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 第511章 北魏外交官的“西域带货记”:十六国组团来朝贡的背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11章 北魏外交官的“西域带货记”:十六国组团来朝贡的背后

元嘉十四年这年,北魏的朝堂上正上演着一出“年度项目申报会”。北魏的大老板——太武帝拓跋焘,正坐在龙椅上,给底下一群大臣画着饼:“西域那地方,听说国家多得像串糖葫芦,咱们得去串串门,把这些邻居都拉进咱们的‘朋友圈’,以后年年让他们来给咱送点特产,多有面儿!”

大臣们一听,纷纷点头称是,心里却在嘀咕:西域那地儿,路远不说,还全是戈壁沙漠,风一刮能吃一嘴沙,谁愿意去遭这罪?就在这时,角落里站起来俩身影——散骑侍郎董琬和高明。这俩哥们平时就爱琢磨点“出国考察”的新鲜事,一听有这任务,眼睛都亮了,跟打了鸡血似的:“陛下放心!这活儿我们包了,保证把西域的兄弟们都给您请过来,让他们知道咱北魏的排场!”

拓跋焘一看有人接茬,乐了,当即让人搬来几箱子金帛,往俩人面前一放:“拿着!这是‘见面礼’,到了西域,该送的送,该聊的聊,记住,咱北魏的面子不能丢,别让人觉得咱小气!”董琬和高明揣着沉甸甸的“经费”,带着几个随从,就跟开启了一场“古代版西域自驾游”似的,骑着马,背着干粮,一路向西出发了。

那会儿没有高铁,没有导航,更没有手机地图,俩人全靠一匹马、一张嘴,逢人就问“去乌孙咋走”,遇到牧民就凑过去讨碗水喝,碰到商队就跟着走一段。走了俩多月,眼看干粮都快吃完了,水袋也见了底,终于远远望见了乌孙国的城墙。董琬擦了擦脸上的灰,跟高明说:“兄弟,咱可算到了,等会儿见了乌孙王,嘴甜点,争取一次搞定,不然回去没法跟陛下交代!”

乌孙王听说北魏派了使者来,心里也挺好奇。他早就听说北魏国力强盛,拓跋焘是个厉害角色,就是一直没机会打交道。等董琬和高明带着金帛进了宫,乌孙王一看这金灿灿的丝绸、亮闪闪的银器,再听俩人说“我们陛下拓跋焘想跟您结个好,以后咱们互通有无,您要是有啥需要,尽管开口,咱北魏别的没有,丝绸瓷器管够”,顿时乐开了花。他一拍大腿:“你们来得正好!我早就想跟北魏搭个线了,不光我,我隔壁那俩邻居——破洛那和者舌国的国王,也总跟我念叨,说想给拓跋焘陛下称臣进贡,就是不知道咋联系你们,这下可好了,你们来了,正好搭个桥!”

董琬和高明一听,心里乐开了花:这趟没白来,还没主动找,就送上门俩“客户”!乌孙王也是个实在人,当即拍板:“这样,我派几个人护送你们,董琬你去破洛那,高明你去者舌,路上也好有个照应,顺便给那俩国王带个话,就说我乌孙王推荐的,准没错!”

于是,董琬跟着乌孙的护送队,一路奔向破洛那。破洛那国王听说北魏使者来了,还是乌孙王推荐的,亲自到城门口迎接,还摆了一桌丰盛的宴席,有烤羊肉、马奶酒,都是当地的硬菜。董琬边吃边说:“我们陛下拓跋焘说了,只要你们愿意跟北魏交好,以后每年来朝贡,咱回赠的丝绸瓷器,保证比你们送的贡品还值钱!你看这丝绸,颜色亮,手感软,在咱北魏都是上好的料子,送回去给王后做衣服,多体面!”破洛那国王一听,连连点头:“行!我这就准备贡品,有咱这儿的宝马和香料,等你们回去的时候,我派使者跟着一起去北魏,见见拓跋焘陛下!”

另一边,高明到了者舌国,也是同样的待遇。者舌国国王早就盼着有人来牵线,一听说能跟北魏建立联系,还能拿到拓跋焘赏赐的丝绸,当即表示:“我这就让人打包点咱这儿的美玉和毛皮,跟着你们一起去朝贡!对了,路上要不要多带点干粮?我听说去北魏的路不好走!”

董琬和高明搞定了这俩国家,心里别提多得意了。等他们汇合准备回北魏的时候,没想到更惊喜的事儿来了——西域其他国家的国王听说“北魏使者来了,乌孙、破洛那、者舌都要去给拓跋焘陛下朝贡”,纷纷派人来打听消息。有的国王说:“北魏这么厉害?拓跋焘陛下肯定是个贤明的君主,我也得去凑个热闹,送点特产,以后也好有个靠山!”有的国王说:“人家都去了,我不去显得不合群,万一北魏以后跟他们好,不跟我好,那我亏大了,不行,我也得派使者去!”

