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 第390章 诸葛亮陨落五丈原:司马懿终难逃孔明绝命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90章 诸葛亮陨落五丈原:司马懿终难逃孔明绝命计

三国后期的战场就像个超长待机的真人秀,而五丈原上的这场对峙,绝对是最扣人心弦的总决赛。蜀汉建兴十二年的秋天,诸葛亮和司马懿这对老对手在渭水南岸展开了百日拉锯,把兵法谋略玩成了心理博弈,连送女装这种骚操作都用上了,最后却以一场出人意料的死亡乌龙收尾,堪称三国最具戏剧性的名场面。

这场对峙的开端就透着股味道。诸葛亮带着蜀汉大军屯兵五丈原,天天派人到魏营门口叫阵,又是骂战又是擂鼓,活像一群想挑事的街溜子。可司马懿却像个老僧入定,任凭外面怎么闹腾,就是下令关门闭户,概不接客。这可急坏了魏军将士——咱可是堂堂大魏铁骑,总被人堵门骂街算怎么回事?天天有人往帅帐跑:将军,出兵吧!再不出兵兄弟们的脸都要被丢尽了!

司马懿心里跟明镜似的:诸葛亮这老小子就是想速战速决,咱偏不上当!他知道蜀军远道而来,粮草供应是短板,就像打游戏没蓝条的英雄,耗得越久越没胜算。可手下这帮武将都是暴脾气,总憋着股劲想冲锋。为了安抚军心,司马懿还特意上了道表章给魏明帝,说自己想出战,结果明帝直接派了个军师辛毗拿着节杖来监军,谁请战就怼谁,这下司马懿可有了挡箭牌:不是我不打,是皇上不让打啊!

诸葛亮见骂战没用,决定放大招。他让人做了套最时髦的女装,还配了条花裙子,装在礼盒里送到魏营,附了张纸条:司马大将军要是不敢出战,就穿上这裙子,咱们当姐妹相处得了!这招够损的,简直是古代版的人身攻击。魏军将领气得拔剑砍桌子:欺人太甚!这战必须打!

可司马懿是谁?那是能忍巾帼之辱的狠人。他当着使者的面笑眯眯收下女装,还关心地问:你们丞相最近身体咋样啊?吃饭香不香?睡得好不好?使者是个实诚人,一五一十地说:我们丞相可敬业了,每天天不亮就上班,半夜才睡觉,军中打二十军棍以上的案子都要亲自批,就是胃口不太好,一顿饭就吃几升米。

使者走后,司马懿立刻召集将领开会,拍着桌子说:你们看,诸葛亮这是在玩命啊!吃饭少干活多,身体肯定扛不住,咱再坚持坚持,胜利就是咱们的!果然没过多久,就传来诸葛亮病倒的消息,这下魏军将士才算明白——将军这是在下一盘大棋啊!

蜀汉那边可乱成了一锅粥。诸葛亮躺在病榻上,一边咳一边处理军务,连刘禅都急得派尚书李福从成都赶来探病。李福到了军营就直奔帅帐,握着诸葛亮的手哭:丞相啊,您可得保重身体,国家还等着您主持大局呢!诸葛亮虚弱地笑了笑,拉着他交代后事:我死后,国事就交给蒋琬;蒋琬之后,费祎可以接任。这就算是指定了蜀汉接班人计划。

没过多久,这位鞠躬尽瘁的蜀汉丞相就溘然长逝了。长史杨仪赶紧封锁消息,连军中将士都瞒着,每天照样按时巡营做饭,就怕被魏军看出破绽。可纸包不住火,有老百姓跑到魏营报信:诸葛亮死啦!蜀军要跑啦!司马懿一听来了精神,赶紧下令:全军出击,追!

这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蜀军本来在悄悄撤退,见魏军追上来,姜维赶紧让杨仪反旗鸣鼓——把军旗反过来插,擂鼓呐喊假装要进攻。司马懿远远看见蜀军阵容整齐,鼓声震天,心里咯噔一下:不对啊,死人了怎么还这么精神?该不会是诸葛亮装死骗我吧?越想越怕,赶紧下令:快撤!别中了埋伏!

就这么着,蜀军在魏军眼皮子底下从容撤退,等走进安全的山谷,才正式发丧举哀。后来老百姓听说这事儿,编了句顺口溜:死诸葛吓走活仲达,把司马懿气的够呛,却又没法反驳。等蜀军彻底走远,司马懿才敢到蜀军大营巡查,看着那些井井有条的营垒、设计精巧的工事,他忍不住感叹: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这声赞叹里,有敬佩,有惋惜,大概还有点既生瑜何生亮的复杂滋味。

这场五丈原对峙,把两位大佬的性格反差体现得淋漓尽致。诸葛亮像个燃烧自己的理想主义者,事必躬亲到透支生命;司马懿像个精打细算的现实主义者,用最低成本耗死对手。一个用生命践行鞠躬尽瘁,一个用隐忍诠释笑到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哲学,在五丈原上交出了各自的答卷。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详述此战,尤重懿察亮食少事烦而知其将死。用兵之道,不仅在战场交锋,更在洞察人心。诸葛亮以忠勤殉国,司马懿以坚忍成事,胜负之外,更见处世之异。然死诸葛能走生仲达,足见威名之盛,千古之下仍令人叹服。

作者说

这场对峙藏着管理学的深层逻辑:诸葛亮是极致奉献型领导,靠个人能力强行拉升团队上限,却因过度透支而难以为继;司马懿是风险规避型管理者,用系统性耐力消耗对手,虽失一时之勇却得最终胜利。这像极了现代职场的两种生存模式——有人靠才华惊艳一时,有人靠韧性笑到最后。而送女装反旗鸣鼓的细节,则揭示了心理战的本质:较量的从来不是实力,而是对人性弱点的洞察。

本章金句

真正的强者对决,拼的不是谁更能冲锋,而是谁更懂坚守与撤退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