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前面更新了小人物碎碎念,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就当我今天更新八千字吧。)

嬴驷不可置信,大声:“爹——!!!”

嬴渠梁:“喊什么喊?有什么好喊的!!几百年后的国家存亡,你问炎儿和政儿?你怎么不把自己给算进去??!!”

嬴驷:“……”

张仪默默捂住脸——只要他没有看见,就不算是眼睁睁的看着君王“受辱”。

上面的秦蛮蛮在短暂的和网友们交流之后,终于是抛出了下一个话题——

【好啦好啦,我们来看点有趣的!下一个环节——关于,秦昭帝。】

女帝,昭皇帝?

这下,不少人都收起了漫不经心。女帝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在宣太后芈月、大秦女相吕雉、已经把卫青霍去病牢牢绑在大秦皇室的皇后卫子夫的洗礼下……

说实在的,似乎也不是那么不能接受。

【众所周知,成皇帝在位期间,是大秦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也就是王朝周期律的第一个高峰。

在此之后,大秦开始进入了缓慢的向下坠落的过程,与王朝周期率这种大势自然是有一些关系,但是和国君开始逐渐放松警惕也有一定的关系。】

<嗯嗯嗯,好像都是这样,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就是会经过百年前后的向上发展阶段,之后就自然是开始向下了……

平常一点的明君或者庸君会延缓这种过程。而真正的中兴之主可以扭转这一向下的过程,转而使国家重新开始向上。>

<这就是所谓的为这个国家“延命”。>

王朝周期率?

在场的人面面相觑。

还有这种规律?

不怪他们,实在是可参考的王朝太少了,暂时不具备让他们找出规律的条件。

嬴政比较聪明,他直接看向自己儿子。

他们的历史里没有,但是时舟的历史里有啊!!

嬴炎:“……我刚刚就说了,盛极而衰,乃是天道常理。”

嬴政:“说人话。”

嬴炎马上正襟危坐。

“简单说,就是一个新王朝建立,经过休养生息,会迎来一个国力迅猛发展的‘盛世’。”

“但物极必反,盛极之后,由于土地兼并、官僚腐败、承平日久导致武备松弛、内部利益集团固化难以撼动等诸多问题,国力会不可避免地下滑,这就是‘衰世’的开端。”

“若后续君主贤明有为,或可力挽狂澜,实现‘中兴’,延长国祚;若君主昏聩或时运不济,则衰败加速,直至王朝覆灭。周而复始,仿佛一种规律。”

“一般情况而言,一整套循环在200~300年之间。当然更短的也不是没有,主要以国家传承过程中君王的综合质量决定。”

商鞅道:“可是周朝有800年。”

嬴炎:“……”

“我论的是掌握实权,君王平庸或昏庸的时候,出现失权的情况非常正常。”

“周朝也是,自从周平王东迁之后,周天子还能号令诸侯吗?”

名存实亡。

真正意义上的名存实亡。

商鞅点点头:“我明白了。”

嬴渠梁摸着胡子,综合来讲还是满意的:“这个小辈中兴了大秦,就算是好的。”

嬴炎摸摸鼻子。

“其实……比起她本身能力过硬,我还是更相信时运。”

宣太后好奇:“怎么说?”

嬴炎道:“抛掉千古一帝级别的帝王,昭华那孩子应该是在帝王堆里保十争五的明君水平。只不过是因为她是女帝,还是第一位女帝……”

“之前的女相、女将、太后皇后摄政等这一类都还好,唯有女帝,真的可以引起社会巨变。

而‘中兴’的本质,正是在于打破固化的利益阶层,重新分配资源,激发活力。

我推行科举制,旨在打破世袭垄断,保证国家人才源源不断;父皇坚定郡县制,确保了中央对军队和地方的有效控制,避免尾大不掉;

她本人又是个不差的,自然能稳得住。稳住了,自然就中兴了。”

换句话说,可能不是嬴昭帝本人有意如此,而是她的性别摆在那里,天然可以在从来没有出现过女帝的王朝里引起巨变。

国家巨变+稳住=中兴。

宣太后抚掌笑道:“那这算不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嬴炎:“……算吧。”

秦蛮蛮那边继续:【昭帝的父亲,就是这一部分被富贵和安详冲昏了头的帝王之一——秦怀帝。

怀帝在位期间其实在我看来是无功无过的。

我们现代其实有不少人为了抬高昭帝从而把怀帝说成是昏君,最直接的表现之一就是失去了不少的领土。

但是吧……

其实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在通讯工具不甚发达的那个时候,国家的可控范围真的非常有限?

超过可控范围之后,这个国家迟早要崩盘。

而秦怀帝在位期间失去的领土,其实有六成前后都是主动以交易的形式给出去的。

还都是一些利用价值不高的土地。剩下四成有价值的,才是被外敌给打的没的。

他真的只是平庸,也真的还没到昏庸的地步。

其实以土地交易的方式在战国时期非常普遍,动不动以城换什么什么的。

秦怀帝的执政风格,若用一句话概括,便是“守成之君,难拓疆土”。

并非暴虐之主,也非荒唐之君,只是生长于承平之世,少了先祖那份在血火中淬炼出的锐气与果决。】

<确实,不能要求每个皇帝都是开拓之君,能守成也不错。>

<但他丢土地是事实啊!>

<楼上,要结合时代背景看。当时的生产力和交通条件,控制过于庞大的疆域确实成本极高。有些边缘之地,产出可能还抵不上驻军和行政开销,用它们换取战略资源(如战马、金属),在当时的决策逻辑下并非完全不可理解。>

<话是这么讲没错……可是对于帝王而言开疆拓土难道不是最大的功绩吗?>

<哇塞!那你那那个时候一堆喊着好战必亡的算什么?小丑吗?>

<大秦都连续几代皇帝开疆拓土了,确实也该到那种再开就崩盘的地步了……某种意义上出几个守不住疆土的国君好像也不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