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趁虚而入的北伐剧本
正元二年的三国片场,发生了一件影响剧情走向的大事——曹魏cEo司马师突然病逝。消息传到蜀汉,姜维拍着大腿直呼机会来了。这位蜀汉北伐事业的铁杆粉丝,自从接过诸葛亮的接力棒,就没放弃过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KpI,这次终于等到了对手换帅的空窗期。
姜维连夜召开军事会议,对着地图唾沫横飞:兄弟们,司马师这老小子一走,魏国肯定人心惶惶。咱们趁他新老板还没坐稳,直接抄他后路去!手下将领有人担心:将军,咱们前几次北伐都没捞着好,这次要不要再等等?姜维大手一挥:等?等他们缓过神来,黄花菜都凉了!
事实证明,这次赌对了。姜维带着大军一路向北,在洮西遇上了魏国将领王经。这位王将军大概是刚上任没摸清情况,居然主动放弃险要地形,带着几万大军跟姜维正面硬刚。姜维心里乐开了花:这可是你送上门来的!两边一交手,魏军立马溃不成军,史料里说歼灭魏军数万,当时的场面估计跟菜市场清场似的,到处都是丢盔弃甲的士兵。
二、巅峰时刻的隐忧
洮西大捷的消息传回成都,蜀汉朝廷炸开了锅。刘禅皇帝亲自给姜维发了贺电,还给他升职加薪,让他当上了大将军。姜维一时风光无两,走到哪儿都有人喊将军威武,简直成了蜀汉的全民偶像。
但热闹背后,问题已经悄悄埋下。就像现在有人突然中了五百万,光顾着高兴忘了规划,麻烦迟早找上门。姜维忙着庆祝胜利,却忘了最重要的事——巩固战果。他没趁机占领战略要地,也没安抚当地百姓,打完胜仗就跟过年似的,带着大军乐呵呵地回了家。有老臣提醒他:将军,咱们得趁热打铁啊!姜维正沉浸在喜悦里,哪听得进劝:怕啥?魏军被打怕了,短期内不敢来犯。
更要命的是,这次胜利让姜维对北伐更上头了。他觉得自己掌握了打败魏军的秘诀,第二年迫不及待又带着大军出发,目标直指段谷。出发前他跟盟友胡济约好:老胡,到时候你带一路兵来接应我,咱们前后夹击,定能再胜一场!胡济拍着胸脯保证:没问题,你就等着我好消息!
结果到了约定时间,姜维左等右等,别说援兵了,连个信使都没见着。原来胡济不知道是忘了时间,还是路上出了岔子,压根就没来。这时候邓艾带着魏军杀到,姜维孤军奋战,被打得晕头转向。史书记载这场战役星散流离,死者甚众,简单说就是输得一败涂地,姜维灰头土脸地逃回了蜀汉。
三、蝴蝶效应的连锁反应
段谷之战的惨败,让姜维的声望一落千丈。以前见了他点头哈腰的官员,现在背后都戳他脊梁骨。更麻烦的是,朝廷里出了个叫黄皓的宦官,这家伙仗着皇帝信任,总想找机会打压姜维。姜维一看形势不对,心里发慌:这京城待不下去了,再不走小命都难保!
为了避祸,姜维想了个辙——带着主力部队去沓中屯田。美其名曰开荒种地,储备军粮,其实就是躲远点保命。但他忘了,蜀汉的北大门汉中还等着人防守呢。主力一走,汉中防务直接成了摆设,就像家里大门没锁,还把钥匙插在门上,这不等于引狼入室吗?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司马昭派钟会、邓艾伐蜀,钟会大军把汉中围得水泄不通,邓艾则带着一支精兵,偷偷摸摸从阴平小道翻山越岭,直接摸到了成都城下。这时候姜维才恍然大悟,赶紧带兵回援,可早就来不及了。刘禅一看大势已去,干脆开城投降,蜀汉就这么亡了。说起来,邓艾能偷渡阴平成功,跟姜维把主力调去屯田有直接关系,这蝴蝶效应真是一环扣一环。
司马光说
姜维之心,急于功名,轻举妄动,屡败而不止。洮西一胜,遂忘根本,不修守备,反避祸沓中,致汉中空虚,国破家亡之兆,实始于此。夫用兵之道,胜不骄,败不馁,知进退,明虚实,而后可成大事。姜维徒有壮志,而无远谋,惜哉!
作者说
姜维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短视成功的陷阱。洮西之战的胜利就像职场上的一次重大项目成功,让人容易沉浸在即时反馈中,忽略了长期规划。他最大的问题不是不够努力,而是把战术胜利当成了战略成功,用一场局部胜利掩盖了全局的隐患。
其实生活中也常有类似情况:有人为了短期业绩熬夜加班,却透支了身体健康;有人为了眼前利益跳槽频繁,却失去了深耕积累的机会;有人为了一时情面答应帮忙,却没考虑自己是否真的能办到。真正的智慧,是在高光时刻保持清醒,在顺境中看到隐忧,就像开车时既要盯着前方路况,也要通过后视镜观察身后——毕竟,决定最终目的地的,从来不是某一段路的速度,而是全程的方向把控。
本章金句
胜利的狂欢最容易让人迷失方向,真正的赢家永远在掌声中保持清醒。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姜维,你会怎么选择?是在洮西大捷后乘胜追击,还是先巩固战果?面对黄皓的排挤,你会选择屯田避祸,还是另有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