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 > 第3章 拉坯利坯:手残党的灾难现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章 拉坯利坯:手残党的灾难现场

经历了捏碎碗坯的尴尬后,马骥非但没有气馁,反而对制瓷手艺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准确地说,是不服气。他觉得自己只是没找到窍门,以现代人的聪明才智,学个拉坯、利坯还不是手到擒来?于是他厚着脸皮,每天天不亮就跑到窑场,帮工匠们挑水、和泥、搬运坯体,晚上还主动帮工匠们打扫工棚、整理工具。工匠们见他勤快,渐渐对他有了好感,一个姓王的拉坯师傅更是松了口,允许他在旁边观摩,偶尔试试手。

“看着,心要静,手要稳,力要匀。”王师傅坐在陶车前,慢悠悠地蹬着脚踏板,转盘“嗡嗡”地旋转着。他双手捧着一个灰白色的泥团,泥团在他手中像个听话的孩子,随着转盘的旋转慢慢变形。王师傅的拇指在泥团中心轻轻按压,形成一个小小的凹陷,然后双手握住泥团,随着转盘的旋转慢慢向上提拉,泥团渐渐“长高”,变成了一个圆柱体。接着,他用手指轻轻按压圆柱体的顶部,让顶部变得平坦,再用另一只手的手指在圆柱体的侧面轻轻挤压,让侧面变得圆润。最后,他用手指在圆柱体的顶部边缘轻轻向外拉伸,一个敞口的碗坯就成型了。整个过程不到五分钟,行云流水,没有一丝多余的动作。

马骥看得心痒难耐,觉得这也太简单了——不就是转圈圈嘛!他摩拳擦掌地坐到陶车前,学着王师傅的样子双脚蹬动脚踏板。可那脚踏板像是故意跟他作对,蹬快了,转盘转速太快,泥团根本抓不住;蹬慢了,转盘转速太慢,泥团又无法塑形。他双手抱住泥团,想让它“长高”,结果泥团要么歪向一边,像个喝醉了的胖墩,左边高右边低,看起来摇摇欲坠;要么中心直接塌陷,变成一滩烂泥,糊了他一手一脸,连头发上都沾了泥屑。

“不对!重心要稳!”王师傅在旁边指点,“脚别太用力,跟着轮子的节奏走,像跳舞一样,要有韵律感。”马骥点点头,深吸一口气,重新尝试。他学着王师傅的样子,双脚轻轻蹬动脚踏板,转盘的转速终于稳定下来。他双手抱住泥团,拇指在泥团中心轻轻按压,泥团中心果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凹陷。接着,他双手握住泥团,慢慢向上提拉,泥团渐渐“长高”了,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圆柱体。马骥心里一阵窃喜,觉得自己终于掌握了窍门。

可就在他想把圆柱体的顶部捏平时,手指一歪,圆柱体的顶部瞬间变成了斜的,像个被风吹倒的小房子。“噗嗤!”旁边的年轻工匠忍不住笑出了声。马骥脸一红,强装镇定地说:“笑什么笑!这叫‘斜顶碗’,是艺术!你们不懂!”他说着,又想把圆柱体的侧面捏圆,结果手一抖,圆柱体的侧面被他捏出了一个坑,看起来像个歪瓜裂枣。

王师傅无奈地摇摇头,从他手中接过泥团,重新揉成一个圆球:“你这双手太急了,没有耐心。拉坯就像养孩子,要慢慢哄,不能强迫它变形。你越是着急,它就越不听话。”马骥点点头,觉得王师傅说得有道理。他重新拿起泥团,这次他放慢了速度,双脚轻轻蹬动脚踏板,双手温柔地抱住泥团,像对待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泥团渐渐“长高”了,变成了一个圆柱体。马骥小心翼翼地用手指按压圆柱体的顶部,这次顶部终于变得平坦了。他又用手指轻轻挤压圆柱体的侧面,侧面也变得圆润了。最后,他用手指在圆柱体的顶部边缘轻轻向外拉伸,一个碗坯的雏形终于出现了!马骥心里一阵激动,正想向王师傅炫耀,结果脚下一滑,身体失去了平衡,双手猛地按在碗坯上,碗坯瞬间被压得扁扁的,变成了一滩烂泥。

“唉!”王师傅叹了口气,“你这孩子,就是太毛躁。拉坯要的是心无旁骛,不能有一点杂念。你看看你,一有点成绩就骄傲,结果功亏一篑。”马骥看着自己的“杰作”——一滩被压扁的烂泥,心里既委屈又无奈。他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可就是做不好,难道自己真的没有制瓷的天赋?

