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 > 第466章 特殊教育机构致谢:送来锦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66章 特殊教育机构致谢:送来锦旗

“绿韵微光特殊儿童非遗康复中心”的非遗课堂正暖意融融,孩子们在辅助教具的帮助下专注创作,陈曦四人正交流着教具优化方案,中心的大门突然被推开。来自全国各地12家特殊教育机构的代表,手捧锦旗和感谢信,笑容满面地走进庭院,身后还跟着几位特殊儿童和家长代表。“陈曦老师,苏医生,林老师,沈老师,我们是特意来致谢的!”领头的青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王敏握住陈曦的手,语气激动,“你们研发的辅助教具和共享的数字化课程,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教学困境,这面锦旗代表着我们所有师生和家长的心意!”

庭院里瞬间热闹起来,孩子们的创作也暂时停下,好奇地看着这群远道而来的客人。12面锦旗整齐排列,红底金字的标语格外醒目——“科技赋能特殊教育,爱心点亮成长之路”“非遗传情暖童心,教具助力梦起航”“公益为民显担当,跨界协作谱新篇”,每一句话都饱含着对陈曦四人及基金会的真挚感激。

远道而来的致谢:跨越山海,只为说声感谢

“我们学校有38名特殊儿童,以前开展非遗课程时,因为缺乏适配的教具,很多孩子只能旁观,根本无法参与。”王敏校长率先分享道。她拿出手机,翻出以前的课堂照片:孩子们围坐在课桌旁,眼神里满是渴望,却因手部残疾、认知障碍等问题,无法操作传统工具,只能看着老师演示。“自从三个月前收到你们捐赠的辅助教具和共享的数字化课程,情况完全变了!”

王校长点开一段最新的课堂视频:画面里,自闭症男孩用“智能辅助竹编架”熟练编织,脑瘫女孩借助“可旋转绣架”专注刺绣,孩子们脸上都洋溢着专注与开心。“你们的‘防滑竹丝套装’让触觉敏感的孩子不再抗拒,‘立体剪纸模板’让智力障碍的孩子能独立完成作品,数字化课程的3d动画演示,让复杂的非遗步骤变得直观易懂。”王校长的声音带着哽咽,“这三个月,孩子们的进步肉眼可见,不仅学会了非遗技能,专注力、动手能力也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他们变得自信了,愿意与人交流了。”

来自偏远山区的云县特殊教育学校代表李老师,带来了孩子们亲手制作的非遗作品——一幅巨大的竹编“幸福树”,每一片竹叶都由不同的孩子编织,上面还绣着孩子们的名字。“我们山区资源匮乏,以前根本没条件开展非遗课程。是你们的公益捐赠,让孩子们接触到了非遗文化;是你们的辅助教具,让他们有机会动手创作。”李老师说道,“这幅‘幸福树’是孩子们花了一个月时间共同完成的,他们说,要把最珍贵的作品送给最敬爱的老师们,感谢你们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色彩与希望。”

几位家长代表也纷纷上前分享感受。来自临市的自闭症孩子家长张先生,紧紧握住沈亦舟的手:“我的孩子以前从不与人交流,每天只重复摆弄积木。自从学校引入了你们的竹编课程和辅助教具,他变得特别痴迷,每天都盼着上课,现在不仅能独立编织复杂的作品,还能主动和老师、同学分享创作心得。”他拿出孩子的竹编作品集,里面的作品从简单的挂件到复杂的小动物,纹路越来越整齐,创意越来越丰富,“这都是你们的功劳,是你们的教具和课程,让我的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走出了封闭的世界。”

教具与课程:破解痛点,点亮希望

特殊教育机构代表们的分享中,反复提到辅助教具和数字化课程带来的改变。这些跨越地域的认可,让陈曦四人深深感受到了公益的力量。

“我们学校的脑瘫孩子以前上手工课,因为肢体协调能力差,经常把工具摔在地上,慢慢就产生了自卑心理,不愿意参与。”来自江南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周老师说道,“你们的‘辅助走线器’和‘可旋转绣架’太实用了!走线器的灯光提示帮助孩子记住针法,旋转绣架让他们不用移动身体就能完成刺绣,现在这些孩子不仅能独立完成羌绣作品,还在全市残疾人技能大赛中获奖了!”周老师拿出获奖证书的照片,脸上满是骄傲,“这是我们学校第一次在市级大赛中获奖,孩子们拿到证书时,都哭了,他们终于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

