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成功的狂喜如同烈酒,其醉人的效力在“长青科技”芯片设计部持续了整整一天。但酒精总会挥发,当第二天清晨的阳光再次洒入这片区域时,一种更加复杂、混合着亢奋与隐隐不安的情绪,开始在空气中弥漫。

首轮硅片功能正常的消息,在林长青的授意下,并未立刻对外公布。但“长青科技”芯片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传闻,却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不可避免地在极其有限的技术圈层内荡开了涟漪。这涟漪,很快便演变成了滔天巨浪。

首先引爆的,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技术专业论坛“硅谷在线”。一个注册不久、匿名的账号,发布了一份语焉不详却足够引爆眼球的帖子。

帖子的标题用加粗的红色字体写着:【惊爆!中国“长青科技”首款自主架构芯片流片成功,据称性能比肩泰坦V,能效高出30%?!】

帖子内容没有提供任何具体数据或测试报告,只是含糊地引用了“内部消息人士”的透露,并刻意强调了“全新架构”、“颠覆性设计”、“能效碾压”等极具冲击力的词汇。

一石激起千层浪。

最初的回帖几乎是清一色的嘲讽和质疑。

“又一个来自东方的神话?每年都能听到几个,最后都成了笑话。”

“比肩泰坦V?能效高30%?他们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这需要多大的架构革新和工艺支撑?‘长青科技’?没听说过有什么深厚的芯片积累。”

“估计又是搞了个什么ARm公版魔改,然后吹上天了吧?坐等打脸。”

“匿名消息?连个测试截图都没有?这炒作手法也太低劣了。”

质疑声如同密集的冰雹,瞬间将那个孤零零的帖子淹没。绝大多数资深工程师和行业观察者,基于对芯片研发难度的深刻认知和对“长青科技”过往主业(材料、AI)的印象,本能地认为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或者至少是夸大其词的营销噱头。

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几个小时后,某家以捕风捉影、炒作科技概念闻名的边缘财经媒体,迅速转载并加工了这个消息,标题变得更加耸人听闻:【中国黑马挑战芯片霸权!“长青芯片”疑似弯道超车,巨头泰坦恐遭重击!】

这篇文章虽然依旧缺乏实质内容,但其煽动性的语言和刻意营造的中西对抗叙事,成功地将这个消息从专业论坛扩散到了更广泛的财经和科技媒体圈。

更多的媒体开始跟进报道,尽管大多持谨慎和怀疑态度,但“长青科技”、“自主架构”、“挑战泰坦”这些关键词,已经如同病毒般开始传播。

网络上的舆论迅速分化。一部分民族情绪高涨的网友开始欢呼雀跃,将“长青科技”视为打破国外垄断的英雄;而更多的理性派和技术爱好者,则对此嗤之以鼻,要求“拿出证据”,嘲讽这是“新型骗股价手段”;还有一部分人,则抱着看热闹的心态,等待着后续发展。

“长青科技”对外公布的媒体联络电话,很快就被打爆。前台和公关部的邮箱里,塞满了各种询问、求证甚至挑衅的邮件。

芯片设计部内,刚刚经历狂喜的团队成员们,自然也通过网络和渠道得知了外界的风暴。最初的兴奋感被一种莫名的憋屈和愤怒所取代。

“他们懂什么!凭什么这么说我们!”一个年轻工程师看着论坛上那些尖酸刻薄的评论,气得脸色发白,用力捶了一下桌子。

“就是!我们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东西,他们连看都没看到,就说是假的!”另一个女工程师眼圈微微发红,感觉自己的努力和汗水被无情地践踏。

王工相对沉稳,但眉头也紧紧锁着,他走到林长青身边,语气带着担忧:“林总,外面的舆论……有点失控。很多质疑的声音很难听,我们要不要……先发个声明,或者公布一部分数据?”

林长青站在环形屏幕前,屏幕上依旧显示着“长青一代”的模型,对耳边传来的各种嘈杂议论恍若未闻。他的表情异常平静,甚至比等待流片结果时还要平静。他伸出手,指尖虚点着屏幕上芯片的某个核心区域,仿佛在确认着什么。

听到王工的话,他缓缓转过身,目光扫过一张张因为外界质疑而显得愤懑或不安的脸。

“声明?数据?”林长青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冷冽的质感,“现在发出去,他们会信吗?”

他顿了顿,自问自答:“不会。他们只会认为我们在伪造数据,在强行辩解。”

他的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近乎冷峭的弧度:“质疑,是弱者的护甲,也是他们固守舒适区的本能。我们不需要用言语去击碎它。”

他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如同出鞘的利剑,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团队成员。

“我们只需要,把实实在在的东西,摆在他们面前。”

他抬起手,指向屏幕上的芯片模型,语气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用性能,堵住他们的嘴。”

“用能效,打肿他们的脸。”

“用这颗实实在在的芯片,告诉所有人……”

林长青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磅礴的自信与力量,瞬间冲散了弥漫在团队中的阴霾:

“……我们走过的路,是真的!”

(第172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