“去,把那边的泥料和一下,别在这儿捣乱了。”王师傅指着旁边的一堆泥料说。马骥只好灰溜溜地去和泥。他拿起木耙,在泥堆上用力搅拌,泥水溅到他的脸上、身上,他却毫不在意,心里还在琢磨着拉坯的技巧。他想不通,为什么王师傅那么轻松就能拉好坯,而自己却总是失败?难道真的是因为自己的手太笨了?

可他还是不死心。第二天,他又偷偷跑去尝试利坯。他觉得利坯比拉坯简单——毕竟坯体已经成型,只需要修刮一下就行了。他找到一个废弃的碗坯,这个碗坯的口沿有点歪,底部有点厚,工匠们打算把它当试釉的样品。马骥拿起一把利坯刀,学着工匠的样子,坐在陶车前,双脚蹬动脚踏板,转盘“嗡嗡”地旋转起来。

他双手握住碗坯,用利坯刀在碗坯的表面轻轻修刮。结果刚下刀,就因为力道太大,刮掉了一大块泥,碗坯的口沿瞬间变得更歪了;他想补救,又不小心把碗坯的底部刮掉了一块,碗坯变得厚薄不均,看起来像个畸形的怪物。“你干什么!”负责利坯的李师傅看到了,气得大叫,“这坯体就算是废弃的,也能当试釉的样品!你看看你,全毁了!”

马骥吓得赶紧停下手中的动作,站在一旁,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周围的工匠们都围过来看热闹,有的忍不住笑了起来:“马骥,你还是别学手艺了,老老实实挑水吧!”“就是,你这双手,不是做细活的料,还是干点粗活比较适合你!”马骥的脸瞬间红透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他看着那个被自己毁了的碗坯,心里既愧疚又委屈——他真的很想学好制瓷手艺,可就是做不好。

李师傅看着他,叹了口气:“后生仔,不是我打击你,制瓷这行,不是靠小聪明就能学好的。拉坯要练三年,利坯要练五年,画坯要练十年,没有十年八年的功夫,根本成不了气候。你才来几天,就想学会,太急了。”马骥点点头,觉得李师傅说得有道理。他想起王师傅说过的话:“学手艺就像烧窑,急不得,得慢慢来。火候到了,自然就成了。”

从那以后,马骥不再急于尝试拉坯、利坯,而是每天坐在旁边,认真观察工匠们的动作,记住他们的每一个细节。他看到王师傅拉坯时,双脚蹬动脚踏板的节奏很均匀,像钟表的指针一样精准;双手握住泥团的力度很轻柔,像抚摸婴儿的皮肤一样温柔。他看到李师傅利坯时,眼睛紧紧盯着坯体的表面,像鹰隼一样锐利;手中的利坯刀在坯体上轻轻划过,像蝴蝶一样轻盈。

他还主动向工匠们请教,询问他们拉坯、利坯的技巧。工匠们见他态度诚恳,也愿意教他。王师傅告诉他,拉坯时要“眼到手到,心到意到”,眼睛要盯着泥团的变化,双手要跟着泥团的节奏走,心里要想着自己想要的形状。李师傅告诉他,利坯时要“宁薄勿厚,宁慢勿快”,宁愿把坯体修薄一点,也不要留太厚的地方;宁愿修得慢一点,也不要因为追求速度而把坯体修坏。

马骥把这些话记在心里,每天晚上回到自己的小屋里,还会用泥巴练习。他找来一堆普通的泥土,在地上铺上稻草,模仿工匠们的动作,练习拉坯、利坯。虽然他的“作品”依旧很丑,但他却乐此不疲。他觉得,只要自己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能学好制瓷手艺。

他胸口的挂坠在这时微微发烫,虽然没有吸收到成功的“器韵”,却记录下了他一次次尝试中,那种笨拙却执着的求知能量——像窑火中的火星,微弱却顽强。马骥能感觉到,挂坠的光芒变得越来越柔和,越来越温暖,仿佛在鼓励他不要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