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硝烟散尽,血迹斑驳的前哨站如同一个重伤的巨人,在痛苦中艰难地喘息。救治伤员、修复工事、清点损失、安抚人心……千头万绪,繁杂如同乱麻。而在堡垒内部,同样面临着物资消耗巨大、人心亟待稳定的局面。

就在陈雪致力于将情报网络向外延伸,陈浩埋头于技术工坊疯狂研发,陈默统筹全局、警惕着林凡下一波攻势的同时,另一条看不见的战线——内部管理与资源整合,在陈建国沉稳有力的手中,悄然展开,并变得愈发井井有条。

大战之前推行的贡献点制度,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展现了其强大的凝聚力,激励着人们为守护家园而战。但大战之后,制度的粗糙和潜在问题也暴露无遗。

如何评定那些在防御战中牺牲者的贡献?他们的家人该如何抚恤?重伤失去劳动力者,又该如何保障其基本生存?大量物资被消耗,贡献点的“购买力”是否需要调整?战时的紧急征用和调配,与平时的贡献点获取,界限又在哪里?

这些问题,如同暗流,在劫后余生的人群中悄然涌动。若处理不当,刚刚凝聚起来的人心,可能因此产生裂痕。

陈建国没有待在堡垒舒适的办公室里发号施令。他戴着一顶旧帽子,穿着与普通居民无异的耐磨衣物,带着一个记录本和一支笔,亲自走到了前哨站和堡垒的每一个角落。

他在医疗点外,安静地听着失去儿子的母亲压抑的哭泣,记录下她家的困难;他在修复工地上,和正在搬运石料的王铁聊天,了解一线战斗人员对战功评定的想法;他甚至找到正在照料作物的吴教授,询问这位农业专家,那些改良种子和增产技术,应该如何量化其长期价值。

他话不多,大多时候只是在听,在记。那沉稳的目光和耐心的姿态,让他自然而然地获得了人们的信任,愿意向他倾诉困难和想法。

晚上,堡垒那间被用作临时管理办公室的房间里,灯火常常亮到深夜。陈建国伏在案头,面前摊开着厚厚的记录本和各种物资清单、人口档案。陈雪会为他提供数据分析支持,陈浩也会偶尔被拉来,计算某些技术项目的贡献点折算比例。

经过反复的调研、计算和与陈默的沟通,一套更加完善、细致的贡献点制度与管理体系,在陈建国手中逐渐成型。

首先,确立了贡献点与实物的双重保障体系。 贡献点依然是激励劳动和衡量价值的主要工具,但同时,明确了每个正式成员(包括失去劳动力的重伤员和牺牲者家属)都享有由集体保障的、维持基本生存的“基础配给”。这解决了人们最根本的生存焦虑,避免因暂时无法赚取贡献点而陷入绝望。

其次,细化了贡献评定标准。 不再是简单的“巡逻x小时记Y点”。陈建国引入了任务难度系数、风险等级、技能稀缺度等维度。例如,参与危险的外出侦察任务,贡献点远高于安全的内部劳作;苏婉完成一台复杂手术,获得的点数也远高于处理普通外伤。对于吴教授这样带来长期效益的科研工作,则设立了“技术成果转化贡献点”,根据其带来的实际产量提升或成本节约,进行周期性奖励。

第三,建立了“贡献点银行”与浮动汇率机制。 由陈雪设计程序,陈建国指定可靠人员管理,负责贡献点的记录、存储和借贷。同时,根据重要物资的储备情况,动态调整贡献点与关键物资(如药品、燃油、稀有金属)的兑换汇率,确保贡献点的购买力稳定,避免通货膨胀或贬值。

第四,设立了“英勇牺牲抚恤”与“伤残保障基金”。 对于阵亡者,其家庭将获得一笔高额的抚恤贡献点,并享有长期的基础赔偿优先权。对于重伤致残者,除基础配给外,也会根据其伤残程度和之前贡献,发放保障性贡献点,并尽可能安排其力所能及的工作。

最后,明确了战时与平时的转换机制。 战时紧急征用的物资和人力,事后会进行核算,给予相应的贡献点补偿。而平时积累的贡献点,也可以在战时用于兑换更高级别的防护装备或稀缺药品。

这套更加复杂却也更显公平、更具人文关怀的体系,经由公告栏和内部通讯向全体成员公布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王铁看着公告上那条“阵亡将士直系亲属,每月额外领取基础配给及50贡献点,直至其子女成年或父母终老”的规定,这个流血不流泪的憾子,眼眶瞬间红了。他用力拍了拍身边一个牺牲队友弟弟的肩膀,哑声道:“看见没?默首领和周头儿,没忘了咱们!”

那位失去儿子的母亲,在接到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送来的、盖着陈建国印章的抚恤凭证时,颤抖着手,泪水再次涌出,但这一次,除了悲伤,更多了一份实实在在的依靠感。

吴教授看着那套关于技术成果转化的奖励细则,推了推眼镜,对助手感慨道:“按劳分配,重视知识,这里……真的不一样。”他研究增产技术的劲头更足了。

整个“守望者”势力内部,因为这套更加完善、透明的制度,变得更加有序,也更加凝聚。人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付出会得到怎样的回报,也明白集体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为之流血牺牲的成员。管理,不再是模糊的“首领命令”,而是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规则与保障。

陈建国依旧每日忙碌,巡查各个岗位,处理各种琐事。他的身影并不如陈默那般耀眼,也不如陈锋那般勇武,但他用他的沉稳、耐心和智慧,如同辛勤的园丁,为“守望着”这棵在末世风雨中顽强生长的大树,梳理着根系,输送着养分,让它能够更加稳固地扎根,更加茁壮地成长。

内部管理的井井有条,为应对下一次外部风暴,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而这份秩序之下的温暖,也悄然孕育着更深层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