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 > 第2章 勾栏听书入迷,古今“IP”大乱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章 勾栏听书入迷,古今“IP”大乱斗

清乐茶坊比马骥想象的要宽敞,进门就是一个大堂,摆着十几张方桌,大多坐满了茶客。空气中弥漫着廉价的茶香——不是顶级的龙井或碧螺春,而是普通的雨前毛峰,带着淡淡的苦涩和回甘,混着茶客们嗑瓜子的清香、剥花生的咸香,还有人点的蜜饯甜香,暖烘烘的,驱散了身上的湿冷。

正前方有个小小的台子,铺着深蓝色的桌布,上面摆着一张方桌、一把椅子,还有一块黑色的醒木。一位身着灰色长衫的中年说书先生站在桌后,头戴方巾,面容清瘦,手里拿着一把折扇,正口若悬河地讲着故事。

马骥悄悄溜到角落的空凳子上坐下,尽量不引人注意。跑堂的伙计端着茶壶走过,瞥了他一眼,见他没点茶的意思,眉头皱了皱,却也没多说——毕竟现在是下午,客人不算多,多一个人凑人气也无妨。

说书先生讲的是《水浒传》里“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段子,马骥一听就来了精神——这故事他从小听到大,熟得不能再熟。可听着听着,他那属于现代人的“吐槽之魂”就忍不住躁动起来。

只听先生说道:“那武二郎,自阳谷县杀了西门庆,刺配孟州牢城。管营施恩见他武艺高强,便与他结为兄弟,诉说道:‘快活林被蒋门神强占,还将我打得重伤,求兄长为我报仇!’武松听了,拍案而起:‘兄长放心!某这就去会会那蒋门神!’”

先生说得慷慨激昂,台下茶客也跟着点头,有的还低声议论:“这蒋门神也太霸道了!该打!”马骥却在心里嘀咕:“施恩这话说得也太简略了吧?快活林具体有多少产业?蒋门神强占时用了什么手段?有没有勾结官府?这些背景信息都没说清楚,听众怎么能完全共情施恩的委屈?换现代网文,不得用两章篇幅铺垫快活林的商业价值,再写施恩被打的细节,把仇恨值拉满?”

接着,先生讲到武松去快活林的路上,“连吃了三五碗酒,酒劲上来,脚步都有些虚浮,却更添了几分英雄气概”。马骥又忍不住腹诽:“三五碗酒?什么酒?米酒还是烧酒?度数多少?喝了这么多还能打人,这酒量也太不科学了!现代爽文里,主角喝酒要么是‘千杯不醉’有设定,要么是‘借酒壮胆’有心理描写,哪会这么模糊?”

当先生说到武松与蒋门神对峙,“那蒋门神身高八尺,膀大腰圆,见武松来寻事,便骂道:‘哪来的野种,敢管你爷爷的闲事!’说罢,挥拳便打”,马骥的眉头皱得更紧了:“蒋门神的武功路数呢?是拳脚功夫还是兵器?这一拳的力度、角度都没说,全靠听众想象?现代格斗小说里,不得写‘蒋门神一拳直取武松面门,拳风带着破空声,显然是练过铁砂掌’,这样才有画面感啊!”

最让马骥“抓狂”的是武松的招式描写。先生说:“武松见拳打来,侧身躲过,随即使出‘玉环步、鸳鸯脚’,一脚将蒋门神踢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大喝:‘服也不服?’”台下茶客一片叫好,马骥却差点喊出声:“‘玉环步、鸳鸯脚’到底是什么动作?是先躲后踢,还是边躲边踢?脚踢在蒋门神的哪个部位?大腿还是胸口?发力时用的是腰劲还是腿劲?这也太敷衍了,全靠‘说时迟,那时快’蒙混过关!”

旁边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茶客注意到他频频皱眉,不满地瞪了他一眼:“年轻人,听不懂就别瞎晃头!先生说得这么好,你还不满意?”马骥赶紧正襟危坐,不敢再表露情绪,可脑子里的“魔改”念头却停不下来。

他开始脑补现代版本:“武松刚进快活林,系统突然响起:‘叮!检测到宿主触发支线任务——教训蒋门神,夺回快活林。任务奖励:侠义值500点,解锁技能【醉拳(入门)】。’”或者,“武松穿越到现代,成了mmA选手,在赛场上用‘玉环步、鸳鸯脚’击败外国选手,解说员激动地喊:‘这是来自中国宋朝的古武术!太精彩了!’”

想到妙处,马骥忍不住嘴角上扬,赶紧用手捂住嘴。他看着台上说得投入的先生,又看看台下听得入迷的茶客,忽然意识到——在这个没有电影、电视、网络的时代,“故事”本身就是最强大的娱乐载体。说书先生的一张嘴,就能让听众跟着武松的脚步,感受他的愤怒、他的英勇,这就是语言的魔力。

可同时,他也觉得可惜。如果能把现代的叙事技巧融入进去,比如增加人物心理描写、细化动作细节、补充背景信息,甚至加入一点反转和悬念,这故事会不会更吸引人?比如,蒋门神其实是被人利用的,背后还有更大的boss;或者,施恩也不是完全无辜,他的快活林也有灰色收入……

这些光怪陆离的念头在他脑海里碰撞,像一口沸腾的锅,咕嘟咕嘟地冒着泡泡。他甚至开始构思,如果自己上台说书,会怎么讲这个故事——开头用环境描写烘托气氛,中间用对话展现人物性格,高潮部分细化打斗动作,结尾留下悬念引出下一段。

“啪!”说书先生的醒木重重一拍,打断了他的思绪。“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先生鞠躬致谢,台下茶客意犹未尽,纷纷掏出铜钱打赏,铜钱“叮叮当当”地落在台上的铜盘里,清脆悦耳。

马骥看着这场景,忽然想起了现代的“直播打赏”——观众为喜欢的内容付费,创作者靠内容谋生,古今竟然如此相似。他又想到,如果把武松这个“Ip”好好运营,开发周边(比如“行者”同款戒刀、“三碗不过岗”酒壶),甚至搞连锁说书坊,是不是能做成一门大生意?

他胸口的挂坠在这时传来一阵明显的温热,比之前更强烈,仿佛在吸收着由“故事”凝聚而成的奇特能量。这种能量不同于草原的野性,也不同于宫廷的庄严,它源于虚构,却能引发现实的强烈共鸣,是一种能让人喜怒哀乐的“吸引力”。

马骥站起身,随着散去的人流往外走,脚步比来时轻快了些。他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在这个时代,“故事”拥有多么强大的力量。而他,一个脑子里塞满现代叙事套路的穿越者,或许能在这片“话本沃土”上,开出不一样的花。

一种强烈的、想要“参与”进去的冲动,在他心里扎了根。他不想只做个听众,他想站在那个台子上,把自己脑子里的故事,讲给这个时代的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