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 第80章 刘邦的窒息操作:前脚暴打商人,后脚给匈奴送"假闺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0章 刘邦的窒息操作:前脚暴打商人,后脚给匈奴送"假闺女"?

公元前199年,刚坐稳皇位的刘邦,开启了一波让人迷惑的组合拳。这边厢对着商人挥起大棒,那边厢又给匈奴递上和亲大礼包,把汉初政坛搅得像菜市场般热闹。这一年发生的两件大事,堪称古代帝王迷惑行为大赏,至今读来都让人忍俊不禁。

先说说刘邦对商人的花式打击。阳春三月,本该是万物复苏的好时节,汉朝的商人们却迎来了一场倒春寒。刘邦大手一挥,颁布了史上最严限商令:不准穿华丽的丝绸衣服,不准佩戴兵器,连马车都不许坐,只能灰头土脸地徒步出行。这规定一出来,估计当时的富商们都懵圈了:合着我们赚了一辈子钱,到头来连穿件漂亮衣服的资格都没有?

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长安街头,原本衣冠楚楚的商人被迫换上粗布麻衣,腰上别着的宝剑换成了鸡毛掸子,原本威风凛凛的马车变成了寒酸的小推车。要是有哪个不开眼的商人敢穿绸缎上街,估计马上就会被巡逻的官兵逮个正着,当场上演街头换装秀。刘邦这招,简直比现在的限购令还狠,直接把商人的面子和里子都给扒光了。

这边商人还在为新规定唉声叹气,北边的匈奴又开始搞事情了。冒顿单于带着他的铁骑,三天两头跑到汉朝边境打秋风,烧杀抢掠,搞得边境百姓鸡犬不宁。刘邦坐不住了,紧急召开军事会议,可大臣们一个个像霜打的茄子,谁也拿不出好主意。就在这关键时刻,谋士刘敬站了出来,献上了一条堪称神来之笔的计策——和亲。

刘敬的想法很简单:既然打不过,那就曲线救国。把嫡长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再送上大批金银财宝,顺便派些文化人过去搞搞文化输出,说不定就能把匈奴人变成自己人。刘邦一听,当场拍板:这主意好!回去就跟吕后商量,准备把宝贝女儿鲁元公主打包送出去。

结果吕后一听就炸了锅,抱着女儿又哭又闹:你个没良心的!女儿可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你说送就送?在吕后的眼泪攻势下,刘邦秒变妻管严,只好想出个狸猫换太子的主意——找个宗室女子冒充长公主,连夜送往匈奴。可怜的冒顿单于,满心欢喜地等着迎娶汉朝公主,结果到手的却是个冒牌货,估计知道真相后鼻子都要气歪了。

这场假和亲大戏,堪称古代外交史上的经典闹剧。这边汉朝朝廷为了嫁女儿吵得不可开交,那边匈奴还美滋滋地以为攀上了高枝。更有意思的是,和亲政策居然真的起到了一定效果,双方暂时停止了兵戎相见,开启了一段表面和谐的日子。

司马光说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这两件事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刘邦颁布抑商令,看似是出于对商人阶层的打压,实则是出于稳定政权的考虑。汉初百废待兴,农业生产亟待恢复,而商人的逐利本性与重农抑商的国策相悖。刘邦此举,是为了引导社会资源向农业倾斜,为汉朝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

至于和亲政策,司马光评价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面对强大的匈奴,汉朝在军事上暂时处于劣势,和亲虽然有失尊严,但却为汉朝赢得了宝贵的休养生息时间。这种务实的外交策略,体现了刘邦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作者说

看完刘邦这波操作,我只想说:这老哥简直是个矛盾综合体!一边对商人严防死守,恨不得把他们按在地上摩擦;一边又对匈奴笑脸相迎,甚至不惜使出假和亲这种损招。这种看似矛盾的决策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帝王的无奈与智慧。

刘邦的抑商令虽然有些简单粗暴,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毕竟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农业才是国家的根本。至于和亲政策,虽然听起来有点,但不得不承认,这招确实管用。用一个假公主换来了边境的安宁,怎么算都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更有意思的是,刘邦和吕后之间的这场家庭博弈,让我们看到了帝王家也有普通人的一面。再厉害的皇帝,面对老婆孩子的眼泪,也得乖乖妥协。这种充满烟火气的历史细节,让冷冰冰的史书变得鲜活起来。

从这两件事也能看出,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刘邦的这些决策,既有政治考量,也有人性弱点,更有时代的局限性。正是这些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