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味界传说 > 第119章 林小风的反思与瓶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9章 林小风的反思与瓶颈

古老头离开后的几天,林小风仿佛从“山海轩”喧闹的前台彻底消失了。他把自己关在了餐厅顶楼那间狭小、却完全属于他个人的空间里——与其说是工作室,不如说是一个思考的静室。这里没有琳琅满目的调味料,只有简单的桌椅、满架的美食书籍笔记,和一扇可以俯瞰部分竹隐巷的窗户。

他没有像往常一样沉浸在新菜品的研发中,没有触碰任何厨具,甚至连那些珍贵的食谱手稿也被暂时搁置。他只是长时间地静坐,或是伫立窗前,沉默地凝视着楼下巷弄里日复一日的市井百态:清晨匆忙赶路的上班族,上午讨价还价的主妇,午后悠闲下棋的老人,傍晚嬉笑追逐的孩童,以及那些在夜色中亮起温暖灯火的小吃摊……

他的内心世界,正与此处的宁静表象相反,经历着一场席卷一切的思维风暴。

古老头关于“厨心”的论断,如同一面被骤然擦亮的、毫无死角的明镜,清晰地映照出他引以为傲的厨艺之路上一个巨大而致命的盲区。一直以来,他都像是一个装备了最先进登山工具、拥有详尽地图和充沛体力的攀登者,凭借着前世积累的巅峰经验和今生天赋的“神之舌”,沿着一条清晰标注着“技术精进”的路径,稳健而迅速地向上攀爬。他将许多同时代的厨师远远甩在身后,欣赏着由赞誉和成功构成的“山腰风景”,也克服了诸如陆仁轩和“百味楼”这类“险峻岩壁”。他一度以为,顶峰已遥遥在望。

可古老头却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姿态指出,他奋力攀登的这座技术之山,或许只是厨艺群山中较为显眼的一座。而真正意义上的厨艺极致之巅,隐匿在更缥缈的云雾深处,通往那里的路径,不仅需要登峰造极的“技”,更需要一颗能够与天地万物共鸣、与众生悲喜共情的“心”。

这番冲击,迫使他开始系统地、近乎残酷地回顾自己重生以来的每一道具有代表性的菜品。

拯救“喷香小炒”于危难的“金包银”蛋炒饭:那时,他心中怀揣着挽救家业的强烈紧迫感,以及对现状的不甘与证明自己的渴望,将前世的技艺浓缩于一锅最朴素的炒饭之中。那时,似乎有那么一丝源自真实处境的情感——生存的挣扎与家庭的责任——融入了锅中,让那碗饭光溢彩的炒饭,除了技术,似乎还带着一点温度。

金鼎奖上一战成名的“开水白菜”:这道菜,技艺无可挑剔,理念极具冲击力。但初衷是什么?是为了在权威赛事中扬名立万,是为了获得行业认可,是为了给即将诞生的“山海轩”铺设一条高起点的道路。这道菜里,充满了精心计算的设计感、征服评委的展示欲和确立地位的野心。技术登峰造极,但其中“自我表达”的成分,远多于对食物本质的探索。

应对百味楼交流会的“赛螃蟹”:更是将技术模拟和理念创新推向了极致,用平凡食材幻化出珍馐之味,堪称奇思妙想。但其核心驱动力,是为了在对手的主场进行漂亮的反击,是为了证明自己厨艺理念的先进性,是为了在众目睽睽之下赢得喝彩与尊重。这道菜里,博弈、策略和强烈的好胜心,几乎掩盖了一切。

还有那些为奠定“山海轩”高端基调而设计的招牌菜,如“云雾青山”、“踏雪寻梅”等,无一不是在食材、工艺、呈现上精益求精,追求着极致的感官体验。它们完美、优雅、广受好评,成功塑造了“山海轩”的品牌形象。

但是,正如古老头一针见血指出的,它们更像是一系列精密运行、性能卓越的仪器。能精准地触发味蕾的愉悦信号,带来技术层面的震撼,却很少能让人在品尝之后,陷入长久的静默,勾起心底深藏的某段记忆,甚至……触动心弦,引发情感的涟漪。它们缺少那种超越味觉、直抵灵魂深处的力量。

“我……迷失了。”林小风对着窗外模糊的夜景,低声吐出这句话,脸上浮现出混杂着恍然与苦涩的神情。

他意识到,自己不知不觉中,深深沉迷于技术的不断精进,沉迷于用超前认知对同时代厨师形成的“降维打击”,沉迷于商业版图的扩张和品牌声誉的累积。他在与陆鼎天、与“百味楼”、与潜在竞争对手的明争暗斗中,渐渐地将厨艺更多地视为一种强大的“武器”和高效的“工具”,用以达成各种目标。

