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 第413章 魏国皇帝主持辩论赛:被权力阴影笼罩的学术脱口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13章 魏国皇帝主持辩论赛:被权力阴影笼罩的学术脱口秀

甘露元年的洛阳城,空气中弥漫着两种味道:一是太学里飘出的墨香,二是司马家府第那若有似无的威慑力。就在这微妙的氛围里,魏帝曹髦决定办场学术沙龙——当然,以他的身份,这沙龙得叫太极东堂御前辩论赛。

那天的太极东堂堪称曹魏版百家讲坛现场,文武百官排排坐,手里没瓜子却胜似磕着瓜子。曹髦清了清嗓子抛出辩题:各位爱卿,咱来唠唠,夏少康和汉高祖,这俩创业老板谁更牛?

话音刚落,底下就响起一片窸窸窣窣。有大臣心里直打鼓:这题有点敏感啊。汉高祖刘邦是汉朝开国皇帝,而曹魏的天下是从汉朝手里接过来的;少康呢,是夏朝的中兴之主,从寒浞手里夺回江山。这哪儿是评历史,分明是皇帝在借古喻今嘛!

果然有愣头青跳出来捧刘邦:那必须是汉高祖啊!人家从泗水亭长混到开国皇帝,逆袭剧本比话本还精彩,这魄力谁能比?

曹髦听完微微摇头,拿起手边的竹简当惊堂木一拍:此言差矣!少康那才叫真本事。人家开局就一个破碗——哦不,是流亡贵族身份,手下就几个家臣,硬是把丢了的江山抢回来,这叫绝地反击。刘邦呢?身边有韩信、张良、萧何,相当于带了三个顶级合伙人,资源比少康强多了。论难度,少康完胜!

这话一出口,满场寂静。有脑子转得快的已经在心里鼓掌:陛下这是在说自己啊!当年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家把持朝政,曹髦这皇帝当得跟傀儡似的,可不就像流亡的少康嘛。这场辩论赛,哪里是评历史,分明是皇帝在暗暗表决心。

没过俩月,曹髦又整了个大活——亲自去太学。太学里的博士们本来正悠哉悠哉地讲经,听说皇帝来了,吓得赶紧列队迎接,活像被班主任抓包的学生。

曹髦却一点不端架子,径直走到讲台上拿起《尚书》就开问:《尧典》里说协和万邦万邦是指诸侯还是部落?博士们你看我我看你,有个老博士颤巍巍地回答:应...应该是诸侯吧?

不对!曹髦当场反驳,尧那时候哪有诸侯?分明是各个部落联盟。再说《舜典》里辑五瑞,瑞器是部落首领的信物,这说明当时是部落共治。你们啊,读死书了不是?

接着他又拿起《易经》,指着潜龙勿用这条龙为啥非得潜着?就不能提前出来溜达溜达?这问题问得刁钻,有博士试图打太极:此乃天道,时机未到不可妄动。

曹髦嘿嘿一笑:要是龙总潜着,那不成泥鳅了?该潜的时候潜,该飞的时候就得飞,这才是龙的本事。这话听得博士们后背直冒冷汗——谁都听出来了,这哪是说龙,分明是在说他自己啊!

那天的太学论经,活生生变成了曹髦的个人秀。从《尚书》到《易经》,再到《礼记》,他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把博士们说得哑口无言,活像一群被学霸碾压的学渣。有老博士偷偷抹汗:陛下这学问,怕是比咱们太学博士加起来还厉害!

从此曹髦就爱上了这种学术团建,经常拉着司马望、裴秀这帮人在东堂开小会。他赐给裴秀儒林丈人的称号,意思是学术界老大哥;给王沈封了文籍先生,相当于文献馆馆长。每次开会都让御膳房准备好酒好菜,边吃边聊,活像现代的读书会+火锅局。

有次喝到兴头上,曹髦突然指着窗外的梧桐树说:你们看这树,春天发芽夏天茂盛,到了秋天就得落叶。可它要是不想落呢?裴秀赶紧打圆场:陛下,万物有常,落叶是自然规律。

曹髦却摇头:规律是人定的,要是树自己想留住叶子,说不定能等到下一个春天。司马望在旁边听着,手里的酒杯差点没拿稳——这皇帝,胆子也太大了,就差没直接说我不想当司马家的傀儡了。

其实曹髦心里跟明镜似的。他知道光靠耍嘴皮子没用,但在司马家步步紧逼的情况下,这是他为数不多能展现存在感的方式。就像现代社畜在公司里,就算被老板拿捏,也得找机会秀一下自己的专业能力,证明我不是好欺负的。

司马光说:

帝好学夙成,尤留意于法理。太学论经,显其才思;东堂讲宴,示其优贤。然处权臣之间,逞智于辩,炫才于经,犹抱薪救火,非自全之道也。盖圣人云邦无道,不夸身,帝虽聪慧,未明此理,悲夫!

作者说:

曹髦的学术秀其实是场精妙的权力博弈。在司马家垄断军权和行政权的背景下,他选择抢占文化制高点——用学问证明自己的合法性。这就像现代职场中,当资源被对手掌控时,有人会靠专业能力建立话语权。他给大臣起雅号的操作,更是把情感联结转化为潜在的政治资本。可惜的是,在绝对权力面前,文化话语权终究是脆弱的。但这种在夹缝中发声的智慧,倒给千年后的我们提了个醒:哪怕处境被动,也别放弃展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本章金句:潜龙未必甘蛰伏,书生亦有剑胆在。

如果你是文中的曹髦,你会怎么选择?是继续用学问暗抗,还是铤而走险直接夺权,又或者干脆装疯卖傻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