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洪武:医圣朱橚 > 第53章 余波暗礁 雏枭试翼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马皇后的病情如同被春风吹拂的冰面,虽然缓慢,但确实在一点点消融、好转。持续的低热终于退去,顽固的咳嗽变为偶尔的轻嗽,苍白的脸颊也渐渐有了些许血色。太医院众太医总算能将悬着的心放回肚子里,虽然功劳被五皇子“误打误撞”分去些许让人膈应,但皇后凤体安康才是头等大事。

坤宁宫的气氛不再那般死寂,宫人们行走间虽依旧轻手轻脚,但眉宇间已有了劫后余生的庆幸。朱元璋来的次数依旧频繁,但脸上的阴霾散去了不少,看着发妻能慢慢进些粥食,甚至会露出些许难得的温和笑意。

然而,平静的湖水之下,暗礁依旧林立。

朱橚依旧是每日侍奉在母亲榻前最勤勉的那一个。他亲自尝药试温,为母亲按摩手脚疏通气血,读些轻松的游记杂谈为她解闷。他的孝顺和谨慎落在所有人眼中,无可指责。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每一次父皇来探视时那看似随意的目光扫过,他的后背都会下意识地绷紧。那场关于“古籍”的问询如同悬顶之剑,时刻提醒着他危机从未远离。太医院若有若无的排斥和冷淡,他也清晰地感受到了,这让他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信息或施加影响的难度大大增加。

他变得更加沉默,更加内敛,将所有的机锋和算计都深深埋藏在那张日益褪去稚气、却依旧显得温顺无害的面孔之下。

唯一能让他稍感安心的,是“夜枭”传来的消息。基地的建设稳步推进,人员训练渐入佳境,甚至利用简陋设备提纯出的“酒精”和改良的金疮药,已经在几次模拟对抗的小意外中证明了其价值。这支黑暗中的力量,正在无人知晓的角落,一点点地茁壮成长。

这日,朱橚正陪着精神稍好的马皇后说话,太子朱标也来了。他的风寒早已痊愈,但眉宇间的疲惫却丝毫未减,反而因近期北伐筹备事务的加剧而更显沉重。

“大哥。”朱橚起身行礼。

朱标摆摆手,坐到榻边,关切地问候了母亲,又仔细看了看朱橚的脸色,温声道:“小五,这些时日辛苦你了。瞧着也清减了不少,也要顾好自己的身子。”

“儿臣不辛苦,大哥国务繁忙,才更需保重。”朱橚垂下眼,声音温和。

朱标叹了口气,揉了揉眉心:“北伐在即,千头万绪,粮草、军械、兵员调度,哪一环出了差错都可能酿成大祸。那些骄兵悍将……”他顿了顿,似乎觉得在母亲和弟弟面前说这些不妥,便转开了话题,“不过好在母后凤体渐安,便是最大的幸事。”

马皇后虚弱地笑了笑,拉住两个儿子的手:“国事要紧,但你们兄弟二人的身子更要紧。标儿,你脸色不好,莫要太过操劳。”

朱橚看着兄长眼下的青黑和眉间挥之不去的忧色,那股熟悉的、冰冷的预感再次攫住了他。历史的车轮正在隆隆向前,大哥正被越来越深地卷入这架巨大的战争机器之中,透支着他本就并非强健的体魄。

他必须做点什么。即便无法改变大局,至少也要尽力为大哥筑起一道健康的防线。

然而,太医院的路暂时走不通了。他不能再通过刘纯去递话,那样只会引来更多的猜忌和排斥。

他需要一条新的、更隐蔽的途径。

目光落在一旁几上放着的那盏自己为母亲调配的、安神补气的药茶上,朱橚心中微微一动。

过了一会儿,他借口要去给母亲重新煎药,退出了寝殿。他没有去小厨房,而是回到了自己的偏殿,快速写下一张方子——并非什么奇方,只是依据大哥容易劳累、脾胃偏弱的体质,精选了几味药性平和、益气健脾、宁心安神的药材,配伍极其谨慎,甚至比太医院开的方子还要温和几分。

然后,他叫来了那个负责坤宁宫花木、同时也是“夜枭”最深钉子的哑巴老宦官,将方子折好递给他,又比划了几个简单的手势——这是他们之间约定好的暗号,意思是:将此方混杂于送往东宫的寻常节礼之中,匿名送至太子身边一位名唤“何忠”的老内侍手中。

何忠此人,朱橚早有留意。他是朱标的奶兄弟,自幼陪伴朱标长大,忠诚毋庸置疑,且为人细致稳妥,对朱标的起居饮食极为上心。最重要的是,此人并非出自宫中显赫的太监体系,背景相对简单,且对医药之事略有常识。

匿名赠送一张无关痛痒的保健药方,即便被发现,也最多被视为下面人的讨好之举,绝不会联想到深宫中的五皇子。而何忠出于对太子身体的关心,很有可能会私下找可信的太医查验后,酌情使用。

这是一步闲棋,一步极其微弱、甚至可能毫无作用的闲棋。但朱橚必须尝试。他不能眼睁睁看着大哥一步步走向既定的悲剧而无所作为。

安排完这一切,朱橚才真正去小厨房煎药。看着药罐中翻滚的褐色汁液,他的心情依旧沉重。个人的力量,在时代的洪流面前,终究是太过渺小。

几天后,哑巴老宦官通过日常更换盆栽的机会,向朱橚传递了一个极细微的确认信号——东西已送到。

朱橚心中稍安,但并未抱太大期望。他现在更多的精力,必须放在应对即将到来的另一项挑战上——就藩。

马皇后病情好转,朱元璋的心思便再次回到了政务和儿子们的安排上。朱橚已经十四岁了(虚岁),按照惯例,皇子年至十五便需就藩。他的封地开封早已准备多年,王府也已修建完毕。之前因疫情和皇后病重耽搁,如今,这件事必然要被重新提上日程。