他几乎忘记了,最初重生之时,站在“喷香小炒”那充满烟火气的简陋灶台前,内心最纯粹的那份悸动——那是对烹饪本身最本真的热爱,是想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将美味与温暖传递给食客的朴素愿望。

他走得太快,太急,目标过于明确,以至于在追逐远方山峰的过程中,将出发时那颗宝贵的“初心”,遗落在了半途。

而这种核心的迷失,直接反映在他近期的烹饪创作中。他清晰地感觉到自己触碰到了一个无形的天花板。无论他如何钻研分子料理的新应用,如何寻找更稀有昂贵的顶级食材,如何设计更复杂巧妙的菜品结构和叙事,最终呈现的菜肴,虽然依旧维持在极高的水准,堪称顶尖,却总感觉缺少了那最关键、最玄妙的“一笔”。那能让菜品产生质变,从“完美”跃升至“动人”的一笔,他始终无法落笔。

这就是他面临的真正瓶颈。

并非技术的瓶颈,而是心境、感悟与情感投射的瓶颈。

他可以用无懈可击的技术和知识,稳定地做出99分的菜肴。但那最后的1分,那关乎灵魂共鸣、能让人心弦颤动的1分,他却始终无法企及。这1分,就是“厨心”的差距。

(林小风进行着深刻的内心剖析:“我长久以来信奉的是技术至上主义,认为通过不断优化流程、拓展认知边界,就能无限逼近所谓的‘完美’。但古老头的话点醒了我,完美的菜品,或许并不仅仅是味觉器官上的极致满足,更是情感上的深度共鸣与精神上的慰藉。我的菜,正如他所言,缺少扎入泥土的‘根’。这个‘根’,就是我与真实生活、与普罗大众最深刻的情感联结。我的烹饪,像是一座精心构建的空中楼阁,虽然璀璨夺目,美轮美奂,但其根基却未曾深深扎入孕育一切的生活土壤与人间烟火之中。”)

他甚至想起了前世,那位以严厉着称的法国导师,在一次重要的品评会后,看着他精心制作、技术无可挑剔的菜肴,沉默了很久,最后用带着口音的英语说了一句他当时颇不以为然的话:“Lin, your technique is impeccable, a real virtuoso. but your dish... it has no heartbeat, no soul.” (林,你的技巧无可挑剔,是真正的大师手笔。但你的菜……它没有心跳,没有灵魂。)

当时年轻气盛的他,更多地将这评价视为导师对法餐之外菜系的某种固执偏见,或是对他东方背景的微妙审视。如今,在古老头的点拨下回溯往事,他才惊觉,那位阅历丰富的老人,或许早已凭借其敏锐的直觉,洞察了他华丽技术外壳下,那份对生命体验融入菜肴的缺失。

技术可以通过刻苦磨练臻于化境,知识可以通过勤奋学习不断积累。但“厨心”的淬炼与成长,却无捷径可走。它需要时间的缓慢沉淀,需要人生经历的反复打磨,需要真正地、赤诚地投入到生活的滚滚洪流之中,去真切地感受喜悦与悲伤,去体验爱与被爱,去承受失去的痛苦,也去拥抱获得的欣慰。

这对于一个灵魂年龄已逾半百,且两世为人绝大部分光阴都奉献给了厨房方寸之地、习惯于用理性和技术解决问题的林小风而言,无疑是一个全新、陌生,甚至让他感到些许惶恐的挑战领域。

但他深知,自己已无路可退。如果他想突破眼前这无形的瓶颈,如果他想真正窥见厨道之巅的壮丽风景,如果他想让“山海”二字不仅仅代表一个成功的餐饮品牌,更成为一种能够滋养心灵、传递温度的美食文化符号,那么,放下身段,去寻找那颗失落的“厨心”,就是他必须勇敢面对的、最根本的修行。

工作室里没有开明亮的顶灯,只有窗外都市的霓虹与路灯的光芒,透过百叶窗的缝隙,在他沉静的脸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光影。他的眼神,从最初遭遇冲击时的迷茫、深刻自省时的凝重,逐渐变得如同被雨水洗过的夜空,清晰、坚定,并且闪烁着决意探索未知的光芒。

他需要做出改变。

他需要一次彻底的回归。

他需要去寻找,那能让他的菜品重新拥有“心跳”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