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快穿炮灰:苟住!别浪!活着万岁 > 第116章 穿成对照组?重生堂妹退退退3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6章 穿成对照组?重生堂妹退退退3

第3章 状元光环引妒火

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系,是藏龙卧虎之地。林依依刚入学时,虽顶着“青阳市高考状元”的头衔,却在第一次摸底测试中遭遇了滑铁卢——她的编程实操成绩仅排在班级中游,而那些从小接触编程、参加过信息学竞赛的同学,早已甩了她几条街。

拿着成绩单,林依依没有失落,反而清醒地意识到:状元的光环只属于过去,大学是全新的赛道,这里的“优秀”标准,早已不是单纯的知识点记忆。她骨子里的韧劲被彻底激发,当晚就泡在图书馆,借来《c++ primer》《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等专业书籍,制定了详细的补弱计划。

她不再像高中时那样只专注于刷题,而是主动泡在实验室,跟着师兄师姐学习项目实操。起初,她连简单的代码调试都要折腾大半天,经常被编译器的报错提示弄得焦头烂额。有一次,她为了搞定一个算法逻辑漏洞,在实验室熬了整整一夜,天亮时趴在桌上睡着了,脸上还沾着未干的咖啡渍。

转折发生在大一上学期的期末项目中。课程要求小组合作开发一个简易的图书管理系统,林依依所在的小组恰好分配到几个同样实操薄弱的同学。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林依依站了出来,主动承担了核心的算法设计和数据库搭建工作。

她结合自己高中时扎实的逻辑思维能力,把复杂的需求拆解成一个个小模块,白天泡在图书馆查资料、看教学视频,晚上和组员讨论优化方案。遇到不懂的问题,她不再像高中时那样羞于开口,而是带着整理好的疑问,一次次去办公室请教老师。

老师被她的执着和认真打动,不仅耐心解答,还推荐她加入了自己的科研课题组,参与一个关于机器学习的基础项目。这次经历,让林依依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她第一次意识到,计算机不仅是代码的堆砌,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而团队协作和主动探索,远比单打独斗更重要。

期末项目展示时,林依依小组的系统凭借清晰的逻辑架构、简洁的操作界面和稳定的运行表现,获得了全班最高分。老师在课堂上特意表扬:“林依依同学的进步非常显着,她用扎实的逻辑和不懈的努力,弥补了实操经验的不足,这种学习态度值得所有人学习。”

这次成功,让林依依彻底建立了在大学的自信。她不再纠结于“状元”的标签,而是沉下心来,在专业领域深耕。她加入了学校的编程社团,每周参加技术分享会;利用课余时间在在线编程平台刷题,提升代码熟练度;甚至主动联系企业,争取到了大一暑假的实习机会。

实习期间,她第一次接触到工业界的真实项目,学会了用版本控制工具协作开发,也明白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差距。那段时间,她白天跟着导师处理业务需求,晚上回学校恶补相关技术栈,短短两个月,她的实操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而这份成长,也让她在面对林薇薇的挑衅时,多了一份从容。林薇薇得知她“实操落后”的消息后,特意托人带话嘲讽:“高考状元又怎么样?到了大学还不是跟不上?看来有些人天生就不是搞技术的料。”

林依依没有理会,只是在实习结束后,把自己参与开发的项目链接和实习鉴定发给了那位传话的亲戚。鉴定报告上,企业导师的评价赫然在目:“学习能力极强,逻辑思维缜密,能快速适应工作节奏,是潜力十足的技术人才。”

消息传回林薇薇耳中时,她正沉浸在炒股赚钱的喜悦中,嘴上不屑一顾,心里却第一次生出了慌乱——她原以为林依依只会死读书,却没想到对方能这么快适应大学的节奏,甚至在专业领域崭露头角。

林依依的另一个重要转折,是在大一下学期的英语演讲比赛中。高中时的她性格内向,当众发言都会紧张得声音发颤,但进入大学后,她刻意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报名参加了英语角和演讲社团。

比赛当天,她抽到的题目是“科技改变生活”。站在台上,她没有照搬模板化的演讲稿,而是结合自己在科研项目和实习中的经历,讲述了算法如何优化资源分配、简化日常流程,言语间满是对专业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思考。她的表达清晰流畅,眼神坚定自信,完全褪去了高中时的怯懦。

最终,她获得了比赛的三等奖。下台时,同系的学长陆景琛(注:为后续感情线铺垫)主动递给她一瓶水:“你的演讲很有感染力,尤其是对技术应用的理解,很深刻。”

这次经历,让林依依彻底摆脱了“内向怯懦”的标签。她开始主动参与班级和系里的活动,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在小组项目中担任负责人,不仅收获了同学的认可,还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

大二那年,她凭借优异的成绩和突出的实践经历,成功申请到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成为项目负责人。她带领团队,针对校园二手交易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开发了一款小程序,整合了商品发布、筛选、交易担保等功能,上线后迅速在校园内传播开来,累计用户突破两千人。

这个项目不仅让林依依获得了国家级奖项,还让她积累了宝贵的项目管理经验。此时的她,早已不是那个需要靠高考状元光环证明自己的女孩,而是在专业领域有自己的见解、在实践中不断成长的准技术人才。

而远在另一所城市的林薇薇,还在靠着重生的“预知”在股市里投机,她永远不知道,林依依的成长,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日复一日的坚持和突破。大学这两年,林依依完成了从“应试学霸”到“实践型人才”的蜕变,这种转折,也为她后续在职场上的乘风破浪,埋下了坚实的伏笔。

当林依依拿着国家级奖学金证书和项目获奖证明回家时,亲戚们的夸赞早已从“高考状元”变成了“真有本事”。而林薇薇,彼时正深陷股市亏损的泥潭,再也没有了当初嘲讽林依依的底气。

林依依看着镜中自信从容的自己,心中清楚:真正的转折,从来不是某个瞬间的爆发,而是在认清差距后,依然选择脚踏实地、迎风而上。而这,正是她与林薇薇最本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