童学习

“科技+非遗+康复”的跨界合作初见成效,智能设备让特殊儿童的学习与康复效率显着提升,但陈曦四人在日常陪伴中发现,部分孩子因认知、肢体等多重障碍,仍难以适应标准化的智能设备。正当他们琢磨如何优化时,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触发教具研发支线任务——定制化辅助教具开发。任务核心:结合特殊儿童的生理特点与非遗学习需求,研发一批低成本、高适配、易操作的辅助教具,填补智能设备的使用空白,让每个孩子都能平等享受非遗学习的乐趣。任务奖励:解锁教具制作标准手册,提升非遗教学的普适性与安全性。”

这一任务恰好契合了四人的诉求。“很多孩子的手部力量不足以操作智能手套,简单的手工辅助工具或许更实用。”苏医生说道。林砚舟补充:“非遗教学的核心是动手体验,辅助教具要兼顾实用性与趣味性,让孩子在操作中感受技艺魅力。”四人迅速组建教具研发小组,联合中心的康复师、非遗传承人及“智联未来”的技术团队,开启了定制化辅助教具的研发之路。

需求调研:精准捕捉每个孩子的“痛点”

研发的第一步,是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具体需求。四人与康复师团队再次对中心的30名孩子进行逐一评估,重点关注他们在非遗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自闭症男孩乐乐虽然专注力提升明显,但手部精细动作仍较弱,编织竹丝时难以精准控制力度,经常出现竹丝断裂的情况;脑瘫患儿小宇的右手活动范围有限,羌绣时无法完成大范围的走线,只能进行小范围刺绣;智力障碍女孩朵朵理解能力有限,复杂的非遗步骤记不住,对抽象的图案设计缺乏概念;还有些孩子存在触觉敏感问题,对粗糙的竹丝、丝线会产生抵触情绪。

“辅助教具不能一刀切,必须针对每个孩子的‘痛点’定制。”陈曦说道。他们详细记录下每个孩子的障碍类型、能力水平、兴趣偏好,整理出《辅助教具需求清单》,明确了教具研发的核心方向:增强稳定性、降低操作难度、强化视觉引导、提升触感舒适度。

为了让教具更贴合实际使用场景,他们还邀请孩子们参与需求讨论。通过简单的提问、游戏互动等方式,了解孩子们对教具的外形、颜色、操作方式的偏好。“你希望竹编工具是什么颜色的?”“这个把手握起来舒服吗?”“如果有一个魔法工具,你希望它能帮你做什么?”孩子们的回答充满童趣,也为研发提供了重要灵感——比如乐乐希望竹编工具能“自动固定竹丝”,朵朵希望剪纸模板上有“可爱的小动物图案”。

教具研发:非遗技艺与康复需求的完美融合

基于精准的需求调研,研发小组分模块推进教具研发,将非遗技艺的核心步骤与康复训练的目标相结合,打造出一系列兼具实用性与趣味性的辅助教具。

竹编类辅助教具:稳定与引导并重

针对手部精细动作不足、力度控制不佳的孩子,林砚舟与康复师合作,研发了“智能辅助竹编架”和“防滑竹丝套装”。

“智能辅助竹编架”采用可调节高度的支架设计,配备了可拆卸的固定夹和张力调节旋钮。孩子使用时,可通过固定夹将竹丝的一端固定,避免编织过程中竹丝移位;张力调节旋钮能根据孩子的手部力量,调整竹丝的松紧度,降低编织难度。架体还内置了压力传感器,当孩子编织力度过大时,会发出轻微的震动提示,帮助培养正确的发力习惯。“乐乐使用这款竹编架后,竹丝断裂的情况减少了80%,编织效率也提升了不少。”林砚舟介绍道。

“防滑竹丝套装”则针对触觉敏感、抓握不稳的孩子,将传统竹丝进行特殊处理,表面包裹一层柔软的防滑硅胶,既保留了竹丝的质感,又增加了舒适度和摩擦力。竹丝的粗细也分为三种规格,分别适配不同手部力量的孩子。套装中还搭配了彩色的标记环,孩子可通过标记环区分竹丝的编织顺序,降低记忆难度。

羌绣类辅助教具:适配与便捷兼顾

针对肢体活动受限、走线困难的孩子,苏医生与羌绣传承人合作,研发了“可旋转绣架”和“辅助走线器”。

“可旋转绣架”采用球形轴承设计,绣架可360度自由旋转,孩子无需移动身体,只需转动绣架就能完成不同方向的刺绣,极大地降低了肢体活动的难度。绣架的高度和角度可根据孩子的坐姿自由调节,确保创作时的舒适度。小宇使用这款绣架后,不仅能完成更大范围的走线,还能减少身体疲劳,刺绣时长从原来的20分钟延长到40分钟。

“辅助走线器”则是一款小巧的手持工具,外形类似笔状,前端设有导线槽和防滑滚轮。孩子将丝线放入导线槽后,通过滚轮的滚动引导丝线走线,无需用手指直接牵引,既减少了手部力量的消耗,又能保证走线的平整。走线器还配备了不同颜色的指示灯,对应羌绣的不同针法,通过灯光提示帮助孩子记忆针法步骤。

