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开局托孤,我带双诸葛躺平复汉 > 第43章 砺剑渭滨与无声的撤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3章 砺剑渭滨与无声的撤军

建兴七年的冬天,格外寒冷。渭水早早覆上了一层薄冰,两岸的山峦银装素裹,天地间一片肃杀。在季汉这边,紧张的战备气氛几乎凝成了实质,与这严冬的寒意交织在一起。

祁山堡内,灯火通明。诸葛亮已亲临前线,与诸葛光、姜维一同住进了这座饱经战火的要塞。巨大的沙盘前,三人常常商讨至深夜。根据细作拼凑回来的情报,司马懿的主力依旧驻扎在郿城一带,凭借渭水天险和坚固营垒,并未有主动出击的迹象,但其巡逻队数量和频率明显增加,显然也察觉到了汉军这边的异动。

“丞相,魏军防守严密,尤其是几个可能的渡河点,皆筑有壁垒,强攻恐损失巨大。”诸葛光指着沙盘上渭水几处河道相对平缓的区域,眉头微蹙。

姜维则建议道:“是否可考虑利用羌胡骑兵,绕行上游水浅处,尝试迂回侧击?或可分散魏军注意力,为我主力渡河创造机会。”

诸葛亮凝视着沙盘,羽扇轻摇,沉吟道:“羌骑可用,然其战力有限,难当主力。司马懿用兵谨慎,侧翼必有防范。我军优势在于准备充分,军械精良,士气高昂。然,敌之地利、兵力优势亦不容小觑。此战之关键,在于一个‘机’字。需等,等一个司马懿露出破绽,或者……等一个天时之利。”

他们制定的策略是,主力于祁山堡蓄势待发,同时派出多支精锐小队,由姜维等将领率领,不断前出至渭水南岸,进行武装侦察和试探性攻击,一方面进一步摸清魏军布防,另一方面也是故意示强,希望能激怒或引诱司马懿分兵出战。

然而,司马懿这只老狐狸,仿佛看穿了汉军的意图。无论姜维如何挑衅,如何袭扰其哨所,魏军始终坚守营垒,绝不出战。偶尔有小股魏军追击,也很快便缩了回去,显然是得到了严令。汉军几次试图趁夜在冰面较厚处搭建浮桥,都被对岸严阵以待的魏军弓弩和投石机击退,还折损了些许人手。

时间一天天过去,天气愈发酷寒。汉军将士虽然斗志昂扬,但长时间在野外对峙,加之天气恶劣,非战斗减员开始出现。而后方的粮草消耗,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蒋琬从成都发来的文书,虽然依旧表示全力支持,但也委婉地提到了国库储备下降的速度。

刘禅在成都,每天都能收到前线的详细战报。看着诸葛亮一次次尝试,又一次次无功而返,他的心也渐渐沉了下去。他看得出来,司马懿是铁了心要当缩头乌龟,根本不给他们决战的机会。

“果然……还是太难了。” 刘禅叹了口气。他理解诸葛亮想要抓住机会的心情,但在对方拥有绝对地利和兵力优势,且主帅极其谨慎的情况下,想要靠“有限攻势”取得决定性战果,希望渺茫。

他再次给诸葛亮去信,信中没有催促,也没有指责,只是客观地分析了当前形势:“相父,天寒地冻,利于守而不利于攻。司马懿深谙此道,故坚守不出。我军久悬于外,士气虽盛,然锐气易折,粮秣消耗亦巨。若迟迟寻不得战机,不若暂且收兵,保全实力,以待天时。朕在成都,静候相父决断。”

这封信,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祁山堡焦急等待的诸葛亮心头。他拿着陛下的信,久久伫立在城头,望着北方被冰雪覆盖的渭水对岸,那里魏军营垒的轮廓在暮色中若隐若现。

寒风如刀,刮过他清癯的面颊。他何尝不知陛下所言乃是实情?这一个月来的试探,已经证明司马懿无懈可击。再僵持下去,除了空耗国力,让将士们白白受苦,恐怕真的难有收获。

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疲惫感,涌上诸葛亮的心头。难道……真的就只能这样了吗?自己呕心沥血,陛下鼎力支持,准备了这么久,最终却连让司马懿主力动一动的机会都找不到?

