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 第489章 江南东吴"朋友圈"的三家平叛救驾行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89章 江南东吴"朋友圈"的三家平叛救驾行动

咸和三年的夏天,会稽郡的蝉鸣得比往年都凶,像是在替谁喊冤。庾冰揣着半湿的诏书,蹲在钱塘江畔的芦苇丛里打哆嗦——也不全是怕水凉,实在是他那身新做的锦袍刚被江风吹得硬邦邦,活像披了层铁皮。

大人,真要现在过江?随从举着破伞挡雨,话音刚落就被风掀了个趔趄。庾冰望着江面翻涌的浊浪,突然想起三天前王舒给他授衔时的模样:那老头捧着将军印的手比他还抖,印绶上的流苏缠成一团,解了半天才理顺。

怕什么?庾冰猛地站起来,锦袍下摆扫起一片泥水,当年我哥在武昌练兵,比这浪头凶十倍的江也照样渡!话虽如此,等真踩着摇晃的渡船离岸时,他死死攥着船帮的手,把楠木都掐出了五道白印子。

这一切的源头,还得算在司徒王导那张老谋深算的嘴上。早在苏峻把小皇帝拐到石头城的前几天,老头就揣着太后的诏书,跟个走街串巷的货郎似的,偷偷摸摸往三吴地区派送。据说他给会稽内史王舒写的私信里,把苏峻比作抢糖吃的恶汉,把小皇帝说成被抢走糖人的娃娃,末了还加了句再不出手,糖都化了。

王舒收到信时正在后院种菊花,看完当场把锄头往地上一戳:这哪是抢糖,这是掀桌子啊!当下就把正在躲风头的庾冰请出来。要说庾冰也是倒霉,苏峻叛乱时他正担任吴郡太守,叛军一到就卷着官印跑路,一路上把靴子都跑掉了一只,最后还是靠着渔民的小舢板才漂到会稽。

庾大人虽败走,却带着整郡户籍图册,这可是宝贝。王舒在郡府摆酒时,对着满座乡绅拍着胸脯,就像打牌输了钱,但把牌九都带出来了,随时能再开一桌!这话把庾冰说得脸红,端着酒杯的手差点把青瓷盏捏碎。

没过多久,吴兴太守虞潭的回信就到了。那信写得跟家书似的,开头先问王舒的老寒腿好没好,中间才提了句已点起三千乡勇,就是锄头比长矛多,末了还嘱咐给庾大人捎两双结实的草鞋。

最有意思的是吴国内史蔡谟。这人是出了名的慢性子,接到诏书时正在给学生讲《周易》,听完信使的话,慢悠悠地说:急什么?苏峻那莽夫,就像夏天的雷阵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结果过了十天,才磨磨蹭蹭地集合起队伍,出发前还特意让人打了面仁义之师的大旗,说是打仗也得讲究体面。

可真到了战场上,这群体面人就没那么从容了。庾冰的先头部队刚过浙江,就撞上了苏峻派来的管商。那管商是员悍将,打仗跟饿狼扑食似的,一上来就把庾冰的阵脚冲乱了。庾冰骑着马在后面督战,喊得嗓子都哑了,回头一看,自己带来的万人队,有一半正躲在树后头扔石头。

将军,咱们的长矛不如人家的刀沉啊!有个乡勇哭丧着脸喊。庾冰气得差点从马上掉下来:废话!你们昨天还在地里插秧,今天就让你们跟正规军拼命,能扔石头就不错了!

