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崇祯元年,开局逆转亡国局 > 第70章 浴血坚守,曙光初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0章 浴血坚守,曙光初现

居庸关的残阳如血,映照着关城上累累的伤痕和疲惫的将士。孙传庭带来的五千秦兵虽是生力军,但面对关外皇太极的十万大军,依旧显得杯水车薪。

关楼内,烛火摇曳。孙传庭、林宸、尤世威三人围坐在一张简陋的方桌旁,身上都带着伤,脸色凝重。

“孙抚台,关内粮草箭矢仅够三日之用,火药更是所剩无几。”尤世威声音沙哑,裹着绷带的胸膛还在渗血,“若虏寇明日再这般猛攻,恐怕……”

孙传庭眉头紧锁,他捻着长须沉声道:“本官入关时观察,虏寇虽众,然久攻不下,士气已显疲态。皇太极用兵谨慎,必不愿在此关前损耗过多精锐。我等只需再坚守数日,待其他勤王兵马抵达,或有转机。”

林宸左臂吊在胸前,闻言摇头道:“孙抚台有所不知,昌平已失,虏骑可直逼北京城下。陛下……陛下已有南迁之议,若非梁部堂等力谏,恐怕……”他没有说下去,但意思不言而喻。一旦京城有失,他们在这里死守就失去了意义。

气氛一时沉闷。他们都明白,此刻坚守居庸关,更多的是一种象征,一种不屈的姿态。

就在这时,一名亲兵引入一位风尘仆仆的信使。

“三位大人,锦衣卫骆指挥使密信!”

林宸精神一振,接过信件迅速浏览,脸上顿时露出复杂的神色。他将信递给孙传庭和尤世威。

信中是骆养性搜集的最新情报:崇祯皇帝在梁廷栋、李邦华等大臣力谏下,已暂弃南迁之念,下死守北京之决心。同时,急令洪承畴出山海关、左良玉自河南、曹变蛟自大同方向火速勤王。此外,还有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登莱巡抚曾樱,竟不顾自身防务空虚,派参将黄龙率领登州水师一部,搭载两千登莱兵,由海路入天津,正在赶来京师!

“曾樱……黄龙……”孙传庭眼中闪过一丝讶异,“没想到,关键时刻,竟是水师来援!”

林宸心中更是感慨万千。曾樱是他推行开海政策的支持者之一,黄龙更是他一手提拔的水师将领。在所有人都认为水师无用武之地时,他们竟以这种方式,跨越山海前来勤王!这无疑是对他海权梦想的一种另类肯定。

“好!太好了!”尤世威激动地一拍桌子,牵动了伤口,疼得龇牙咧嘴,却依旧兴奋,“有援兵就好!咱们再守他个三五天,等援兵一到,内外夹击,说不定能重创建奴!”

希望,如同黑暗中的一丝微光,重新在三人心中点燃。

然而,皇太极并没有给他们太多时间。次日,八旗军改变了战术,不再进行代价高昂的正面强攻,而是驱使数万沿途掳掠的汉民百姓,背负土袋,填充关墙前的壕沟,并试图用这些血肉之躯消耗明军的箭矢和体力!

关城上,明军将士看着下面哭喊哀嚎、被八旗兵驱赶着前进的同胞,一个个目眦欲裂,握着兵器的手都在颤抖。

“将军!怎么办?下面……下面可都是咱们的百姓啊!”一个年轻的守军带着哭腔问道。

尤世威双目赤红,牙齿咬得咯咯作响。孙传庭面色铁青,紧握剑柄的手指关节发白。就连林宸,也陷入了巨大的道德困境。

射箭?屠杀的是自己的百姓。

不射?壕沟被填平,关墙危在旦夕。

“皇太极……你好毒的手段!”林宸从牙缝里挤出这句话。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关外八旗军后方突然传来一阵骚动!隐约有喊杀声和火铳声传来!

“怎么回事?”皇太极在中军大营中皱起眉头。

很快,探马飞报:“陛下!一支明军骑兵,打着‘曹’字旗号,从宣府方向杀来,突袭了我军后阵!”

“曹变蛟?!”皇太极眼中闪过一丝厉色。曹变蛟,曹文诏之侄,以勇猛着称,人称“小曹将军”。

“命豪格率镶黄旗一部,前去拦截!”皇太极下令。

然而,没等豪格出击,另一方向又传来急报:“陛下!东南方向出现明军旗号,是……是登莱兵!他们从天津方向杀过来了!”

“登莱兵?”皇太极一愣,“他们怎么会在这里?”

趁着他后方骚动、注意力被吸引的瞬间,关城上的孙传庭敏锐地抓住了战机!

“机会!尤将军,林大人,你二人守关!本官率秦兵出关,冲击填壕之敌,解救百姓!”孙传庭当机立断。

“孙抚台,太危险了!”林宸急道。

“顾不了那么多了!绝不能眼睁睁看着百姓送死!开城门!”孙传庭披甲持枪,翻身上马。

居庸关城门轰然打开,孙传庭一马当先,率领两千精锐秦兵,如同决堤洪水,冲向关外那些惊慌失措的填壕百姓和负责驱赶的八旗兵!

“大明官兵在此!乡亲们快往关里跑!”孙传庭高声怒吼,长枪所向,挡者披靡。

秦兵们如同虎入羊群,瞬间将驱赶百姓的八旗兵杀散。被困的百姓如同抓到救命稻草,哭喊着向关城涌去。

“接应百姓入关!弓箭手,掩护孙抚台!”林宸在关墙上嘶声下令。

关墙上箭矢齐发,压制试图反扑的八旗兵。

皇太极没料到明军敢在此刻出关反击,阵脚一时有些混乱。等他调集兵力想要包围孙传庭时,孙传庭已率领秦兵且战且退,掩护着大量百姓退回了关内。

虽然未能完全击退八旗军,但这次成功的反击,极大地鼓舞了守军士气,也挫败了皇太极用百姓填壕的毒计。

是夜,关城内灯火通明。获救的百姓对孙传庭和林宸等人感恩戴德。虽然物资依旧匮乏,但希望的光芒,似乎更亮了一些。

林宸站在关墙上,望着远方八旗军营中闪烁的灯火,对身边的孙传庭道:“孙抚台,今日一战,可见虏寇并非不可战胜。只要各地勤王兵马抵达,我们未必没有机会。”

孙传庭点了点头,目光深邃:“但愿如此。只是……朝廷如今,还能支撑多久?”他话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两人沉默下来,都知道对方在担心什么。外有强虏,内有权争,这个大明朝,早已是千疮百孔。

然而,无论如何,他们都不会放弃。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要战斗到底。

居庸关,依旧如同一颗顽强的钉子,牢牢钉在北京的北大门上,等待着黎明的到来。

---

(第七十一章,内外交困,忠奸难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