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崇祯元年,开局逆转亡国局 > 第160章 蛟龙怒涛破枷锁,星火燎原势天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0章 蛟龙怒涛破枷锁,星火燎原势天成

周延儒一系的毒计如同淬毒的暗器,悄无声息地袭向林宸体系的命脉。然而,能引领帝国走到今日的林宸,绝非坐以待毙之辈。面对这旨在“釜底抽薪”的围攻,他不再沉默,而是选择以攻代守,在朝堂、经济与战略层面,发起了一场凌厉的反击。

一、 金殿博弈,以攻为守

大朝会,气氛凝重。周延儒一派的官员率先发难,引据弹章,慷慨陈词,大谈“远洋公司垄断之弊”、“格物院尾大不掉之患”、“军器当收归统一调度之必要”。

这一次,林宸没有等对方全部表演完毕,便主动出列,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陛下,诸公所言,看似为国为民,实则句句诛心,欲陷臣于不忠不义,欲毁我大明中兴之基业!”

他开门见山,直接将矛盾提升到“忠奸”与“国运”的高度,让原本准备和风细雨讨论“制度优化”的周延儒等人心头一凛。

“远洋公司,乃官督商办,其章程陛下亲阅,其利润年年充盈国库、内帑,其船队护卫海疆、开拓商路,惠及万千沿海百姓,何来‘与民争利’?若说垄断,漕运岂非更大垄断?为何昔日无人提及?只因触动了某些依托旧漕运牟利的蠹虫之利乎?”林宸目光如电,扫过几个跳得最欢的御史。

“格物院尾大不掉?臣请问,若无格物院之‘尾’,何来北疆破罗刹、南洋震西夷之‘威’?何来京通铁路之便利、新式织机之惠民?难道要回到刀耕火种、任由外虏欺凌的时代,才不叫‘尾大不掉’?”他言辞犀利,以实实在在的功绩反击空泛的指责。

“至于军器统筹……臣请问,由一群不知铳炮为何物的文官来‘统筹’军器研发与列装,是要让我大明将士拿着不合用的烧火棍上阵杀敌吗?格物院研发新器,自有兵部、前线将领参与论证,流程清晰,监督严密(观察团尚在院中),何须再设一重叠衙门,徒增掣肘,贻误战机?!”

他一番连消带打,将对方的指控驳得体无完肤。然而,他知道这还不够。

“陛下!”林宸转向崇祯,语气恳切而沉痛,“臣非贪恋权位之人,所做一切,皆为陛下,为大明!然树欲静而风不止!有人见不得国家强盛,见不得陛下拥有足以扫平内外之患的利器!他们今日可攻讦远洋公司、格物院,明日便可攻讦新政、攻讦陛下信任的任何能臣干吏!此风若长,则人人自危,谁敢任事?谁敢创新?难道要回到昔日党争内耗、空谈误国的老路上去吗?!”

他直接将问题拔高到了“阻碍国家强盛”和“破坏政治生态”的层面,并巧妙地将自己与所有“能臣干吏”捆绑在一起。

崇祯皇帝端坐龙椅,面色变幻。周延儒等人的奏请,他确实有所心动,毕竟制衡权臣是帝王本能。但林宸这番掷地有声的反驳,以及那句“谁敢任事?谁敢创新?”深深触动了他。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帮他解决麻烦、缔造强盛的能臣集团,而不是一个因循守旧、互相攻讦的官僚体系。

“林爱卿所言,不无道理。”崇祯缓缓开口,“远洋公司、格物院,于国有大功,不可轻动。军器之事,专业性强,确需谨慎。然,诸卿所虑,亦是为防微杜渐。”他再次施展平衡术,“这样吧,远洋公司账目,需每年由户部、都察院会同审计,公开透明。格物院用人、研发,观察团制度继续,一应重大决策,需报朕知晓。至于新设衙门统筹军器之事……暂且搁议。”

皇帝的裁决,看似各打五十大板,实则完全否决了周延儒最核心的“夺权”提议(军器统筹司),仅仅在财务透明和流程汇报上做了些许加强,这无疑是林宸一方的重大胜利。

周延儒等人面色难看,却不敢再言。

二、 经济反击,利益捆绑

朝堂上的胜利需要现实根基的支撑。林宸深知,唯有让更多人从新政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自己的体系才能稳固。他授意林萧与苏明远,加速推动“利益捆绑”策略。

· “远洋公司”主动放出部分沿海短途运输、以及新开拓的南洋某些岛屿的特产贸易份额,吸引东南沿海有实力的商号入股或组建联合船队。将部分“竞争对手”转化为“利益共同体”。

· 格物院将一些不涉及核心机密、但能大幅提升生产效率的“次级技术”(如改进的织机配件、标准化度量工具制造技术),通过授权生产的方式,扩散到民间工坊,收取专利费用,并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和税收。

· 林萧在《京报》上连续刊发文章,列举数据,展示新政以来国库收入增长、漕运成本下降、民间工商业繁荣的景象,并采访那些因参与新经济而发家致富的商人、工坊主,让他们现身说法,用事实回击“与民争利”的指责。

这些举措,如同编织了一张巨大的利益网络,将越来越多的社会阶层与林宸体系捆绑在一起。当攻击林宸就意味着攻击他们的钱袋子时,反对的声音自然会受到无形的压制。

三、 江户破冰,幕府抉择

浦贺港,大明使团的耐心与策略终于收到了回报。在张文耀持续的利益输送和威胁剖析下,幕府内部主张有限合作的一派逐渐占据上风。更重要的是,“扬威号”在琉球以北海域以碾压之势歼灭萨摩渗透船队的详细战报,通过特殊渠道传到了江户。

这则消息在幕府高层引起了巨大震动。他们原本以为萨摩藩凭借英夷支持,至少能与大明周旋一番,没想到败得如此彻底,如此不堪一击。这彻底打破了某些人对萨摩藩武力乃至英夷技术的幻想。

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最终拍板:可以允许大明使团有限人数进入江户,但需遵守严格礼仪,且不得携带武器。同时,幕府将派出高级别的代表,正式就萨摩藩及英夷问题与大明使团进行磋商。

紧闭的江户大门,终于被撬开了一道缝隙。张文耀深知,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开始,他必须利用这道缝隙,为大明争取到最有利的条件。

四、 星火燎原,势不可挡

朝堂上的博弈暂告段落,经济基础日益牢固,外交僵局出现突破。而这一切的根基——技术革新,依旧在格物院内飞速前行。

小林玥主导的“标准弹药工坊”经过艰苦的调试,第一条半自动生产线终于实现了稳定运行。虽然产能依旧有限,但每天都有上百枚黄澄澄的定装炮弹被生产出来,检验合格,打上编号,送入新建的恒温恒湿仓库。

与此同时,她对第二代后装线膛炮的研发也进入了关键阶段,基于定装弹药的成功,新的炮闩设计更加简洁可靠。而用于海军大型铁甲舰的大口径主炮图纸,也已完成了初步设计。

格物院内的灯火,映照着一张张充满激情与专注的脸庞。这里的每一次突破,都在为帝国锻造着更加强大的筋骨与爪牙。

林宸站在格物院那高耸的烟囱下,听着厂房内机器的轰鸣,感受着脚下传来的微弱震动。他回想起自己刚来到这个时代时,那个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大明。如今,虽然依旧前路艰难,内外挑战不断,但星火已然燎原,工业的力量如同奔腾的洪流,势不可挡。

他或许会被枷锁缠绕,会被暗箭所伤,但只要这洪流不息,只要这星火不灭,帝国变革的航向,就无人能够真正扭转。

破局之路,唯有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