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云舒卧床养伤的日子里,“惠泽堂”的暖意从未因她的暂离而消散。陆景渊的悉心照料让她安心,而学徒们的懂事与患者们的牵挂,则像一股股暖流,不断涌入她的心中,让这段养伤时光充满了温情。

受伤后的第三日傍晚,云舒刚喝完陆景渊送来的汤药,便听到门外传来轻悄悄的脚步声。她以为是春杏前来收拾碗筷,却见医馆最年长的学徒青禾端着一盆热水走进来,身后还跟着两个年幼的学徒,手里分别拿着干净的帕子与刚温好的草药茶。

“姑娘,春杏姐姐去前堂帮忙了,今日由我们来照料您。”青禾将热水放在床边的矮凳上,熟练地拧干帕子,递到云舒手边,“柳大夫说,用温帕子擦脸能缓解疲劳,您试试。”

云舒接过帕子,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来,心中泛起一阵柔软。她看着眼前的三个学徒——青禾不过十六岁,却已能独当一面;另外两个学徒才十二三岁,脸上还带着稚气,却认真地端着草药茶,眼神中满是关切。“你们年纪还小,前堂诊疗本就忙碌,怎好再让你们分心照料我?”

“姑娘说的哪里话!”青禾立刻反驳,语气带着几分执拗,“若不是您收留我们,教我们医术,我们现在还不知在何处漂泊。您为了救我才受伤,我们做这些都是应该的。”说着,她将草药茶递到云舒面前,“这是我们按照您教的方子,用金银花与甘草熬的,能清热消炎,对您的伤口恢复有好处。”

当晚,云舒才知晓,学徒们早已私下商议好,每日轮流守夜——白日里,他们在前堂协助柳静娴诊疗、抓药,傍晚下班后,便轮流留在后院的耳房值守,一旦云舒有任何需求,都能第一时间赶到。

深夜,云舒因伤口牵扯难以入眠,正想轻声呼唤守夜的学徒,却听到耳房传来细微的翻书声。她悄悄起身,透过门缝看去,只见守夜的学徒正借着微弱的油灯,认真翻看她平日讲授医术时用的笔记,遇到不懂的地方,还会小声地自言自语,在纸上记录下疑问,显然是想趁着守夜的间隙,抓紧时间学习,等她伤愈后再请教。

那一刻,云舒的眼眶瞬间湿润。她从未想过,自己当初只是出于“让更多女子有一技傍身”的初心创办医馆,却在不知不觉中,收获了这样一群懂事又上进的学徒。他们或许年纪尚小,却已懂得感恩与担当,这份心意,比任何贵重的礼物都更让她动容。

更让云舒暖心的,是来自患者们的牵挂。受伤后的第五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前堂便传来一阵热闹的声响。云舒正疑惑间,春杏便笑着走进来,手里捧着一个装满了慰问品的篮子,身后还跟着几位常来就诊的患者。

“姑娘,您看,这些都是百姓们送来的慰问品!”春杏将篮子放在桌上,一一拿出里面的东西——有老婆婆亲手缝制的软枕,说是“枕着舒服,能睡个好觉”;有大婶自家种的新鲜蔬果,还带着泥土的清香;有孩童画的画像,上面歪歪扭扭地画着她与医馆,旁边写着“云大夫快点好起来”;还有几位曾接受过义诊的穷苦百姓,凑钱买了一筐鸡蛋,双手捧着递过来,语气诚恳:“云大夫,我们没什么贵重东西,这点鸡蛋您补补身子,您一定要快点好起来啊!”

一位曾因服用伪品药材险些丧命的老农,特意从城郊赶来,手里提着一布袋自己晒的草药,走到云舒床边,激动地说:“云大夫,这是我上山采的蒲公英与艾草,都是清热解毒的好东西。之前若不是您,我这条老命早就没了,您受伤,我心里比自己疼还难受。您放心,只要您能好起来,往后医馆有任何需要,我们这些百姓都愿意帮忙!”

看着眼前堆满的慰问品,听着患者们质朴又真挚的话语,云舒再也忍不住,泪水从眼角滑落。这些患者中,有家境贫寒的穷苦百姓,有忙于生计的市井小贩,有教书育人的先生,他们或许没有丰厚的财富,却有着最纯粹的感恩之心。她不过是做了医者该做的事,却被他们如此记挂,这份情谊,沉甸甸的,暖得让人心头发热。

柳静娴走进来,看到这一幕,笑着对云舒说:“你看,你平日总说自己只是个普通医者,可在百姓心中,你早已是他们的依靠。这些日子,每天都有百姓来医馆询问你的伤势,送来的慰问品都快堆不下了,我只好让春杏挑选些常用的给你送来。”

云舒擦干眼泪,看着眼前的学徒与患者,心中满是感激。她知道,“惠泽堂”之所以能在京城立足,不仅仅是因为医术,更是因为这份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信任——她用医术守护百姓,百姓用真心回报她,学徒们用努力支撑医馆,而陆景渊用行动守护着这一切。

太阳西下,余晖透过窗户洒在满室的慰问品上,也洒在云舒的脸上。她轻轻抚摸着臂上的伤口,虽仍有痛感,心中却被暖意填满。她知道,有这样一群人的陪伴与支持,无论未来遇到多少困难,她都有勇气继续前行,将“惠泽堂”的温暖传递给更多人,让女子行医的道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