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重回1982:狩猎兴家 > 第155章 组织村民有序采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秋日的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靠山屯新挂的“山货收购点”木牌上,映出一片暖融融的光晕。赵卫国蹲在院门口,手里捏着一把干透的榛蘑,仔细检查着菌盖的完整性。黑豹安静地趴在他脚边,耳朵时不时抖动一下,警惕地听着屯里传来的喧闹声。

收购点开张十来天,屯里的热闹劲儿就没消停过。一大早,屯里的老娘们儿、半大孩子就挎着筐、背着篓往这儿赶,人声鼎沸得像赶集。张寡妇攥着刚到手的三块零五分钱,笑得见牙不见眼:“卫国这法子好!俺家那口子往年跑公社卖蘑菇,磨破鞋底子还挣不到这个数!”

可赵卫国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他瞧见人群里有人拎来的蘑菇里混着没长开的嫩菇,还有人连树皮草屑都没清理干净。更揪心的是,西头的老李头扛来一麻袋五味子,枝桠上还带着没成熟的青果子。“老李叔,这果子没红透,药性不足,卖不上价啊。”赵卫国捏着青涩的五味子,眉头拧成了疙瘩。

老李头讪讪地搓手:“俺寻思着多摘点能多换俩钱……”

晌午歇脚时,赵卫国扒拉了两口张小梅送来的苞米茬子粥,就撂下筷子去了屯长家。屯长王福贵正坐在炕沿上抽旱烟,听赵卫国说完来意,烟袋锅子在炕沿上磕得砰砰响:“卫国啊,你的心思叔明白。可眼下大伙儿刚尝到甜头,你让他们收着摘,这不是拦着财路吗?”

“叔,您看这个。”赵卫国从兜里掏出几朵被虫蛀空的榛蘑,“要是都这么摘,明年后年咱屯还能靠山吃饭吗?我听说南边有些林子,早年蘑菇一窝蜂地采,现在连个菇腿都找不着了。”

屯长沉默着,烟雾缭绕中瞥见赵卫国那双不像十八岁青年的眼睛——沉稳得像潭深水。他想起前些天赵卫国带着鹿角从公社换回巨款,又联系上林场食堂的能耐,终于叹了口气:“你说咋整?”

当晚,屯委会的破喇叭响了:“全体社员注意!吃完晚饭都到打谷场开会!”

暮色四合时,打谷场上挤满了人。赵卫国站在磨盘上,手里举着几样山货:“乡亲们!咱靠山屯的老辈人说,‘山养人一时,人养山一世’!”他拿起一朵完整的榛蘑,“这样的蘑菇,供销社收九毛!”又举起一朵开伞的烂菇,“这样的只能喂鸡!要是咱把没长开的菇崽都薅了,往后就得喝西北风!”

人群里嗡嗡作响,王猛他叔扯着嗓子喊:“理是这么个理,可谁知道哪片林子该谁家采啊?”

赵卫国早准备好了方案。他借鉴前世合作社的经验,建议把附近山林划分成十几个采集区,抽签决定承包范围,每户只能在自家片区采集。屯里成立巡查队,抓到越界采摘的,第一次警告,第二次扣工分。

“这不是把山封死了吗?”有人不满。

“不是封山!”赵卫国解释,“比如这片柞树林,今年让李婶家采,明年换张叔家。蘑菇孢子落在地上,来年还能长。要是年年可着一片地薅,就像割韭菜不留根,早晚得黄!”

老猎人孙大爷叼着烟袋踱过来,声音洪钟:“卫国这话在理!我年轻时候跟着赫哲人打猎,他们掏熊瞎子洞都留个崽。咱采山货也得讲规矩——刺嫩芽掐尖留桩,蕨菜抽芯不动根,挖人参见籽必撒!”他指着远处黑黢黢的群山,“山神老把头看着呢!”

正当气氛缓和时,意外发生了。

胡老七醉醺醺地闯进人群,手里拎着半筐泥糊糊的猴腿菜:“扯啥犊子!山是公家的,凭啥不让我采?”他一把推开前来劝说的铁柱,“赵卫国你小子当个收购点老板就飘了?信不信我上公社告你投机倒把?”

黑豹猛地站起身,喉咙里发出威胁的低吼。赵卫国按住躁动的猎犬,平静地看着胡老七:“七叔,您这筐猴腿菜连泥带根挖,明年这片坡还能长出菜吗?咱屯三十七户人家,要是都这么干,后辈儿孙吃啥?”

屯长终于发话了,烟袋杆子敲在胡老七的脑门上:“滚犊子!再闹腾扣你冬储粮!”又转身对众人说,“就按卫国说的办!明天抽签分片,谁要敢祸害山林,别怪我王福贵不讲情面!”

月光如水银般泻在新建的砖房上。

赵卫国蹲在院子里整理明天要用的签子,张小梅悄悄走过来,递给他一个烤得焦香的土豆:“卫国哥,你今天真厉害。”姑娘眼睛亮晶晶的,“我爹说,你比老支书还有见识。”

赵卫国掰开土豆,热气混着香气扑面而来。他望着月色下绵延的群山,轻声道:“山里的宝贝多得是,可咱不能学黑瞎子掰苞米——掰一穗丢一穗。”他想起前世九十年代后期,周边村落因为过度采集导致山货枯竭的惨状,语气愈发坚定,“得让这片青山永远养着咱靠山屯。”

黑豹忽然竖起耳朵,朝着西山方向轻吠。远处传来几声狼嚎,悠长而苍凉。赵卫国把土豆掰下一块塞进黑豹嘴里:“老伙计,明天咱还得巡山呢。”

屯委会的煤油灯亮到后半夜。赵卫国和屯长、孙大爷等人仔细绘制了山林分区图,还定下“采大留小、采熟留生”的规矩。窗外,1982年的第一场霜悄然降临,染白了家家户户的柴火垛。赵卫国知道,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头——等大雪封山,饿急眼的野猪群就该下山祸害庄稼了。

但此刻,他看着图纸上工整的标记,仿佛已经看到来年春天,漫山遍野的刺嫩芽破土而出,如同靠山屯蒸蒸日上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