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 > 第14章 南戏改编:古今碰撞火花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4章 南戏改编:古今碰撞火花溅

《落魄书生遇贵人》话本热销后,永乐棚的戏班班主周老栓找到了马骥,想把话本改成南戏。周老栓五十多岁,留着山羊胡,穿着深蓝色的长衫,手里拿着一本翻得卷边的话本,语气诚恳:“马先生,您这故事太适合改成南戏了!有悲欢离合,有好人坏人,还有苏文卿这么个讨喜的主角,演出来肯定火!”

马骥早就想把话本改成南戏,当即答应:“周班主,没问题!不过改编的时候,得改一些地方,比如苏文卿改良记账法那段,得说得更简单,让观众能听懂;还有他逆袭的情节,得加些唱段,更有感染力。”

周老栓点头:“都听马先生的!咱们这就开始排练,争取下个月演出!”

可排练刚开始,就出了问题。戏班的老艺人张师傅,负责演苏文卿的岳父,看完改编的剧本,皱着眉说:“马先生,这苏文卿怎么能跟岳父顶嘴?还敢改铺子的规矩?这不合孝道!观众看了会骂的!”

马骥赶紧解释:“张师傅,苏文卿不是顶嘴,是讲道理。他岳父的规矩不对,导致铺子亏损,苏文卿改规矩,是为了让铺子好起来,也是为了帮岳父,这不是不孝,是‘巧孝’。”

张师傅还是不认可:“哪有什么‘巧孝’?晚辈就得听长辈的!再说,你这剧本里还有苏文卿跟小姐商量事情,女子怎么能管铺子的事?这也不合规矩!”

戏班的其他艺人也纷纷附和,有的说“唱段太多,不好记”,有的说“情节太新,观众接受不了”。周老栓急得直搓手,看着马骥:“马先生,这可怎么办?”

马骥想了想,说:“咱们先排一段,就排苏文卿帮岳父管账那段,演给几个老茶客看看,听听他们的意见。”周老栓点头,赶紧安排排练。

排练那天,马骥请了清乐茶坊的几个老茶客,还有柳莺儿。张师傅不情愿地演岳父,年轻演员小李演苏文卿。当演到苏文卿说“岳父,您这记账法太乱,得改改”时,张师傅故意把语气说得很凶,像是在吵架;小李也紧张,忘词好几次,演得很生硬。

老茶客们看完,有的摇头:“苏文卿太冲了,不该跟岳父这么说话。”有的说:“听不懂记账法改的是啥,没意思。”柳莺儿也小声说:“确实有点问题,得改得更贴合咱们大宋的规矩。”

马骥没气馁,晚上熬夜改剧本:把苏文卿改规矩,改成“跟岳父商量后再改”;把小姐管铺子,改成“小姐给苏文卿出主意,苏文卿去说”;还把记账法的改良,改成“简化账本,让伙计更容易记”,更贴近观众的生活。

第二天排练,马骥亲自指导:教张师傅演岳父时,从一开始的不屑,到后来的认可,语气要有变化;教小李演苏文卿时,要演出“温和但坚定”的感觉,唱段要带着感情,比如苏文卿说“为了铺子好,求岳父听我一言”时,要唱得恳切。

柳莺儿也来帮忙,教演员们怎么通过眼神和动作表达情绪,比如苏文卿成功改良账本时,要面带微笑,眼神亮起来;岳父认可他时,要拍他的肩膀,体现“和解”。

慢慢的,演员们越来越入戏,张师傅不再抵触,演岳父的“势利”和“后来的愧疚”都很到位;小李演的苏文卿,温和又有智慧,唱段也越来越熟练。排练场的气氛,从一开始的紧张,变得越来越热闹。

演出那天,永乐棚挤满了观众,有看过话本的,也有没看过的。当苏文卿唱“账本乱如麻,伙计犯难啦,简化记清楚,铺子能开花”时,台下观众纷纷点头;当岳父拍着苏文卿的肩膀,唱“是我老糊涂,错把英才拒,以后听你的,铺子能兴起”时,台下响起了掌声;当苏文卿逆袭成功,和小姐相视一笑时,台下更是喝彩声不断。

演出结束后,周老栓激动地拉着马骥:“马先生,太成功了!好多观众说,下次还要来看!咱们再排续集!”柳莺儿也笑着说:“没想到你改的剧本这么好,比我想象的还精彩。”

马骥看着台上谢幕的演员,听着台下的喝彩声,心里满是成就感。他知道,这次南戏改编的成功,不是因为他的现代想法有多厉害,而是因为他贴合了宋代观众的认知,把“新”和“旧”结合在了一起。

他摸了摸胸口的挂坠,挂坠在演出时一直很温暖,像是在吸收南戏里“唱念做打”的能量——这种能量,有传统的韵味,也有创新的活力,让挂坠的光芒变得更加柔和,像是融入了戏台上的灯光和观众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