“丞相,”诸葛光不知何时来到了他身后,为他披上了一件厚裘,“陛下所言在理。司马懿避战不出,我军难有作为。如今已近岁末,天气愈发恶劣,不如……暂且退兵。来年开春,再图良策。”

姜维也走了过来,虽然心有不甘,但也抱拳道:“丞相,末将连日试探,魏军防守确实严密。强攻无益,不如暂退,保全将士。”

看着身边两位得力助手,又想起陛下信中那理解与支持的语气,诸葛亮长长地吐出一口白气,仿佛要将胸中的郁结尽数吐出。

“罢了……”他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一丝沙哑,“传令下去,各营分批秘密撤回祁山堡。动作要轻,戒备不可松懈,防止司马懿趁机偷袭。待全军撤回后……我们,回汉中。”

“是!”诸葛光和姜维齐声应道,心中也是松了口气。他们不怕打仗,但怕打这种看不到希望的消耗战。

撤军的命令被迅速而隐秘地执行。汉军展现出极高的纪律性,趁着夜色和风雪掩护,井然有序地撤离了前沿阵地,退回到坚固的祁山堡内。整个过程,对面的魏军似乎毫无察觉,或许,他们根本不在意汉军是进是退,只要不威胁到他们的营垒就好。

几天后,当汉军主力开始从祁山堡启程,沿着来路返回汉中时,渭水对岸的魏军大营,依旧是一片沉寂。只有偶尔升起的炊烟,表明那里并非空营。

司马懿站在郿城的城楼上,远远望着汉军撤退时扬起的、在风雪中并不明显的烟尘,嘴角勾起一抹难以察觉的冷笑。

“诸葛亮……终究是耐不住了。”他低声自语,“想诱我出战?哼,你还嫩了点。回去好生休养吧,这关中,不是你能觊觎的。”

他并未下令追击。一来,汉军撤退有序,必有防备;二来,天寒地冻,追击风险太大;三来,他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成功逼退了汉军的这次“有限攻势”,保住了渭水防线。至于歼灭汉军主力?他从未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建兴七年的年底,季汉的这次精心策划的东进行动,就这样在未与敌军主力交锋的情况下,悄无声息地落下了帷幕。没有辉煌的胜利,也没有惨痛的失败,就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仅仅激起了一圈微小的涟漪,便迅速恢复了平静。

消息传回成都,刘禅看着战报,心中并无太多失落,反而有一种“果然如此”的释然。

“这样也好……至少,我们尝试过了,也看清了现实。相父应该也能放下一些执念了吧?”

“而且,军队得到了实战演练,后勤系统经历了考验,我们也向司马懿展示了我们的决心和能力……不算完全白忙活。”

他下旨,对参与此次行动的全军将士予以慰劳和赏赐,肯定了他们不畏严寒、枕戈待旦的功绩。同时,他亲自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信中没有任何责备,只有关怀与宽慰:

“相父辛劳,朕心甚念。天时不佑,非战之罪。今全军安然返还,乃大幸也。望相父善加休养,勿以此为念。来日方长,我大汉蓄力日久,终有雷霆一击之时!”

当诸葛亮在汉中收到这封充满理解与温情的御笔信时,这位一生坚强的丞相,眼眶再次湿润了。他向着成都方向,深深拜下。

“陛下……老臣,惭愧……”

这一次未竟全功的军事行动,如同一场高强度的压力测试,既检验了季汉的战争潜力,也暴露了其在面对顶级防守大师时的无力。它像一盆冷水,浇熄了朝野间一些因快速发展而滋生出的盲目乐观情绪,也让刘禅和诸葛亮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通往中原的道路,依然漫长而艰难。

但,希望并未泯灭。经过此番砺剑,季汉的锋芒虽未完全展露,却已让对手感到了寒意。而刘禅与诸葛亮之间,这份历经考验、相互理解、彼此支撑的君臣情谊,则成为了季汉未来面对一切风雨最坚实的基石。

寒冬终将过去,春天,总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