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开局托孤,我带双诸葛躺平复汉 > 第159章 朝堂争鸣与运河宏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9章 朝堂争鸣与运河宏图

建兴十九年的初夏,长安城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中,未央宫的金色琉璃瓦反射着耀眼的光芒。然而,宫殿之内,气氛却远比外界看起来要凝重和热烈。一场关乎帝国未来数十年气运的御前会议,正在激烈地进行着。

巨大的沙盘几乎占据了半个宣室殿,上面清晰地标示着季汉目前控制的十一州疆域,山川河流,城郭关隘,细致入微。丞相诸葛亮、大司马(遥领)诸葛光(已从许都快马赶回)、大司农蒋琬、尚书令费祎、将作大匠王铁柱等核心重臣齐聚一堂,连平日里不太参与具体政务的皇帝刘禅,也难得地正襟危坐——虽然他的目光时不时会飘向窗外树梢上叽喳的鸟儿。

会议的焦点,集中在王铁柱呈上的那卷厚厚的《南北运河开凿疏》上。

“陛下,丞相,诸位大人,”王铁柱的声音因激动而略显高昂,他手持长杆,指向沙盘上蜿蜒的线条,“如今天下已定大半,然观我疆域,南北绵长,东西辽阔。关中、河北,乃国之粮仓、兵源重地;淮南、徐州,乃未来经略之前沿。然两地转运,陆路耗牛马,水路多迂回,若遇战事,粮秣转运艰难,必误战机,困大军于路途!”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刘禅身上,深吸一口气,抛出了酝酿已久的计划:“臣与工部、水曹同僚,历时一载,勘察地形,访问故老,查阅典籍,以为当此之时,必行非常之举,开凿**两条运河**,以为国家之血脉,定万世之基业!”

长杆首先落在黄河与淮水之间:“其一,**重修并拓展鸿沟-汴水故道**!此道自荥阳引黄河水,经鸿沟入汴水,连通睢水、涡水,最终汇入淮水。前朝虽亦有修浚,然多淤塞不畅。若能深挖拓宽,筑堤固岸,则关中之粮,可自长安沿渭水入黄河,转汴水,直抵淮水沿岸!届时,无论是供应徐州前线,还是经邗沟(注:此时为吴国控制)旧道南下,皆可省去千里陆路辗转之苦,运力倍增,耗时大减!”

这条线路的提出,众人尚能保持镇定。鸿沟-汴水体系古已有之,修复拓展虽工程不小,但在情理之中。

然而,王铁柱的长杆紧接着向南移动,重重地点在淮水与长江之间那片空白区域上,声音陡然提升:“其二,亦是重中之重——**规划开凿江北运河,连通淮水与长江!**”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压抑的惊呼和窃窃私语!

“连通淮水与长江?”

“这……这工程何其浩大!”

“淮扬之地,河湖密布,地势低洼,如何开凿?”

就连诸葛亮,也微微蹙起了眉头,凝神细听。

王铁柱显然预料到了众人的反应,他不慌不忙,指着草图上的标记解释道:“诸位大人请看,淮水与长江之间,虽有众多天然湖泊河流,如**樊良湖(高邮湖前身)**、**津湖**、**射阳湖**等,然彼此并不完全贯通,且水位高低不一,舟船难行。我之规划,乃是利用这些现有水域,在其间开凿人工河道,修建水门(船闸)以调节水位,形成一条自**山阳(今淮安)** 至**江都(今扬州)** 的直达水道!”

他越说越激动,脸上泛着红光:“此道若成,其利有三!其一,**经济之利**:南北货物,尤其是淮南之盐、江南之米、北方之货,皆可借此道快速流通,商贸必将百倍繁荣!其二,**民生之利**:沿线水患可得到综合治理,灌溉便利,荒地可变良田!其三,”他声音放缓,却带着金石之音,“**战略之利**!此道一旦贯通,我大汉水师楼船,便可自淮水直入长江,无需再绕行大海,受风浪颠簸之苦!兵锋所指,旦夕可至江东腹地!此乃悬于孙吴头顶之利剑,不动则已,一动则可定乾坤!”

