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米小圈李黎:从同桌到白头 > 第151章 深夜卧读:关于理想与现实的探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1章 深夜卧读:关于理想与现实的探讨

辩论赛的余热尚未散尽,宿舍楼在午夜时分渐渐沉寂下来。窗外,冬夜的寒风偶尔呼啸而过,更衬得室内一片宁静。404宿舍却还亮着几盏昏黄的台灯,像夜航中未曾熄灭的渔火。刚结束一天忙碌的四人,似乎都还沉浸在白日里那场思维风暴的激荡中,毫无睡意。

不知是谁先起的头,话题从辩论赛的精彩瞬间,悄然滑向了更深远的方向。

“你们说,”王浩双手枕在脑后,望着天花板上模糊的光影,声音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咱们现在学的这些,以后真能用上吗?我总觉得,学校里做的项目,跟外面公司里那些‘拳拳到肉’的真家伙,差距太大了。”

这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了层层涟漪。

赵磊调整了一下台灯的角度,让光线不至于直射眼睛,理性地回应:“从统计学角度看,学校教育提供的是基础理论和通用方法论,其价值在于构建可迁移的知识框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技术栈会迭代更新,但底层逻辑具有更长的生命周期。当然,与工业界实践的鸿沟确实存在,这需要通过实习、项目和实践来弥合。”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王浩翻了个身,面向赵磊的床铺,“可你看现在招聘,动不动就要求精通这个框架,那个中间件,感觉学校教的跟企业要的,像是两个世界的东西。我那游戏引擎,学着都费劲,人家大厂用的都是自研的,门槛高着呢。” 他的语气里带着一丝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

一直安静听着刘洋,忽然开口,声音低沉:“正常。公司要的是产出,学校给的是基础。” 他言简意赅,却道出了许多人的感受。

米小圈靠在床头,听着室友们的讨论,白天辩论赛中关于“技术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种种辩词再次浮现在脑海。他接口道:“今天看辩论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们学技术,最终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找一份高薪工作吗?还是像正方说的,要去创造更大的价值,解决实际问题?”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啊,圈哥。”王浩叹了口气,“我也想做出改变世界的游戏,可首先得能进得去那些大厂,或者自己有能力活下去。感觉越学,反而觉得不知道的东西越多,离那个‘改变世界’的梦想好像更远了。”

赵磊推了推眼镜,镜片在台灯下反射出微光:“这是一种常见的‘达克效应’初期表现,随着知识边界的扩展,会愈发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但这恰恰是进步的开始。关于理想与现实,我认为它们并非二元对立。理想指引方向,现实提供路径。比如,进入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参与一个有价值的项目,本身就是在实现个人理想与适应社会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点。”

“刘洋,你实习了这么久,感觉怎么样?跟咱们在学校想的,差别大吗?”米小圈看向对面上铺的刘洋。

刘洋沉默了几秒,似乎在组织语言:“有差别。代码不只是代码,要考虑性能、稳定、维护。人也比学校复杂。但,”他顿了顿,“看到自己写的东西被很多人用,感觉……不错。”

“看吧!”王浩像是找到了佐证,“洋哥这就叫在现实中摸着理想了。我得向洋哥学习,先找个地方把技术练扎实了。”

话题又转向了各自对未来的具体想象。王浩憧憬着能进入一家游戏大厂,从基础做起, eventually 能主导一款受欢迎的游戏项目。赵磊则目标明确,计划考研深造,希望在人工智能或系统架构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他的理想更偏向于在学术或技术前沿做出突破。刘洋的路径似乎最为清晰,沿着实习公司的方向发展,积累经验,成为一名扎实的资深工程师。

“米小圈,你呢?以后想干啥?继续搞技术,还是像今天辩论赛看到的,往能说会道那边发展发展?”王浩把问题抛了回来。

米小圈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仔细思考着。经过实习、学生会工作以及今天的辩论赛,他发现自己确实在发生变化。他依然热爱技术,享受代码带来的创造感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但他也开始意识到,技术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如何被理解、被应用、被传播。

“我可能……还是想先扎扎实实把技术做好。”他缓缓说道,“但不想只做一个埋头敲代码的人。希望以后能做那种,既能理解技术本质,又能把它讲清楚,甚至能推动技术更好应用的人。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反方一辩,用理工科的逻辑去影响和说服别人。我觉得那也挺酷的。”

“技术传播者?或者技术管理者?”赵磊精准地归纳。

“算是吧,”米小圈笑了笑,“感觉那样能连接技术和更广阔的世界,算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一条自己能走的路。”

夜更深了,窗外的风似乎也渐渐停歇。宿舍里的谈话声慢慢低了下去,变成了偶尔一两句的嘟囔和逐渐均匀的呼吸声。

这场突如其来的深夜卧谈,没有结论,没有答案,却像一次心灵的按摩,让那些平日里被课业、考试、项目挤压的关于未来、关于价值的思考,得以浮出水面,在同伴面前坦诚交流。他们清晰地看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沟壑,却也在这坦诚的交流中,彼此照亮了前行的微光,或多或少地,为自己模糊的未来勾勒出稍显清晰的轮廓。

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有迷茫,有焦虑,实属常态。但幸运的是,在这寒冷的冬夜里,他们并非独行。青春的困惑与憧憬,在小小的宿舍里交织、碰撞,最终化作一份沉静的力量,支撑着他们在现实的土地上,继续向着理想的星光,一步步走去。台灯相继熄灭,黑暗笼罩下来,但少年们的心中,却仿佛被这场谈话点亮了一盏不灭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