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 第110章 汉武帝招聘启事引思想大地震 改变中国千年的"头脑风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0章 汉武帝招聘启事引思想大地震 改变中国千年的"头脑风暴"

话说公元前141年,长安城的街头巷尾突然热闹非凡,原来咱们的汉武帝刘彻刚登上皇位,就迫不及待地在全国范围内发布了一则求贤令。这则诏令就像一颗重磅炸弹,瞬间点燃了天下读书人的热情,仿佛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层层涟漪。

年轻气盛的汉武帝,就像一个怀揣着远大梦想的创业公司cEo,一心想要把大汉王朝这个家族企业做大做强。他坐在未央宫的龙椅上,望着满朝文武,心里琢磨着:光靠这些老臣可不行,我得招募一批新鲜血液,给朝廷注入新的活力!于是,一纸诏令如同雪花般飘向全国各地,上面赫然写着:诚聘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待遇从优,发展空间巨大!

此令一出,天下才子们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有的挑灯夜读,精心准备策论;有的收拾行囊,踏上了前往长安的漫漫征途。在这群热血青年中,有一位来自广川的才子董仲舒,他可是个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人。当他看到这则诏令时,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仿佛看到了施展自己才华的大好机会。

经过一番精心准备,董仲舒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一篇对策,呈递到了汉武帝面前。这篇对策堪称古代版的商业计划书,不仅有对国家现状的深刻分析,还有极具前瞻性的发展策略。在对策中,董仲舒首先抛出了一个重磅观点:就是治理国家的康庄大道,而仁、义、礼、乐则是一路上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他形象地比喻道:治国就好比驾车远行,是正确的路线,仁、义、礼、乐就是性能良好的马车,只有路线正确、马车给力,才能顺利抵达目的地。

接着,董仲舒开始强调教化的重要性,他认为老百姓就像一张白纸,需要用教育来书写美好的篇章。在他看来,当时的汉朝虽然表面繁荣,但内部却暗藏危机,必须进行一场大刀阔斧的变革。就像一个人生了病,不能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从根本上调理身体。于是,他提出了一系列极具建设性的建议。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士的主张。董仲舒提议在长安设立一所全国最高学府——太学,就像现代的顶尖大学一样,聘请天下名师,培养优秀人才。他憧憬着太学建成后,莘莘学子们在这里刻苦钻研学问,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这一设想,简直就是古代版的人才培养计划。

而最具争议性的,莫过于那句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句话一出,瞬间在思想界掀起了轩然大波。简单来说,就是除了儒家经典和孔子的学说,其他学派的思想都要被限制发展。这就好比在思想的百花园里,只允许一种花盛开,其他花朵都要被剪掉。虽然这个主张在当时饱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武帝看完董仲舒的对策后,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得不得了。他一拍大腿,大声赞叹道:此乃真知灼见也!在汉武帝看来,董仲舒的建议就像一场及时雨,为他治理国家指明了方向。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让他去地方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这一场求贤与献策的故事,看似是一次普通的人才选拔,实则是一场改变中国千年历史的头脑风暴。董仲舒的思想就像一颗种子,在汉武帝的支持下,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逐渐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司马光说

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对这段历史有过一番评述。他认为汉武帝求贤若渴,广纳良言,这是明君之举。而董仲舒的献策,尤其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但也限制了思想的多元化。就像把一扇扇窗户关上,只留下一扇门,虽然能让屋子更暖和,但也少了许多欣赏不同风景的机会。不过,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一举措也是大势所趋,在那个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或许这就是最好的选择。

作者说

站在今天的视角回望这段历史,汉武帝和董仲舒的这场双向奔赴,无疑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历史大戏。汉武帝的求贤令,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新时代的大门,而董仲舒的献策,则为这扇大门装上了坚实的门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饱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让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历史就像一个巨大的调色盘,每一个重大决策都为它增添了独特的色彩。汉武帝和董仲舒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时代的变革中,勇于创新、敢于突破是多么重要。同时,这也提醒我们,任何决策都有其两面性,我们要以客观、全面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