果然,不久后的一次家宴上,朱元璋便看似随意地提了一句:“老五也大了,开封府那边一应物事早已齐备。待你母后身子再好利索些,便该过去就藩了,也好早日为你那‘惠民药铺’掌掌眼。”

语气平淡,却是不容置疑的决定。

朱橚立刻放下筷子,恭敬地应道:“儿臣遵旨。儿臣只盼母后凤体早日康健,届时儿臣去了开封,定当恪尽职守,安心医药,不负父皇母后期望。”他将“安心医药”咬得格外重,再次强调自己的“人设”。

朱元璋看了他一眼,没再多说。

但朱橚知道,离开金陵这座巨大的牢笼和监视中心,固然能获得更多的行动自由,但也意味着远离政治核心,远离母亲和大哥,同时,也将彻底暴露在封地那复杂的地方势力以及……其他藩王兄弟的目光之下。

尤其是近在咫尺的北平燕王。

他必须为就藩做好万全的准备。

“夜枭”的指令再次变得密集起来。重心彻底转向了对开封周王府及周边环境的渗透和掌控。

“谕:鸮二:加快对开封府三教九流之渗透,尤以药行、漕运、驿站为重点。绘制详尽的王府及周边地形图、暗道、水源图。” “谕:鸮五:选拔最精锐者二十人,以各种身份提前潜入开封,熟悉环境,建立安全屋及应急撤离通道。” “谕:鸮七:整理所有研发成果及医疗手册,加密复制。所有敏感器具、资料,做好随时转移之准备。”

就在朱橚紧锣密鼓地为就藩布局时,一个意外的机会悄然出现。

这日,刘纯前来请脉时,眉宇间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兴奋和忧虑。原来,太医院承接了一项任务——为即将随北伐大军出征的部分中级将领及勋贵子弟,编写一册简易的《军中医药急救备要》,内容主要包括常见金疮处理、骨折固定、疫病防治等战场实用医术。

任务本身并不稀奇,但吴院使似乎是为了弥补此前皇后病中的“失分”,有意将此任务办得漂亮,便下令太医院凡有志者皆可提交方案,择优选用。

刘纯对此极为上心,这是他崭露头角的好机会。但他所擅长的多是内科调理,于金疮外伤虽也精通,却并无太多突出见解。他苦恼之下,竟下意识地来找朱橚“闲聊”,言语间透露了此事,并抱怨了几句外伤处理之难,尤其难以避免“金疮痉”(破伤风)和溃烂。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朱橚的心脏猛地一跳!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一个能将“夜枭”暗中研发的、超越时代的战场急救和感染预防观念,合法合规地推广出去,造福无数士卒,并可能在未来间接帮助到大哥的机会!

而且,经由太医院正式发布,绝不会有人联想到他的身上!

他强压下心中的激动,脸上露出好奇的神色,顺着刘纯的话道:“刘太医说的是。我前些时日看那本杂记,好像……好像隐约提过一句,说极烈之酒清洗创口,或能稍减溃烂?还有……若是伤处能保持洁净干燥,似乎也好得更快些?也不知是真是假……”

他又开始了那套“古籍杂谈”、“模糊记忆”的话术,但这次提出的观点,却比之前的“瘴疠”之说具体得多,也更接近“鸮七”他们正在摸索的方向!

刘纯闻言,先是怔了怔,随即眼中猛地爆发出精光!烈酒清创!保持洁净干燥!这看似简单,却似乎直指金疮处理的核心难题!他怎么没想到?或许不是没想到,而是从未如此明确地提炼出来!

“殿下!您……您再仔细想想!那本杂书还说了什么?”刘纯急切的追问,甚至忘了尊卑。

朱橚心中暗喜,脸上却努力做出回忆的样子,断断续续地又“挤”出几点:比如用煮沸过的干净布条包扎,比如对深而脏的伤口最好设法扩大开口充分清洗,甚至模糊地提到了类似“缝合”的概念,但用的是“以银针引桑皮线缀合”这等古已有之但未被重视的方法。

每说一点,刘纯的眼睛就更亮一分!这些方法散落在历代医书中或许都能找到影子,但如此系统、明确地强调清洁、消毒、引流的的重要性,却是前所未有!这简直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他再也坐不住,匆匆告退,回去奋笔疾书,要将这些“灵感”融入他的方案中去。

朱橚看着刘纯匆匆离去的背影,轻轻吐出一口气。

种子已经播下。能否发芽,能长多大,就看刘纯的悟性和造化了。

他回到书案前,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如果刘纯的方案能被采纳,哪怕只被部分采纳,也将挽救无数前线将士的生命。而这,或许是他穿越而来,除了守护家人之外,所能做的最大功德。

窗外,春光渐盛,积雪消融,露出下面深色的泥土和顽强的新绿。

冰面之下,潜流汹涌,试图冲破寒冬的禁锢。而一只稚嫩的夜枭,也正振动着日益丰满的羽翼,准备飞向那片未知而广阔的天地。

山雨欲来的气息,愈发浓重了。

(第五十三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