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科幻小说 > 姚浩大王历险记 > 第56章 跨越山海的约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全球文明共生大会落幕的第二个月,一场“跨越山海的约定”在全球悄然展开——按照“全球教育共享计划”,全球文明学院启动了“研学交换季”,来自南极、非洲、美洲、亚洲的两百名孩子,背着装满终端和换洗衣物的书包,坐着全球支援装甲车,奔赴不同地域的营地研学。

第一批抵达亚洲枢纽的,有二十名非洲草原的孩子和十五名南极冰原的孩子。张大爷特意带着他们去了双能温室大棚,看着棚里金黄的多穗麦、鲜红的草莓,还有刚冒芽的水杉幼苗,非洲孩子阿木忍不住伸手摸了摸麦穗,眼睛亮晶晶的:“张爷爷,这麦子比我们草原的牧草饱满多了,煮成饼一定很香!”南极孩子小冰则蹲在水杉幼苗前,用终端拍下照片,小声说:“我要发给雪姐,让她看看真正的树苗,我们暖房里的冰叶灵植,还没这么高呢!”

姚浩也陪着孩子们去了亚洲动物保护区,远远看到几只朱鹮在水面上栖息,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正用能量投喂器,给朱鹮喂食特制的谷物。小冰举着终端,激动得差点跳起来:“书上说朱鹮是‘东方宝石’,原来真的这么美!我要把视频发给南极的小伙伴,让他们也看看!”阿木则盯着远处的能量围栏,好奇地问姚浩:“姚叔叔,这围栏真的能挡住坏动物吗?我们草原的黑犀牛宝宝,也有这样的围栏保护吗?”

“当然有!”姚浩笑着摸了摸阿木的头,打开终端,调出非洲动物保护区的实时画面——画面里,三只黑犀牛幼崽正跟着妈妈,在沙棘灵植丛里散步,周边的能量围栏泛着淡淡的绿光,工作人员还在给它们喂新鲜的草料。阿木看到后,立刻掏出自己的终端,和草原的小伙伴视频:“你们看!我在亚洲看到朱鹮了,咱们的犀牛宝宝也好好的,这里的围栏和咱们的一样!”

研学交换季进行到一半时,柳晴突然传来好消息:“姚盟主!基因库的珙桐种子开花了!还有,我们用珙桐花粉,和灵植谷的蜜源花杂交,培育出了‘共生花’——花瓣一半是白色,一半是淡绿色,能吸引更多蜜蜂传粉,还能净化空气,适配全球所有地域!”

姚浩立刻带着研学的孩子们,去了基因种子培育区。温室里,十几棵珙桐树开满了白色的花朵,像一只只展翅的白鸽,旁边的共生花则开得格外鲜艳,蜜蜂在花丛中嗡嗡作响。小冰小心翼翼地摘下一朵共生花,放在鼻尖轻嗅,笑着说:“好香啊!要是把这花种在南极的暖房里,一定很好看!”柳晴立刻递过一包共生花的种子,笑着说:“这是给你们的礼物,回去后,咱们一起视频,我教你怎么种!”

就在孩子们忙着研学、共生花顺利培育时,全球生态监测仪突然传来了一条特殊的数据——南极冰原的生态湿度,比以往提升了5%,冰叶灵植的覆盖范围,也扩大了十公里,甚至在冰原边缘,发现了几株自然生长的青草,这是末日之后,南极第一次出现自然生长的非灵植植物。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全球,南极冰原营地的雪姐,立刻带着队员去冰原边缘查看,还通过终端,给正在亚洲研学的小冰直播:“小冰,你看!冰原上长出青草了!以后咱们的南极,说不定也能有一片真正的草地,你回来后,咱们一起给青草浇水好不好?”小冰看着直播里的青草,激动得哭了,一边点头一边说:“好!雪姐,我还要把共生花种子种在青草旁边,让南极也有花有草!”

研学交换季结束那天,两百名孩子带着满满的收获,返回了各自的营地。阿木带回了多穗麦的种子和共生花的幼苗,还把在亚洲学到的种植技巧,教给了草原的牧民;小冰则带回了珙桐花的标本和共生花种子,和南极的小伙伴一起,在暖房里开辟了一块“共生花田”;美洲的孩子带回了水杉幼苗,种在了美洲森林的边缘,还和亚洲的小伙伴约定,以后每年都互相分享幼苗的生长照片。

孩子们离开后,姚浩在全球文明枢纽,召开了一场“生态与教育总结会”。各营地的代表通过终端参会,纷纷分享自己的收获:非洲草原部落的代表说,阿木教大家种多穗麦后,草原的粮食储备又多了一份保障;南极冰原营地的雪姐说,小冰的共生花田,让南极的孩子有了新的期待;美洲森林营地的代表说,孩子们带回的水杉幼苗,已经适应了森林的环境,长势很好。

姚浩看着大家的分享,心里满是欣慰,他说:“研学交换季,不只是让孩子们看世界,更是让‘共生’的种子,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现在,孩子们学会了互相分享、互相学习,全球的生态也在慢慢变好,这就是‘全球共生计划’最好的成果。接下来,咱们还要把研学交换季变成常态,让更多孩子能走出自己的营地,去看看全球的绿水青山;还要继续培育更多像共生花这样的植物,让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花有草,有生机。”

会议结束后,姚浩独自走到广场上的“团结与希望”铜雕旁,看着铜雕底座周围的共生花,还有来自全球各地的孩子,用终端留下的留言——“我要保护朱鹮!”“我要种更多共生花!”“我们都是地球的孩子!”。这时,他脚下的大地,轻轻透出一丝淡淡的绿光,脑海里的系统面板,再次亮起,依旧只有一行温暖的文字,却像是回应着每一个人的期待:“孩子是文明的未来,生机是地球的希望。当每一个孩子都懂得共生,每一寸土地都充满生机,便是这世间最好的模样。”

当天傍晚,全球各地的营地,都亮起了小小的灯笼——亚洲的灯笼上画着朱鹮,非洲的画着黑犀牛,美洲的画着水杉,南极的画着共生花,大洋的画着鱼儿。灯笼的光,和“世界之心”融入大地后透出的绿光交织在一起,照亮了每一个营地的夜空,也照亮了每一个孩子的笑脸。

姚浩站在铜雕旁,看着终端上全球各地的灯笼画面,嘴角忍不住上扬。他知道,这场从15点体质开始的旅程,早已超越了“求生”,变成了“共生”;变成了孩子们跨越山海的约定,变成了全球生灵共享的生机,变成了“团结与希望”,在地球每一个角落,永远绽放的模样。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会陪着孩子们长大,看着珙桐树长高,看着黑犀牛宝宝长成巨兽,看着南极的青草连成一片,看着这片重生的地球,永远山河无恙,永远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