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 第356章 壶关风云:曹操平定并州,梁习治边有妙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56章 壶关风云:曹操平定并州,梁习治边有妙招

建安十一年的北方,刚过了春节没多久,曹操就穿上了铠甲,手里攥着地图,对着部下喊:“收拾行李,咱们去打高干!”将士们一听都乐了:“主公又要开工了?”谁都知道,曹操眼里容不得沙子,袁绍的残余势力就剩并州的高干没收拾了,这趟出差,显然是奔着“扫尾工程”去的。

要说这高干,背景可不简单——他是袁绍的外甥,当年袁绍活着时,把并州交给这外甥打理,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地方诸侯”。官渡之战后,高干见风使舵,表面上投降了曹操,暗地里却招兵买马,等曹操去打袁谭、袁尚时,他趁机在并州作乱,还派兵攻打河东,简直是“背后捅刀子”的高手。

曹操早就看高干不顺眼了,这次亲率大军北上,就是要给他点颜色看看。出发前,他把儿子曹丕叫到跟前:“我走后,邺城就交给你了,遇事多跟崔琰商量,别瞎折腾。”曹丕当时才二十出头,正是跃跃欲试的年纪,拍着胸脯保证:“爹放心,我肯定看好家!”曹操又叮嘱别驾从事崔琰:“子真,曹丕就拜托你多照拂,他年轻气盛,你可得多劝着点。”崔琰是个老臣,做事稳重,点头应下:“主公放心,我一定辅佐世子守好邺城。”

安顿好后方,曹操带着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并州,首当其冲的就是高干重兵把守的壶关。壶关这地方地势险要,两边是悬崖峭壁,中间就一条窄窄的通道,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高干在关上得意洋洋:“曹贼,你就算有百万大军,想拿下壶关也比登天还难!”

可他显然低估了曹操的决心。曹军一到壶关城下,曹操就下令:“围着!给我往死里围!”士兵们连夜挖壕沟、筑营寨,把壶关围得水泄不通,连只鸟都飞不出去。高干派人出城挑战,曹军根本不理:“有本事你出来打,没本事就乖乖待着!”就这么耗着,城里的粮草一天天减少,士兵们的士气也越来越低。

高干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天天在城楼上搓手:“这曹操怎么不按套路来?他怎么不硬攻啊?”他哪知道,曹操这是学乖了——当年打邺城硬攻伤亡太大,这次改用“饥饿战术”,等着城里自己崩溃。果然,三个月后,壶关城里的粮食见了底,士兵们饿得眼冒金星,连弓都拉不动了,守将没办法,只好打开城门投降:“我们不打了,投降还不行吗?”

曹操笑眯眯地进了壶关,心里却嘀咕:“高干跑哪儿去了?”原来高干见势不妙,早就带着亲信溜了。这家伙一路向北,跑到匈奴地界向单于求救。他跪在单于帐前哭哭啼啼:“单于救命啊!曹操要赶尽杀绝,您要是不帮我,我就没命了!”

匈奴单于看着他这怂样,心里直犯嘀咕:“当年袁绍强盛时,你舅舅没少欺负我,现在你落难了才想起我?”再说曹操早就派人跟匈奴打过招呼:“谁敢帮高干,就是跟我过不去。”单于掂量掂量,觉得犯不上为了高干得罪曹操,于是摆摆手:“我们匈奴跟曹操是好朋友,不能帮你!”

高干碰了一鼻子灰,没办法,只好带着几个骑兵往南跑,想去荆州投靠刘表。可他运气实在太差,跑到上洛地界时,被当地的都尉王琰逮了个正着。王琰一看这伙人鬼鬼祟祟的,穿着华贵却面带慌张,立马下令:“拿下!”士兵们一拥而上,把高干捆得像粽子。高干还想狡辩:“我是好人,你们抓错人了!”王琰冷笑一声:“你不就是高干吗?曹操悬赏捉拿你呢,没想到送上门来了!”当场下令把高干斩了,提着首级去曹操那儿领赏。

就这样,折腾了大半年的高干成了刀下鬼,并州彻底平定。曹操高兴坏了,大摆庆功宴,席间却皱起了眉头:“并州这地方刚打完仗,乱糟糟的,得找个靠谱的人来治理才行。”谋士荀彧推荐:“梁习这人不错,做事踏实,有办法,让他当并州刺史准没错。”曹操一听:“行,就他了!”