“战略之利”四个字,像重锤一样敲在每个人心上。所有人都明白,这条运河的意义,早已超越了经济层面,它是一把真正意义上的“国之利器”!

然而,巨大的利益也意味着巨大的代价。

蒋琬首先从财政角度提出了质疑:“王大人,此两项工程,尤其是江北运河,规模空前,恐非一朝一夕之功。所需民夫几何?钱粮耗费几何?工期预计多久?如今河北初定,百废待兴,国库虽因去岁丰收及与吴贸易稍显宽裕,然同时支撑如此两大工程,是否力有未逮?若因此加赋于民,恐伤陛下仁德,动摇国本。”

费祎也从吏治和民力角度补充:“蒋公所言极是。征发数十万民夫,远离故土,经年累月,管理调度亦是难题。若处置不当,引发民怨,反为不美。且各地官吏,是否皆有王大人这般干才,能妥善组织工程,安抚民夫?”

就连诸葛光,在肯定了运河的战略价值后,也谨慎地提醒:“陛下,丞相,运河之利,臣深以为然。然东南未平,山越为患,牵制我军部分精力。若此时大兴土木,恐给江东以可乘之机。是否可暂缓江北运河,先全力修复鸿沟-汴水,待东南平定,再图江北?”

众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御座之上的刘禅。是魄力千钧,批准这功在千秋却风险巨大的工程?还是稳妥为上,暂缓执行?

刘禅似乎刚把注意力从窗外收回,他看了看争得面红耳赤的众臣,又看了看沙盘上那两条王铁柱画出的“线”,摸了摸下巴。他不太懂那些复杂的财政、民力计算,但他听明白了一点——挖通这两条河,以后运东西方便,打仗也方便,还能……让他更快吃到江南的新鲜水产?

“嗯……”刘禅沉吟了一下,似乎在组织语言。众臣都屏息凝神,等待皇帝的决断。

“王爱卿,”刘禅开口了,语气出乎意料的平静,“你这图画的……还行。挖河的事儿,听着是挺麻烦的。”

王铁柱心里一沉。

却听刘禅继续说道:“不过,相父以前老跟朕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现在看着是花钱花力气,但要是真挖通了,以后能省更多事儿,是吧?”

他看向诸葛亮,诸葛亮微微颔首。

“那就挖吧!”刘禅大手一挥,做出了决定,“蒋琬,费祎,你们算算账,看看库房里的钱够不够开头儿的,要是不够……嗯,看看能不能从跟江东做买卖赚的钱里先挪点?反正那快乐酥他们买得挺欢。”

他又看向王铁柱:“王铁柱,朕就把这挖河的差事交给你了!需要多少人,你跟吏部、兵部商量,不是每年都有好些人来投军找活儿干嘛(系统奖励),优先给你用!记住啊,对干活的老百姓好点,工钱粮食别克扣,朕可不想听到有人骂朕是昏君!”

最后,他对诸葛光说:“诸葛爱卿,东南那边不太平,朕知道。该打就打,别手软!挖河和打仗,两件事都重要,你们商量着来,别互相耽误就行。”

一番话,看似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引经据典,没有高深谋略,却干脆利落地拍板了这两件关乎国运的大事。他信任王铁柱的能力,信任诸葛亮等人的统筹,也给了诸葛光在前线的决断权,自己则只把握大方向和……确保自己的美食供应链未来能更顺畅。

这种近乎“甩手掌柜”式的信任和决策,让众臣在愕然之余,也不得不承认,这或许是当前情况下最高效的方式。陛下不瞎指挥,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支持。

“臣等领旨!”以诸葛亮为首,众臣齐声应诺。

一项注定将载入史册的超级工程,就在刘禅这看似随意的几句话中,拉开了序幕。帝国的力量,开始向着一个更加宏伟的目标汇聚。而历史的车轮,也因为这两条即将开凿的河道,悄然偏转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