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 > 第11章 番薯玉米初尝试,美味惊为天上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章 番薯玉米初尝试,美味惊为天上来

在澳门与西方人“斗智斗勇”的日子里,马骥的生活过得精彩纷呈,时而用数学物理知识震惊番客,时而用现代思维与宗教教义碰撞,时而又靠“魔术”演示赚足眼球。但无论外在多么热闹,对马骥而言,满足口腹之欲始终是人生大事。而澳门这个中西交汇的港口,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个充满惊喜的“新大陆食材博览会”。

除了初来乍到时装过“土包子”的菠萝,他还陆续发现了许多前所未见的蔬菜瓜果——表皮粗糙、浑身带刺的榴莲,闻着臭吃着香;果肉饱满、香甜多汁的芒果,金黄诱人;还有那些形状奇特、颜色鲜艳的热带水果,让他眼花缭乱,恨不得每样都尝一遍。

这日清晨,天刚蒙蒙亮,马骥就揣着积攒的碎银子,兴冲冲地跑到码头附近的市集。此时的市集早已人声鼎沸,小贩们的吆喝声、顾客的讨价还价声、牲畜的叫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他穿梭在拥挤的人群中,目光在各个摊位间扫视,寻找着新奇的食材。

忽然,一个本地老农的摊位吸引了他的注意。老农约莫六十多岁,皮肤黝黑粗糙,布满了岁月的痕迹,穿着打补丁的短打,正用带着浓重粤语口音的官话吆喝着:“番薯!甜番薯!玉米!香玉米!刚从地里收的,新鲜得很呐!”

马骥凑上前去,只见摊位上摆放着两种奇特的作物:一种是棕红色外皮、形状不规则的块茎,大小不一,表面坑坑洼洼,像一个个粗糙的土豆;另一种是带着绿色包衣的棒状作物,剥开外层的包衣,露出里面排列整齐的金黄色颗粒,饱满圆润,像一颗颗小小的玉石。

“这是……番薯和玉米?”马骥心里咯噔一下,瞬间激动起来。在现代,这两种作物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主食和杂粮,烤番薯、玉米汁、玉米烙……各种吃法层出不穷。但他清楚地记得,在明朝末年,番薯和玉米才刚刚通过西方商人传入中国,主要在广东、福建一带少量种植,尚未广泛传播,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新奇玩意儿。

没想到自己竟然能在这个时代,亲眼见到并品尝到这两种“改变中国历史”的作物,马骥的心情难以平复。他知道,这两种作物的最大优势就是高产、耐旱、适应性强,不需要肥沃的土地,只要种下就能存活。在这个灾荒频发、粮食短缺的时代,它们简直就是拯救万民的“救命粮”!

“老伯,这番薯和玉米怎么卖啊?”马骥用刚学不久的几句粤语夹杂着官话问道。

老农看了他一眼,见他穿着普通,不像富贵人家,便说道:“番薯一文钱两个,玉米两文钱一个,都是好东西,甜得很!”

马骥二话不说,掏出几文钱,买了四个大番薯和两个玉米棒子。他小心翼翼地将它们装进布袋子里,生怕被挤坏,然后兴冲冲地跑回自己租住的简陋客栈。

客栈的房东是个热心肠的胖大婶,姓王,大家都叫她王大婶。她见马骥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手里还提着布袋子,好奇地问道:“后生仔,买咗咩好嘢啊?(年轻人,买了什么好东西啊?)”

“王大婶,我买了番薯和玉米,想借您的火煮来尝尝!”马骥笑着说道,一边将布袋子打开,露出里面的番薯和玉米。

王大婶一看,乐了:“哦!番薯同玉米啊!呢啲嘢系番鬼佬带来嘅,唔少人都唔识食!(哦!番薯和玉米啊!这些东西是番鬼带来的,很多人都不会吃!)”她热情地指点道,“后生仔,红薯要煨熟先香!埋系炭火入面,焗半个时辰,皮焦肉糯,甜到入心!玉米就掰粒煲汤,或者整根蒸,都好食!(年轻人,红薯要煨熟才香!埋在炭火里,焗半个时辰,皮焦肉糯,甜到心坎里!玉米就掰粒煲汤,或者整根蒸,都好吃!)”

马骥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他虽然觉得王大婶的建议不错,但还是想体验最原汁原味的吃法,便说道:“多谢大婶!我想先煮来试试,尝尝原味!”

他从房间里拿出自己唯一的瓦罐,清洗干净,然后把番薯和玉米一起放进瓦罐里,加水没过食材,接着向王大婶借了厨房的灶火,开始煮起来。

等待的时间总是漫长的。马骥守在瓦罐旁,眼睛紧紧盯着罐口,鼻子贪婪地嗅着渐渐飘出的香气。起初,只是淡淡的谷物清香,随着时间推移,香气越来越浓郁,番薯的甜香和玉米的清香交织在一起,沁人心脾,让他馋涎欲滴,肚子饿得咕咕叫。

“快熟了,快熟了!”马骥一边咽着口水,一边自言自语。

约莫过了一个时辰,他觉得应该熟了,便小心翼翼地关掉火,将瓦罐从灶上搬下来。罐口的热气蒸腾而上,带着浓郁的甜香,让他忍不住深吸了一口气。

他迫不及待地捞出一个最大的番薯,烫得他左手倒右手,不停地吹着气,好不容易才剥开那烤得有些焦糊的外皮。顿时,一股浓郁的、带着焦糖气息的甜香扑面而来,金黄色的薯瓤软糯无比,还冒着热气,看起来就诱人至极。

马骥再也忍不住,咬了一大口!

