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家庭会议的余音尚在堡垒内回荡,明确了方向的陈家人如同上紧了发条的精密仪器,开始以更高的效率运转。而所有计划的核心,那个承载着未来希望的“方舟”基地,其选址成为了当前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这并非简单地找一块地皮,而是在为家族,甚至可能为文明的火种,寻找一个能在尸潮、天灾、人祸中屹立不倒的最终庇护所。

深夜,堡垒底层的核心规划室内,巨大的区域地形图铺满了整面墙壁,旁边悬挂着一块白板,上面已经罗列了数条被反复讨论、修改的选址标准。陈默站在图前,目光锐利如鹰,手指划过连绵的山脉、蜿蜒的河流、废弃的矿坑,最终停留在几个用红色记号笔圈出的备选区域。家人围坐在他身后,神情专注。

“我们必须明确,‘方舟’不是度假别墅,也不是临时避难所。它将是我们未来可能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立足之本,是抵御一切威胁的最终堡垒。”陈默转过身,声音沉稳而清晰,在寂静的夜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所以,选址标准必须极端苛刻,不容丝毫妥协。”

他拿起记号笔,在白板上已有的条目旁,逐一开始深入阐述,每一个标准背后,都凝结着他前世三年的血泪教训和超越时代的远见。

“第一,绝对隐蔽性与易守难攻的地形。”陈默的笔尖重重地点在这一条上,“这不仅仅是出于安全考虑,更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末世中,显眼的据点就像黑夜里的灯塔,会吸引所有饥饿的目光。”

他指向地图上几个看似平坦开阔的区域:“这些地方,首先排除。我们需要的是山地、峡谷、或者拥有复杂地下结构的区域。理想地点应该满足以下几点:入口隐蔽,不易从空中或远处观测;通道狭窄,限制敌方兵力展开;拥有天然屏障,如峭壁、河流或密林;并且,周边视野相对开阔,方便我们提前发现威胁。” 这是陈锋从军事角度反复强调的要点。

“第二,极致坚固与可拓展的结构基础。”陈默继续道,“我们时间有限,不可能从零开始建造一个能抵御重火力甚至可能出现的变异体冲击的堡垒。所以,我们必须寻找现成的、极其坚固的掩体或地下设施进行改造。”

他的目光扫过家人:“前世记忆里,一些废弃的军事基地、人防工程、大型地下仓库、甚至天然溶洞系统,都是潜在目标。结构必须能承受高强度地震、极端气候,以及……可能的轰炸。” 最后几个字,他声音低沉,却让所有人心中一凛,意识到了未来冲突可能升级的残酷性。

“第三,稳定、洁净且隐蔽的水源。”陈默的语气不容置疑,“水是生命线,比食物更重要。地表河流湖泊极易被污染,无论是病毒、辐射还是人为投毒。所以,我们的水源首选是深层地下水,并且必须拥有独立的、受保护的水源抽取和净化系统,确保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有安全的饮用水。” 这一点,得到了负责后勤的李秀娟和懂技术的陈浩高度认同。

“第四,可持续的能源供应与独立循环系统。”陈默指向白板,“能源是文明的血液。太阳能、风能是不错,但不稳定,尤其是在可能出现的长期恶劣天气或‘核冬天’ scenario 下。我们需要多重冗余的能源方案:柴油发电机是短期必备,但燃料会耗尽。所以,如果能找到拥有地热潜力、或者附近有稳定水力资源的地点,将是巨大优势。同时,基地内部必须能实现空气、水和一定程度食物的内部循环,减少对外界的依赖。” 陈浩的眼睛亮了起来,这对他未来的技术施展提出了明确方向。

“第五,充足且可利用的内部空间。”陈建国补充道,他从实际管理和物资储备角度考虑,“基地不仅要容纳我们一家人,还要为未来的发展、吸纳的核心成员、物资仓储、武器装备生产、甚至农业养殖预留足够空间。空间规划必须合理,生活区、仓储区、生产区、防御区要明确分隔,互不干扰又便于支援。”

陈雪清冷的声音响起:“第六,相对便利又足够安全的对外联系与交通。”她指着地图上的道路网络,“基地不能完全与世隔绝,否则我们无法获取外界信息、进行必要的贸易或侦察。但它又不能处于交通要道上,那会带来无尽的流民和威胁。最好能有几条隐秘的、不易被察觉的进出通道,并且距离我们现有的堡垒不能太远,便于物资转移和初期支援。”

陈默赞许地点头,妹妹考虑得很周全。他最后总结,笔尖在白板上敲了敲,发出笃笃的声响:

“第七,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未知潜力与战略纵深。”他的目光变得深邃,“我们所知的末世,只是冰山一角。病毒在变异,环境在剧变,人类和怪物都在‘进化’。我们的‘方舟’,不能仅仅是一个龟壳。它最好能拥有我们尚未完全探明的地下空间、复杂的周边环境,提供在极端情况下的转移、隐藏甚至反击的余地。它应该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支点,而不仅仅是一个避难所。”

这七条标准,如同七根坚实的支柱,共同勾勒出“方舟”基地的蓝图——它应该是隐蔽的、坚固的、自给的、能源充沛的、空间充裕的、联系巧妙且拥有未来发展潜力的终极堡垒。

“标准很高,甚至可以说苛刻。”陈默坦然道,“但我们没有退路,也没有第二次选择的机会。这关系到我们所有人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我们能否在末日中守住希望。”

他看向父亲:“爸,你人脉广,特别是通过张叔那些老战友,多留意市郊乃至周边县市,有没有符合这些特征的废弃大型设施,尤其是冷战时期修建的人防工程或者废弃军工设施。”

陈建国郑重点头:“我明白,我会动用所有可靠的关系,秘密打听。”

陈默又看向陈雪和陈浩:“小雪,小浩,你们利用卫星地图和能获取到的地质勘探资料,进行初步筛选,重点关注山区、峡谷和已知的废弃矿区、军事管理区周边。注意识别植被异常、地形反常的区域,那可能暗示着地下结构。”

“交给我们。”陈雪和陈浩异口同声。

“哥,妈,”陈默最后说道,“你们继续负责堡垒的日常安全和后勤,确保我们的大本营稳定。同时,开始细化一旦找到合适地点,如何进行快速勘察、评估和初期占领的预案。”

“放心。”陈锋言简意赅。李秀娟也用力点头。

目标明确,分工清晰。陈家人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投入到了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寻宝”行动中。他们都知道,找到并成功建立“方舟”,是跨越末世门槛最关键的一步。而陈默制定的这七条近乎严苛的选址标准,如同黑暗中的罗盘,指引着他们寻找那艘能在灭世洪流中安然航行,并承载着文明复兴希望的“诺亚方舟”。

夜色更深,规划室内的灯光却久久未熄。地图上的红圈被一个个仔细分析、讨论,又因不符合某条标准而被划去。寻找理想之地的过程,注定充满艰难与不确定性,但陈家人目光坚定,因为他们知道,每排除一个错误选项,就离真正的“方舟”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