剪纸类辅助教具:引导与安全并行

针对理解能力有限、操作安全有顾虑的孩子,研发小组设计了“立体剪纸模板”和“安全辅助剪刀”。

“立体剪纸模板”采用双层透明塑料材质,上层印有镂空的图案轮廓,下层标注了清晰的裁剪顺序和折叠线,孩子只需按照标注的顺序裁剪、折叠,就能轻松完成复杂的剪纸作品。模板的图案设计融入了非遗元素和童趣元素,如羌寨碉楼、竹编纹路、小动物等,既提升了学习兴趣,又能潜移默化地传递非遗文化。朵朵使用这款模板后,不仅能独立完成剪纸作品,还能根据模板的引导,尝试简单的创意改编。

“安全辅助剪刀”则针对手部力量不足、安全意识较弱的孩子,采用圆润的圆头设计,刀刃部分采用钝化处理,即使不小心接触皮肤也不会造成伤害。剪刀的手柄采用符合人体工学的防滑设计,增加了握持的舒适度和稳定性,还配备了可调节的张力弹簧,减少手部开合的力量消耗。剪刀的开合角度也进行了限制,避免过度开合导致疲劳。

通用类辅助教具:趣味与互动融合

除了针对具体非遗项目的教具,研发小组还设计了两款通用类辅助教具——“非遗认知卡片机”和“创意拼接套装”。

“非遗认知卡片机”是一款便携式电子教具,内置了竹编、羌绣、剪纸等非遗项目的高清图片、分步视频和语音讲解。孩子可通过触摸屏幕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卡片机会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非遗知识,如“竹编的起源”“羌绣的色彩寓意”等。卡片机还设置了互动问答环节,孩子回答正确后会获得虚拟勋章奖励,激发学习兴趣。

“创意拼接套装”则是一款模块化教具,包含不同形状、颜色的非遗元素拼接块(如竹编纹理块、羌绣花纹块、剪纸造型块)。孩子可通过拼接块自由组合,创作属于自己的非遗作品,既锻炼了空间认知能力和创造力,又能加深对非遗元素的理解。套装还搭配了磁性底板,方便作品的展示和保存。

测试优化:在实践中打磨细节

首批辅助教具研发完成后,迅速投入中心进行试点使用。研发小组全程跟踪记录孩子们的使用情况,收集老师、家长的反馈意见,对教具进行反复优化。

在试点过程中,他们发现“智能辅助竹编架”的震动提示力度过大,容易让敏感的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于是将震动强度调整为原来的30%,并增加了灯光提示选项;“可旋转绣架”的旋转阻力过大,小宇操作时较为费力,研发团队更换了更优质的轴承,降低了旋转阻力;“立体剪纸模板”的折叠线不够清晰,朵朵难以识别,他们将折叠线改为彩色加粗设计,并增加了凸起的触感标记。

除了功能优化,研发小组还注重教具的外观设计。根据孩子们的喜好,将教具的颜色调整为温暖的马卡龙色系,在教具表面添加了可爱的非遗元素图案(如竹编小熊、羌绣小花),让教具更具吸引力。“以前孩子们对工具兴趣不大,现在这些可爱的教具让他们主动要求上课,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很多。”中心的老师反馈道。

经过两个月的测试与优化,辅助教具的适配度、实用性和安全性得到了显着提升。数据显示,使用辅助教具后,孩子们的非遗学习参与度提升了70%,作品完成率提高了65%,操作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发生率降至零。家长们也纷纷表示:“这些教具太实用了,孩子不仅能独立完成作品,还变得更自信、更愿意尝试新事物了。”

推广应用:让优质教具惠及更多孩子

辅助教具的成功研发,不仅解决了中心孩子们的学习难题,也为全国特殊儿童非遗教学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案。陈曦四人与“智联未来”合作,将辅助教具的设计图纸、制作标准整理成《特殊儿童非遗辅助教具制作手册》,通过基金会的公益平台免费向全国特殊教育机构、康复中心和非遗传承人群体开放。

同时,他们联合“智联未来”启动了“辅助教具公益捐赠计划”,首批生产了1000套辅助教具,捐赠给偏远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中心。为了确保教具的正确使用,他们还制作了详细的使用教程视频,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培训等方式,为受赠机构的老师提供指导。

“这些辅助教具不仅解决了我们教学中的实际困难,还让孩子们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偏远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说道,“以前我们的非遗课程很难开展,现在有了这些教具,孩子们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氛围变得非常活跃。”

此外,研发小组还计划将辅助教具与数字化教学平台结合,开发“教具+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方案。通过数字化课程引导孩子使用辅助教具,让学习过程更具系统性和趣味性。“未来,我们还会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需求,持续研发更多适配的辅助教具,让每个特殊儿童都能通过非遗学习收获成长与快乐。”陈曦说道。

夕阳下,孩子们在非遗工坊里专注地使用着辅助教具进行创作:乐乐用“智能辅助竹编架”编织出了完整的竹编幸福树,小宇用“可旋转绣架”完成了一幅精美的羌绣作品,朵朵用“立体剪纸模板”剪出了可爱的小动物。辅助教具就像一双双“隐形的翅膀”,帮助孩子们跨越障碍,在非遗的世界里自由翱翔。陈曦四人看着这一幕,心中满是欣慰与坚定。他们知道,辅助教具的研发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他们会继续坚守公益初心,用科技的力量、文化的温度,为特殊儿童搭建通往美好未来的桥梁,让一生圆满的故事在守护与传承中愈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