“唔!太好吃了!”他发出满足的呻吟,眼睛瞬间亮了起来。番薯的口感软糯细腻,入口即化,那纯粹的、自然的甜味在舌尖蔓延开来,没有添加任何糖料,却甜得恰到好处,带着一丝炭火的焦香,比他在这个时代吃过的任何点心都来得实在和满足。

他狼吞虎咽,几口就干掉了一个大番薯,烫得直呼气,却舍不得停下。接着,他又拿起一个煮好的玉米,剥开外层的包衣,露出里面饱满的金黄色颗粒。他啃了一口,玉米粒q弹有嚼劲,带着谷物特有的清甜,汁水充足,又是另一种风味,让他回味无穷。

“这才是人间美味啊!”马骥拍着鼓鼓的肚子,心满意足地说道。他接连吃了两个番薯和一个玉米,直到吃得再也吃不下,才停下来,摸着圆滚滚的肚子,打了个饱嗝。

此刻,他心中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他知道,番薯和玉米的高产特性,对这个饱受饥荒困扰的时代意味着什么。如果能将这两种作物推广到全国,尤其是北方那些土地贫瘠、经常闹灾荒的地区,就能拯救无数饥民的生命,让他们不再忍饥挨饿。这或许是西方商人来华带来的、为数不多的、实实在在的好事之一。

第二天,马骥特意又买了些番薯和玉米,按照王大婶的建议,用炭火煨熟了番薯,蒸好了玉米,兴冲冲地带去给麦神父尝尝。

“麦神父,快尝尝!这是我们这边新出的‘海外仙粮’,好吃又顶饱!”他一见到麦神父,就迫不及待地将包裹递了过去,语气中充满了自豪。

麦神父看着这奇怪的食物,将信将疑地接过。他学着马骥的样子,剥开番薯皮,露出里面金黄软糯的薯瓤,小心翼翼地尝了一口。瞬间,他的眼睛亮了起来,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嗯!味道确实不错,很甜,口感也很好!”

他又拿起蒸好的玉米,啃了一口,细细品味着,连连点头:“这个玉米也很好吃,清甜可口,很有嚼劲。马先生,这是什么作物?我以前从未见过。”

“这叫番薯,番邦的番,甘甜软糯,饱腹感强!”马骥指着番薯介绍道,“那个叫玉米,因为它的颗粒像玉石一样,所以我给它起了这个名字!”他随口给玉米安了个通俗的名字,反正这个时代玉米的名称还不统一,有叫“玉蜀黍”“包谷”的,叫玉米也没什么不妥。

他趁机开始向麦神父普及这两种作物的好处:“这两种作物的好处可多了!它们不挑地,不管是贫瘠的山地还是旱地,都能种植;而且产量高,一亩地能收好几石,比稻米小麦高多了!最重要的是,它们适应性强,耐旱耐涝,就算遇到灾年,也能有收成,关键时刻能当饭吃,救人性命!”

麦神父虽然对农学不太了解,但也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他看着手中香甜的番薯,若有所思地说道:“马先生,你说得有道理。如果这两种作物真的这么容易种植,产量又高,确实能帮助很多人解决温饱问题。”

“那是当然!”马骥连忙说道,“神父,你们传教的时候,可以顺便推广一下这个啊!这叫‘实物布施’,比单纯讲道更有说服力!老百姓吃了你们带来的番薯玉米,填饱了肚子,感受到了好处,再听你们讲天主的道理,说不定就更愿意信奉上帝了呢?”

麦神父被他这古怪的“传教策略”弄得哭笑不得,但仔细一想,觉得也并非没有道理。传教讲究的是深入人心,如果能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获得他们的信任和好感,再传播教义,确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点了点头:“马先生,你的想法很有趣,我会和其他修士们商量一下。如果可行,我们确实可以尝试推广这些作物。”

马骥见麦神父心动了,心里非常高兴。他真心希望这两种作物能早日在中国广泛传播,拯救更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

接下来的几天,马骥几乎天天都吃番薯和玉米,烤番薯、煮玉米、玉米粥、番薯泥……变着花样吃,直到吃得有些烧心才作罢。但他依然觉得,这两种作物的味道是无与伦比的,更重要的是,它们背后承载着拯救万民的希望。

他胸口的挂坠,在马骥品尝并推崇这些充满生命力的新作物时,似乎也感应到了其中蕴含的、能够滋养万民的蓬勃生机能量。那能量踏实而温热,充满了希望与活力,与之前吸收的文化能量截然不同。挂坠传来一阵阵平稳而有力的悸动,光芒温润内敛,仿佛在默默记录着这两种“救命粮”带来的希望之光。

马骥知道,他在澳门的日子或许不会太久,但他真心希望,自己的这次“吃货”尝试,能为这个时代带来一丝小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