那边虞潭也没好到哪去。他碰上的是苏峻手下的张健,那家伙更损,知道虞潭的队伍里多是渔民,故意把战场选在旱地上。结果虞潭带来的一上岸就跟踩了棉花似的,被张健的人追得满山跑,不少人跑着跑着,还习惯性地往水沟里跳。

蔡谟倒是打得。他让士兵列好阵势,自己坐在马扎上摇着扇子指挥,嘴里还念叨着兵法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结果张健派了几十个骑兵佯攻,他的队伍就先乱了套,有个弓箭手紧张得把箭射到了自己人的头盔上,气得蔡谟把扇子都撅断了。

就这样,双方在江南的水网稻田里你来我往,打得跟过家家似的。庾冰今天占了个土坡,第二天就被管商抢回去;虞潭刚夺了座小桥,转身就发现后路被张健抄了;蔡谟好不容易围住了个村子,结果村里的百姓送来几坛酒,他的人喝多了,反倒被敌人偷了营。

有回庾冰和虞潭在河边碰头,俩人看着水里漂着的断矛和草鞋,都叹了口气。虞潭掏出怀里的干粮递给庾冰:尝尝?我家婆娘做的麦饼,比你那干硬的糙米强。庾冰咬了一口,含糊不清地说:早知道打仗这么难,当初还不如跟王舒大人学种菊花。

可叹归叹,仗还得打下去。庾冰发现管商的队伍不擅水战,就专门找河道多的地方布阵,让士兵划着小船偷袭;虞潭琢磨出张健的人不耐热,就专挑晌午头出战,把对方晒得头晕眼花;蔡谟则发挥特长,写了篇《讨苏峻檄文》,派人到处张贴,虽然没伤到敌人一根汗毛,倒把附近的百姓说得热血沸腾,不少人主动来送粮草。

最绝的是三家人还学会了朋友圈互动。庾冰被管商围攻时,让人给虞潭送了封鸡毛信,画了个哭脸;虞潭一看,立马带人从侧翼偷袭,帮他解了围;蔡谟则发挥文采,写了首《江东健儿歌》,让人口耳相传,说是听了这首歌,打仗有精神,没想到还真鼓舞了不少士气。

就这样,这群由文官、渔民、乡绅凑起来的杂牌军,硬是跟苏峻的正规军僵持住了。他们像一群叮人的蚊子,虽然伤不了筋骨,却总能在关键时刻嗡嗡几声,让管商和张健不得安生。有回管商跟张健喝酒,气呼呼地说:这群南蛮子,打仗不按章法来,跟泥鳅似的滑!张健灌了口酒:别急,等秋天水退了,看我怎么收拾他们!

可他们没等到秋天。因为在石头城里,还有刘超和钟雅在陪着小皇帝读圣贤书;因为在更远的西方,陶侃和温峤的大军正在集结;更因为江南的稻田里,那些被踩倒的稻穗,正悄悄孕育着新的希望。

司马光说

臣光曰:三吴之兵,非劲旅也;庾冰诸人,非名将也。然当国难之际,能振臂一呼,聚乡野之民以抗凶逆,此乃忠义之发于自然也。夫天下之患,不在敌之强,而在己之散。观此数人,虽屡战屡退,却屡退屡战,可见人心未去,天命犹在,乱臣贼子岂能久乎?

作者说

这场看似滑稽的拉锯战,藏着个颠覆常识的道理:有时候,不专业恰恰是最坚韧的力量。庾冰的乡勇们扔石头时的准头,或许比不过正规军的箭术,但那是他们在田埂上练了十几年的本能;虞潭的渔民往水沟里跳的反应,看似狼狈,却是水乡儿女刻在骨子里的生存智慧。

苏峻的军队输就输在太了。他们习惯了正规的阵战,却看不懂三吴义军那些不按套路出牌的打法——就像现代职场里,那些精于流程的,往往干不过一群敢想敢干的野路子。

更有意思的是这场战争中的烟火气。虞潭的婆娘做的麦饼,蔡谟撅断的扇子,庾冰差点掉下来的马,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恰恰是最强大的战斗力。因为真正的抵抗,从来都不是冷冰冰的刀枪,而是对生活最朴素的热爱——舍不得自家的稻田,放不下妻儿的笑脸,才会拼了命去守护。

本章金句

能打赢硬仗的,未必是最会打仗的;能扛住事儿的,往往是最懂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