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 第380章 丞相治蜀:诸葛亮的"职场改革"与暖心日常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80章 丞相治蜀:诸葛亮的"职场改革"与暖心日常

建兴元年的成都,空气中弥漫着新旧交替的气息。刘禅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给诸葛亮升职加薪——封武乡侯,兼益州牧,相当于蜀汉集团的cEo兼西南大区总经理。更关键的是,政事无论大小都由诸葛亮决定,这权力堪比现代企业的执行董事。面对这沉甸甸的托付,诸葛亮对着刘备的灵位暗下决心:陛下放心,我一定拼死效力,把蜀汉打理得井井有条。

刚走马上任,诸葛亮就烧起了三把火。第一把火是约官职,简单说就是精兵简政。他看着前朝留下的官员名册直皱眉:这部门重叠得也太严重了,光秘书就有十几个,纯属浪费人力!于是大刀阔斧裁撤冗余岗位,把一人一岗落实到底,搞得朝堂上人人自危,生怕自己被,办事效率却凭空提高了不少。

第二把火是修法制。蜀汉之前的法律有点弹性太大,关系硬的可以法外开恩,没背景的小错也可能重罚。诸葛亮带着法正、刘巴等法务专家加班加点,制定了《蜀科》,明确规定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有个功臣之后仗着父辈功劳欺压百姓,被诸葛亮依法严惩,朝野上下顿时肃然起敬:丞相这是来真的!

最让人佩服的是诸葛亮的工作作风。他常对群臣说:咱们要集众思,广忠益,别搞一言堂意思就是大家有想法尽管提,说错了不怪你。有次讨论北伐计划,参军马谡提了个攻心为上的建议,虽然和主流观点不符,诸葛亮却当众表扬:幼常这个思路好,值得研究!这种开放的氛围,让蜀汉朝堂成了三国时期的创新高地。

但这位工作狂也有个小毛病——事必躬亲。大到军国大事,小到粮草登记,他都要亲自过目。有天主簿杨颙路过丞相府,见诸葛亮正趴在案几上核对簿书,眼睛熬得通红,旁边堆着的竹简比人还高。杨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哪是丞相该干的活?简直是把自己当成记账先生了。

杨颙鼓起勇气走进书房,对诸葛亮行礼拜见:丞相,臣有话想说。诸葛亮抬头见是他,笑着招手:君嗣来得正好,帮我看看这组粮草数字对不对。杨颙却没接话,反而问了个奇怪的问题:丞相家里有仆人吧?那您会亲自去淘米做饭、织布做衣吗?

诸葛亮愣了一下:当然不会,各司其职嘛。杨颙立刻趁热打铁:这就对了!治理国家就像管理家庭,家主负责掌舵方向,仆役负责具体事务。如果家主天天忙着扫地做饭,哪有精力考虑大事?丞相您总亲自校簿书,不就像家主抢仆役的活干吗?

这话虽然直白,却说到了点子上。诸葛亮看着案上的簿书,又看看一脸真诚的杨颙,突然笑了:君嗣说得对,是我钻进牛角尖了。他当即放下笔,接受了杨颙的建议,开始学会,让各级官员各司其职,自己则专注于战略规划和人才培养。这一改,不仅诸葛亮轻松了不少,下属们也有了施展才华的空间。

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几年杨颙就病逝了。消息传来时,诸葛亮正在召开军事会议,听到噩耗当场愣住,半天说不出话。散会后,他独自一人坐在书房,想起杨颙当年的劝谏,想起两人讨论政务的场景,忍不住流下泪来。接下来的三天,诸葛亮暂停了所有娱乐活动,素服办公,以此表达对杨颙的哀悼,这就是垂泣三日的由来。下属们见丞相如此重情重义,心里都暖烘烘的:跟着这样的领导干,值!

诸葛亮治蜀,最让人称道的是一碗水端平。马谡是他看重的人才,街亭失守后照样按军法处斩;李严犯了军法被贬为庶人,后来诸葛亮还写信关心他的生活;而对于有才能的降将,比如姜维,他却破格提拔,委以重任。有人背后嘀咕丞相偏心,诸葛亮听到了就公开说:在我这儿,只有能不能干,没有亲疏远近。

为了让蜀汉脱贫致富,诸葛亮还搞起了经济改革。他派人修复都江堰,保障农业生产;在蜀地推广织锦技术,让成为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甚至亲自研究改良运输工具,发明了木牛流马,大大提高了粮草运输效率。几年下来,蜀汉从夷陵之战的创伤中恢复过来,粮仓满了,国库鼓了,百姓脸上也有了笑容。

有次地方官送来一批新鲜水果,下属想挑最大最好的给诸葛亮单独留一份,被他严词拒绝:按规定分发给大家,我和士兵吃一样的就行。他的饮食起居也极其简朴,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妻子黄氏穿着粗布衣裳,跟普通百姓家的妇人没两样。有人劝他:丞相地位尊贵,该讲究些。诸葛亮却说:陛下和百姓还在盼着北伐成功,我怎能贪图享乐?

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史书上说道不拾遗,夜不闭户,虽然有点夸张,但也说明当时的社会秩序确实不错。连曾经对蜀汉持怀疑态度的益州士族,也渐渐认可了这位外来的丞相,有人写诗称赞:诸葛丞相治蜀地,百姓安乐忘流离。

当然,也有人觉得诸葛亮管得太细,活得太累。有个老臣私下劝他:丞相年纪不小了,该歇歇了。诸葛亮却摇头:先帝托付的重任在身,不敢懈怠啊。他心里清楚,蜀汉底子薄,周围强敌环伺,稍有松懈就可能万劫不复。这种鞠躬尽瘁的精神,既是他的可贵之处,也为后来的积劳成疾埋下了伏笔。

司马光说

诸葛亮治蜀,约官职则效率增,修法制则纲纪明,集众思则贤才出,真可谓良相之才也。其能纳杨颙之谏而知分权,感杨颙之逝而垂泣三日,可见其不仅有经天纬地之智,更有知人善任之明与体恤下属之仁。如此治政,蜀虽偏安而能与魏吴抗衡,非偶然也。

作者说

诸葛亮治蜀的智慧,放在今天依然闪耀光芒。他的约官职修法制,本质是建立制度化管理,用规则代替人情;他的集众思广忠益,实则是现代管理学中的开放式创新,让组织保持活力。而杨颙的劝谏则揭示了一个永恒真理:领导者的核心职责是做正确的事,而非正确地做事,懂得放权才能成就更大的事业。

更动人的是诸葛亮的领导哲学:他既有铁面无私的原则性,严惩违法者毫不留情;又有体恤下属的人情味,为杨颙之死垂泣三日。这种刚柔并济的管理方式,让制度有了温度,让权威有了根基。在现代职场中,太多管理者要么过于严苛失人心,要么过于宽松失效率,而诸葛亮告诉我们:好的管理,是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情感面前人人温暖。

本章金句:真正的治理智慧,是让制度成为底线,让人心成为防线,让每个岗位都发光,让每份付出都被看见。

如果你是诸葛亮,面对繁杂政务会如何平衡亲力亲为与放权赋能?这和你作为一个企业的总经理是一样的道理。反过来如果你是杨颙,你会用怎样的方式劝谏丞相?欢迎留言发表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