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一节
那一夜,我遇见了“悲惨世界”
雨夜的台灯晕开暖黄的光晕,像一块融化的黄油,在桌面铺展成温柔的结界。
窗外的雨丝被风裹挟着,织成密不透风的帘幕,将城市的喧嚣与霓虹都隔绝在玻璃之外。
我指尖摩挲着书页上略显陈旧的字迹,纸页边缘微微卷起的弧度,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它所承载的岁月与重量。
世界名着:《悲惨世界》光影视制作的各种版本我都依次各看了三遍。
光这四个字一看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四个字如同一块温润的墨玉,在灯光下泛着沉静的光泽,又似一道神秘的门,轻轻推开,便坠入了一个交织着苦难与光辉的宏大天地。
维克多·雨果,这位法国文学史上的巨匠,用他如椽巨笔在十九世纪的画布上,勾勒出一幅跨越数十年的社会长卷。
他以史诗般的气魄,将拿破仑战争后期到七月王朝初期的法国社会风貌娓娓道来,从巴黎的贫民窟到繁华的林荫大道,从阴暗的监狱到庄严的法庭,每一个场景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这部被誉为“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的着作,自1862年问世以来,便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在文学的苍穹中永恒闪耀。
它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声对社会不公的沉痛呐喊,一曲对人性光辉的深情礼赞,穿越百年时光,依然能精准地叩击着每个读者的心灵。
今天,我就要用十二分的净化之心来给我亲爱的看官们好好分享这部世界文学巨着。
初读时,我以为这只是一个关于苦役犯冉阿让的个人悲剧。
当看到他为了养活嗷嗷待哺的外甥们,在饥寒交迫的冬日里,铤而走险偷了一块面包,却为此付出了十九年牢狱之灾的代价时,心中涌起的是对命运的愤懑与无奈。
那十九年,是他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却在冰冷的铁窗里被一点点消磨殆尽。
可随着书页的翻动,我渐渐发现,冉阿让的苦难只是冰山一角。
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无数底层人民如同风中残烛,在贫困、压迫与歧视的狂风中摇摇欲坠。
芳汀为了女儿忍辱负重,从一个纯真的少女沦为被社会抛弃的妓女;
珂赛特在童年中不见天日,在德纳第家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
沙威在规则与良知间苦苦挣扎,最终被自己坚守一生的信仰所吞噬……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时代的洪流中艰难跋涉,他们的悲欢离合如同磁石般吸引着我,让我忘却了时间的流逝,沉浸在那个既悲惨又充满力量的世界里。
那一夜,我在台灯下随着书中人物的命运起伏,泪水数次模糊了双眼。
当读到芳汀卖掉自己的牙齿,(那个短命的人把她的牙齿就那么无情的生拔下来)只为给女儿寄去微薄的生活费时,我的心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痛得无法呼吸;
当看到冉阿让在主教的感化下,从一个充满仇恨的囚徒转变为一个善良的人时,我又为他的蜕变而热泪盈眶;
当沙威在良知与法律的冲突中选择投河自尽时,我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既有对他的惋惜,也有对人性的深思。
合上书时,天已微亮,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已经停了,东方泛起淡淡的鱼肚白,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进房间,给冰冷的地板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
我知道,我这样挑灯夜读是对身体不友好的一种表现,但是越看越放不下,固然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我的心,久久无法平静。
《悲惨世界》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真相,它让我看到了苦难的沉重,更让我感受到了爱与宽恕所蕴含的无穷力量。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世界,去探寻苦难中的救赎,感受那永不熄灭的人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