梁习到了并州,一看好家伙——到处是流民,豪强拥兵自重,边境还有胡人骚扰,简直是个烂摊子。但他没慌,琢磨出一套“组合拳”:先是贴出告示,说只要豪强放下武器,朝廷既往不咎,还能当官;然后又找那些有威望的老乡去劝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于那些不听话的刺头,梁习也不客气,直接派兵收拾,该抓的抓,该罚的罚。

最绝的是他对付豪强的办法:先请豪强的子弟来官府做事,名义上是重用,实际上是当“人质”;然后把他们的家属迁到邺城附近,让他们没后顾之忧也没反叛的本钱。同时又招募流民开垦荒地,给种子给农具,鼓励大家好好种地。

没过几年,并州就变了样:以前横冲直撞的豪强乖乖交税,边境的胡人不敢随便闹事,流民都回了家,地里长满了庄稼,百姓们乐呵呵地说:“还是梁大人有本事,咱们终于能过上安稳日子了!”梁习还特别重视人才,发现有学问、有本事的人就推荐给朝廷,比如常林、杨俊这些名士,都是他举荐的,后来都成了朝廷重臣。

曹操听说并州治理得这么好,特意派人去考察,回来的人说:“梁习把并州管得比中原还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军队纪律严明,连胡人都服服帖帖的。”曹操哈哈大笑:“我就知道梁习行!这才是我要的并州!”

而留守邺城的曹丕和崔琰也没闲着。曹丕跟着崔琰学处理政务,崔琰对他要求可严了,写错一个字都要批评半天:“世子是未来的储君,做事不能马虎!”曹丕虽然有点怕他,但心里佩服:“崔先生说得对,我一定好好学习。”邺城在俩人打理下,井井有条,没出一点乱子,曹操回来后直夸儿子长进了。

就这样,曹操不仅用武力平定了并州,还靠梁习的治理让这片土地重获生机。从此,北方再无大的战乱,为曹操后来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高干的覆灭和梁习的成功,也成了乱世里的鲜明对比:靠武力逞强的终究昙花一现,用心治理的才能长久安稳。

司马光说

臣光曰: 曹操平并州,非独恃兵威,亦因其知人善任也。高干负隅顽抗,逃死匈奴而不纳,南奔荆州而被斩,盖其背主叛亲,失道寡助之故也。梁习为刺史,不用兵戈而收豪强之心,不施严刑而安边境之民,迁其家属以绝后患,荐其贤才以兴邦政,可谓知治道者。夫乱后求治,莫先于安民心、正风俗,梁习行之,故并州肃清,百姓乐业。曹操能拔梁习于凡僚之中,委以重任,其识人之明,亦足以成大业矣。

作者说

并州这出戏,简直是“作死与重生”的双面教材。高干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放着好好的官不当,非要反叛,跑匈奴求救被拒,逃亡路上被抓,从头到尾都透着一股“倒霉蛋”的气质,纯属自寻死路。

而曹操和梁习则上演了“武力扫尾加文治善后”的教科书操作。曹操打仗稳准狠,抓主要矛盾;梁习治理有妙招,软硬兼施搞定豪强和胡人,把烂摊子收拾得明明白白。最有意思的是匈奴单于,堪称“乱世清醒哥”,知道谁不能惹,保住了自己的小日子。

这故事告诉我们:乱世里光靠打打杀杀不行,还得有治理的智慧;做人更不能像高干那样反复无常,不然跑哪儿都没人待见。梁习的成功也证明了:只要方法对路,再乱的地方也能变宝地,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谁不想过安稳日子呢?曹操能统一北方,不光靠会打仗,更靠会用人,这才是真正的“大老板”格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