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备胎计划”如同一台被按下启动键的精密战争机器,各个部件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轰鸣运转。然而,蓝图上的规划与现实中的攻坚,隔着一条名为“执行”的鸿沟,这条鸿沟需要用汗水、智慧,甚至是一次次失败的教训来填平。

王工带着最核心的工艺整合团队,当天就驻扎进了位于南方某省市的“芯海”半导体工厂。这里没有“长青科技”总部那种充满未来感的洁净与秩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粗粝的、属于重工业的庞杂与喧嚣。巨大的厂房内,各种型号的光刻机、刻蚀机、离子注入机如同沉默的钢铁巨兽,散发着机油和特殊化学试剂混合的刺鼻气味。

将“长青一代”那充满创新、却也更加敏感和复杂的设计,与“芯海”相对稚嫩且波动较大的7纳米工艺线进行深度适配,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每一次流片尝试,都像是在雷区中摸索。

“王工!不行!晶圆测试结果出来了,关键路径的时序全部飘红!良品率……不到百分之五!”一个年轻的工程师从测试车间跑出来,脸上沾着灰尘,声音带着哭腔。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流片失败,昂贵的晶圆变成了一堆近乎报废的硅片。

王工看着电子显微镜下那些因为工艺波动导致的、如同扭曲蜈蚣般的电路缺陷,拳头紧紧攥起,指甲几乎要嵌进掌心。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设计图纸上的完美,在现实的物理法则和工艺局限面前,显得如此脆弱。

与此同时,总部设计部内,切换至国产EdA“华宇九天”的过程也绝非一帆风顺。

“这什么破软件!时序分析模型跟之前用的完全不一样,收敛策略全要重写!”

“仿真速度慢得像蜗牛!跑一个完整场景要十几个小时,这怎么迭代优化?”

“库文件不全!很多我们需要的特殊器件模型根本没有!”

抱怨和焦躁的情绪在团队中蔓延。习惯了国外顶级EdA工具的高效与稳定,突然切换到还不够成熟的国产平台,各种不适应和意想不到的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拖慢了设计优化的进度。

材料供应链那边同样不容乐观。虽然名单上的国内供应商被紧急激活,但部分高纯度特种气体和化学材料的稳定性,与国外顶级产品存在差距,导致生产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难以控制的杂质污染问题。

挫折感,如同潮湿的霉菌,开始在新的战场上悄然滋生。连续的失败和缓慢的进展,消耗着“备胎计划”启动时那股澎湃的激情。有人开始怀疑,这条“自力更生”的路,是否真的能走通。

就在这攻坚最艰难、士气最低迷的时刻,林长青来了。

他没有带任何随从,穿着一身普通的工装,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了“芯海”半导体嘈杂的车间里。王工看到他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林总,您怎么来了?这里环境太差……”王工连忙迎上去,脸上带着愧疚和担忧。

林长青摆了摆手,目光直接投向那台正在调试的最新款光刻机。他没有理会王工的劝阻,径直走到设备前,仔细观察着运行参数和晶圆上的对准标记。

“问题出在哪儿?”林长青问,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能穿透所有嘈杂的专注。

王工连忙汇报了最近几次流片失败的具体数据和初步分析。

林长青沉默地听着,然后闭上眼,站在那巨大的、轰鸣的机器旁,仿佛与周遭的喧嚣隔绝。王工和周围的工程师们屏息凝神,他们知道,林总正在动用他那不可思议的能力。

几分钟后,林长青睁开眼,瞳孔深处星璇微闪。他指向光刻机的一个复杂透镜组模块。

“不是工艺配方的问题,是这里。”他的指尖虚点在空气中的一个位置,“透镜组在特定曝光能量下的热变形模型,与控制系统里的补偿算法不匹配。导致了关键层的光刻图形产生了纳米级的畸变,累积到后面层次,就造成了致命的时序错误和短路。”

他精准地报出了一系列复杂的光学参数和热力学系数。

在场的“芯海”资深工艺工程师愣住了,这些参数属于设备核心调试范畴,极其隐秘和复杂,林长青怎么可能看一眼就知道?

“立刻调整补偿算法的这七个参数,”林长青不容置疑地命令道,“按照我报给你们的数值。同时,在曝光后增加一个快速退火步骤,温度控制在正负三度之内,时间不能超过零点五秒。”

他的指令清晰、具体,直指问题的物理本质。

王工立刻带人执行。修改参数,调整工艺步骤。

新一轮的流片在忐忑中开始。

当新的测试结果出来时,整个车间陷入了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良品率!良品率提升到百分之三十了!关键路径时序全部通过!”负责测试的工程师几乎是吼出来的,声音嘶哑,却充满了狂喜!

一次精准的“诊断”和“手术”,直接将几乎陷入绝境的制造环节,拉回了正轨!

林长青没有停留,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总部设计部。

面对团队对国产EdA的抱怨,他没有讲任何大道理,而是直接坐到了一台工作站前,接入了“华宇九天”的系统。

他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快得带起残影。他没有抱怨软件的不足,而是直接开始修改软件的配置文件,调整仿真引擎的参数,甚至亲自编写了几个缺失的器件模型补丁!

“看,这里,把收敛精度调低一个数量级,先用快速迭代找到大致区域,再局部精细化。”

“这个模块的算法可以优化,我改一下底层代码,仿真速度能提升五倍。”

“缺失的模型我来补,基于物理定律推导,误差可以控制在可接受范围。”

他一边操作,一边讲解,仿佛对这套国产软件的内核了如指掌。在他的手下,那套被抱怨“难用”的EdA工具,仿佛被注入了灵魂,开始爆发出惊人的潜力!

设计部的工程师们看得目瞪口呆,随即是满脸的羞愧和敬佩。他们终于明白,工具本身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在于使用工具的人。

林长青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沉稳有力:

“路,是人走出来的。工具,也是人用的。”

“觉得不好用,就想办法让它变好用。”

“觉得不够强,就动手让它变强。”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信念:

“我们现在做的每一件事,不仅仅是为了造出一颗芯片。”

“我们是在打磨自己的工具,是在夯实自己的路基。”

“这条路或许比别人更陡,更窄,但……”

他的目光如同磐石,扫过每一张脸:

“踩在我们自己脚下的路,才是最踏实,最不会被别人抽走的!”

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随着他的话语,注入了每个人的心中。挫折和抱怨,在这一刻,化为了更加坚定的决心。

产业链的攻坚战,在最艰难的时刻,因为他的到来,被注入了破局的利刃,和永不屈服的精魂。

(第177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