数字化课程的共享也让偏远地区的特殊教育机构受益匪浅。“我们山区老师资源有限,以前开展非遗课程,只能靠看视频自学,教得很不专业。”来自黔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吴老师说道,“你们共享的数字化课程太及时了!里面有非遗传承人的专业讲解、3d动画演示、分步教学视频,还有针对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教学技巧,我们老师跟着学习,教学水平大幅提升,孩子们也学得更认真了。”吴老师补充道,“现在我们学校的非遗课程已经成为特色课程,很多家长都慕名而来,希望孩子能在这里学习。”

代表们还提到,陈曦四人团队不仅捐赠教具、共享课程,还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培训等方式,为他们提供持续的指导。“上个月,林老师专门为我们做了竹编教具使用培训,详细讲解了不同教具的适配场景和操作技巧;苏医生也通过直播,为我们分享了如何结合教具进行康复训练。”王敏校长说道,“你们的支持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全方位、持续性的,这种公益精神让我们深受感动。”

锦旗背后:每一份认可都是前行的动力

12家特殊教育机构的代表依次送上锦旗和感谢信,每一面锦旗都承载着沉甸甸的信任与感激,每一封感谢信都记录着孩子们的成长与蜕变。

陈曦接过一面写着“爱心浇灌特殊花,公益照亮成长路”的锦旗,眼眶微微湿润:“谢谢大家的认可,孩子们的进步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特殊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我们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她看向身边的三位伙伴,“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苏医生的专业指导、林老师的技艺传承、沈老师的记录传播,更离不开所有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家长们的信任与支持。”

苏医生接过锦旗,感慨道:“作为一名医生,看到孩子们通过教具和课程获得康复与成长,我感到无比欣慰。未来,我们会继续优化康复方案,让教具与康复训练更紧密地结合,帮助更多孩子改善身体功能。”

林砚舟抚摸着孩子们赠送的竹编“幸福树”,说道:“非遗文化的魅力在于传承,而特殊儿童的创造力让非遗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未来,我们会研发更多适配的非遗课程和教具,让非遗文化滋养更多特殊儿童的心灵。”

沈亦舟举起相机,记录下这温暖的瞬间:“我会把你们的故事和孩子们的成长记录下来,通过镜头传递出去,让更多人关注特殊教育,加入公益事业,为孩子们的成长之路增添更多光芒。”

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将锦旗整齐地挂在中心的荣誉墙上,与之前家长们赠送的锦旗相映成趣,形成了一道温暖的风景线。这些锦旗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责任的见证,时刻提醒着陈曦四人,公益之路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坚守与付出。

携手同行:共筑特殊教育美好未来

致谢仪式结束后,陈曦四人与特殊教育机构代表们进行了深入交流,详细了解他们在教具使用、课程开展中遇到的问题和需求,并现场承诺将提供进一步的支持。

“我们会根据大家的反馈,对辅助教具进行升级优化,开发更多适配不同障碍类型儿童的教具。”林砚舟说道,“同时,我们会扩大数字化课程的覆盖面,新增漆艺、陶艺等非遗项目课程,让孩子们有更多选择。”

苏医生补充道:“我们会建立线上康复咨询平台,为全国特殊教育机构的老师和家长提供免费的康复指导,帮助大家更好地利用教具开展康复训练。”

沈亦舟则表示:“我们会启动‘特殊儿童非遗作品全国巡展’活动,让孩子们的作品走出校园、走向全国,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才华与坚强,同时为孩子们筹集更多的公益资金。”

陈曦最后说道:“特殊教育是一项需要爱心、耐心和专业的事业,仅凭我们的力量远远不够。未来,我们希望能与更多特殊教育机构、企业、爱心人士携手,构建‘公益+科技+非遗+康复’的特殊教育生态体系,让更多特殊儿童受益,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爱的陪伴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代表们纷纷表示赞同,现场达成了多项合作意向:多家机构希望加入“特殊儿童非遗帮扶计划”,成为共建单位;部分机构提出要选派老师到“绿韵微光特殊儿童非遗康复中心”交流学习;还有机构希望联合开展特殊儿童非遗文化节活动。

夕阳西下,特殊教育机构的代表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感动,踏上了返程之路。孩子们挥舞着小手,与他们道别,庭院里的“幸福树”枝叶随风摇曳,仿佛在见证这场跨越山海的情谊与约定。

陈曦四人站在庭院里,看着墙上整齐排列的锦旗,心中满是坚定与期许。这些锦旗是认可,是鼓励,更是责任。他们知道,特殊教育的道路还很长,但只要有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支持,有孩子们的努力与坚持,有团队的坚守与付出,就一定能为更多特殊儿童搭建通往美好未来的桥梁,让公益的微光照亮每一个角落,让一生圆满的故事在携手同行中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