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 > 第4章 汉赋何为?赋一篇《上林苑火锅颂》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章 汉赋何为?赋一篇《上林苑火锅颂》

乐府里除了乐师,还常来些文人墨客——他们是给乐府新曲写词的“作手”,其中不少人专攻汉赋,每次聚在院子里,总爱高声吟诵自己的新作,辞藻堆得像小山,听得马骥脑壳疼。

这天午后,马骥刚在院子里晒完太阳,就听见一阵抑扬顿挫的吟诵声:“于是乎离宫别馆,弥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阁;华榱璧珰,辇道纚属;步櫩周流,长途中宿… ”

他循声走去,只见两个穿锦袍的文人正站在石榴树下,手里捧着竹简,摇头晃脑地吟诵,周围还围着几个年轻的书吏,听得一脸崇拜。马骥凑过去,竖着耳朵听了半天,只听懂了“上林苑里宫殿多、道路长”,剩下的全是生僻字,什么“华榱璧珰”“步櫩周流”,根本不知道在说啥。

“好家伙,”马骥小声嘀咕,“这写赋跟炫技似的,得背多少字典才能凑这么多形容词?高考作文要是这么写,阅卷老师不得当场懵圈?这不就是高级版‘夸夸群’文案吗?”

他的声音不大,却被其中一个文人听了去。那文人约莫三十多岁,留着山羊胡,放下竹简,转头看向马骥,眼神里带着几分倨傲:“阁下亦通文赋之道?方才所言,似有不屑之意?”

马骥赶紧摆手:“不敢不敢!我就是觉得…两位先生的赋写得好,辞藻华丽,气势足,就是信息量太大,我得慢慢消化。” 他尽量委婉,可话里的“听不懂”还是藏不住。

另一个文人年纪稍长,脾气随和些,笑着说:“阁下是李乐监近日带回来的异人吧?听闻你通音律,还能创出新调,想必也有急才。我二人刚作完这篇《上林赋》的片段,不如阁下也即兴赋一段,让我等见识见识异域之风?”

马骥心里咯噔一下——赋一段?他连赋的格式都搞不懂,刚才听的那些,只记住了“于是乎”“尔其”这些开头词!可周围的书吏们都跟着起哄,山羊胡文人还挑眉道:“怎么?异人是怕了?还是只会些俚俗小调,不通文雅之道?”

这话戳中了马骥的好胜心——不就是铺陈夸张地夸东西吗?他在现代看直播带货,主播夸产品的套路,比这赋还能吹!他清了清嗓子,走到石榴树下的石桌旁,学着文人的样子,抬手虚按了按,示意大家安静。

“咳咳,”马骥清了清嗓子,模仿着刚才听到的调子,开口道:“噫吁嚱!壮乎美哉!斯乃上林之苑也!”

开头还算像模像样,山羊胡文人挑了挑眉,没说话。马骥定了定神,继续往下编——可编着编着,就跑偏到了自己最熟悉的领域:

“尔其千山耸翠,万水涵碧;奇花争妍,异兽竞奔!苍松挺拔遮烈日,垂柳依依拂碧波,览之令人心旷神怡,食欲大振兮!”

“食欲大振?”山羊胡文人皱起眉,小声嘀咕,“赋乃体物写志,怎会扯到食欲?”

马骥没听见,越说越兴奋,脑子里全是火锅的画面:“中有肥鹿呦呦,徜徉于林间;狡兔爰爰,奔跃于草甸;锦鸡振翅,鸣声清脆;河鱼跃渊,鳞光闪闪!此等珍馐,若以鼎鼐烹之,添清冽甘泉,佐以椒姜桂皮、八角茴香,待沸汤滚滚,白雾袅袅,薄切鹿肉轻涮,入口鲜香滑嫩,唇齿留香,夫复何求哉!”

他说得唾沫横飞,仿佛眼前真的摆着一口沸腾的火锅,连手势都跟着比划:“更有那林间野蕈,肥嫩多汁;园中葵韭,青翠欲滴;山间木耳,柔韧爽口;河畔莲藕,清甜解腻!皆可入锅,君臣佐使,荤素搭配,共谱舌尖之华章!一勺麻酱,半勺韭花,淋少许辣椒油,拌之食之,满口生津,通体舒畅!”

周围的人都看呆了,书吏们憋着想笑,山羊胡文人的脸越来越黑。马骥还没停,最后来了段“升华”:“此非仅口腹之乐,更是天地之大美!上林苑物产丰饶,大汉朝国泰民安,方有此等佳肴!谨以此赋,颂火锅之妙,亦颂我大汉之盛!”

赋完,马骥还意犹未尽地舔了舔嘴唇,看向众人:“献丑献丑,各位觉得如何?”

山羊胡文人气得手抖,指着马骥说不出话:“你…你这哪里是赋?通篇皆言吃食,俚俗不堪,沾污了‘赋’之名!上林苑乃天子禁苑,岂容你如此亵渎!”

“哎,话不能这么说!”马骥反驳,“赋是体物写志,我写火锅,体的是上林苑的物产,志的是大汉的富足,怎么就亵渎了?再说了,吃得好才能证明日子好,这才是最实在的‘颂盛世’嘛!”

年纪稍长的文人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赶紧用袖子掩住嘴:“虽…虽俚俗,然描绘生动,倒也别具一格。尤其是那‘沸汤滚滚’‘唇齿留香’,听得我都有些饿了。”

这话一出,周围的书吏们也忍不住笑了,气氛瞬间缓和下来。山羊胡文人见有人帮马骥说话,也不好再发作,只能哼了一声:“歪理邪说!罢了,与你这不通文墨的异人,多说无益!” 说完,气冲冲地拿着竹简走了。

年纪稍长的文人笑着拍了拍马骥的肩膀:“你这异人,倒真有趣。下次若有机会,再听听你这‘火锅赋’的完整版。” 说完也带着书吏们离开了。

马骥摸着后脑勺,嘿嘿直笑——没想到瞎编的火锅赋还真混过去了!他摸了摸胸口的挂坠,挂坠微微发热,像是捕捉到了他那番话里的鲜活想象,温度里还带着点“馋”劲儿。他心里想:“看来在汉代混,不仅要会吹,还得会往吃的上扯,毕竟民以食为天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