就这么着,等董琬和高明带着乌孙、破洛那、者舌的使者往回走的时候,队伍里渐渐多了其他国家的人。有龟兹国的使者,带着当地的琵琶和筚篥;有于阗国的使者,捧着上好的白玉;还有疏勒国的使者,牵着几匹日行千里的骏马……一路走下来,队伍从最初的几个人,变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朝贡大军”,走在路上,比商队还热闹。

等他们回到北魏都城平城的时候,拓跋焘亲自到城门口迎接。一看这阵仗——十六个国家的使者,带着各种各样的贡品,排了老长一队,有的牵着马,有的扛着箱子,有的捧着玉石,拓跋焘笑得合不拢嘴,对着董琬和高明说:“你们俩可真是立了大功!这下咱北魏在西域的名气,彻底打响了,以后谁都知道,我拓跋焘的北魏,朋友遍西域!”

从那以后,西域各国就跟约好了似的,每年都派使者带着贡品来北魏朝贡。有时候是送几匹宝马,有时候是送一些奇珍异宝,还有的时候是送几个会跳胡旋舞的艺人。拓跋焘这边也不含糊,每次都让人回赠大量的丝绸、瓷器和金银,还在皇宫里摆宴席招待使者,让他们尝尝北魏的美食,看看北魏的歌舞。双方你来我往,热闹得很。董琬和高明也成了北魏的“外交明星”,后来有人还调侃他俩:“你们俩这哪是出使西域啊,分明是去‘带货’了,把十六国的贡品都给‘带’回来了,拓跋焘陛下都快给你们俩记特等功了!”

有一次,董琬跟高明喝酒,还聊起这事儿:“当初咱俩去西域的时候,我还担心路上不安全,万一遇到劫匪,或者迷路了,可咋整?没想到乌孙王这么给力,还帮咱介绍了俩国家,后来其他国家又主动加入,这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高明笑着说:“可不是嘛!其实说到底,还是咱北魏国力强,拓跋焘陛下治理得好,人家才愿意跟咱打交道。要是咱没实力,就算送再多金帛,人家也不一定搭理咱!你看那些小国,平时互相抢地盘,一听说咱北魏厉害,都主动来交好,这就是实力的好处!”

这话还真没说错。那会儿拓跋焘在位,北魏经过几年的发展,农业、手工业都挺发达,丝绸、瓷器在西域特别受欢迎。西域各国虽然也有自己的特产,但跟北魏比起来,还是差了点意思。所以他们愿意来朝贡,一方面是想跟拓跋焘搞好关系,怕被其他国家欺负的时候,北魏能帮衬一把;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朝贡,换取北魏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回去之后再卖给中亚的商队,赚点差价。

就拿龟兹国来说,他们每次来朝贡,都会带一些当地的乐器和香料,拓跋焘回赠他们丝绸之后,他们就把丝绸运到大宛国去卖,一匹丝绸能换好几斤香料,赚了不少钱。后来龟兹国的国王还专门派人跟董琬说:“你们北魏的丝绸太好卖了,下次拓跋焘陛下能不能多给点?我们愿意多送点乐器过来,保证都是最好的工匠做的!”董琬跟拓跋焘一说,拓跋焘乐了:“行啊!只要他们愿意来朝贡,多给点丝绸算啥!咱北魏有的是丝绸,不差这一点!”

还有一次,于阗国的使者来朝贡,带来了一块巨大的玉石,说是于阗国最好的玉石,专门献给拓跋焘陛下。拓跋焘一看,这块玉石晶莹剔透,没有一点杂质,确实是块好玉,当即让人把玉石雕刻成了一个玉瓶,还在瓶身上刻了“万国来朝”四个字,摆在皇宫里当摆设。之后又回赠了于阗国一百匹丝绸,五十件瓷器。于阗国的使者回去之后,跟国王一说,国王高兴得不得了,下次来朝贡的时候,又带了好几块玉石过来,还说要给拓跋焘陛下雕刻一个玉屏风。

就这样,北魏和西域各国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光是贡品的往来,还有文化、技术的交流。北魏的工匠把瓷器制作技术传到了西域,西域的艺人把胡旋舞、琵琶演奏传到了北魏。那会儿平城的街上,经常能看到西域来的商人卖香料和毛皮,听到西域的艺人弹琵琶、跳胡旋舞,还有不少北魏人学着穿西域的衣服,吃西域的烤羊肉,热闹得跟“国际大都市”似的。

董琬和高明后来也多次出使西域,每次去都能带回一些新的消息,比如哪个国家又出了新的特产,哪个国家的国王想跟拓跋焘陛下进一步合作,甚至想派王子来北魏学习。他们俩也成了西域各国国王的老熟人,每次去西域,各国国王都会热情招待他们,跟他们聊家常,聊生意,就跟老朋友似的,还会问起拓跋焘陛下最近身体好不好,北魏又出了什么新政策。

有一次,董琬在乌孙国做客,乌孙王跟他说:“你们北魏的丝绸真是太受欢迎了,我上次把拓跋焘陛下给的丝绸送给大宛国的国王,他高兴得不得了,还说下次要跟我一起去北魏朝贡,见见拓跋焘陛下,顺便多换点丝绸回去!”董琬一听,笑着说:“那太好了!欢迎大宛国的国王来北魏做客,我们陛下拓跋焘肯定会亲自招待他,保证让他满意!”

果然,第二年,大宛国的国王就跟着乌孙王一起,带着贡品来北魏朝贡了。拓跋焘一看,又多了一个国家来朝贡,心里更高兴了,当即决定,在皇宫里举办一场盛大的宴会,招待所有来朝贡的使者。宴会上,西域的艺人表演了精彩的胡旋舞,北魏的乐师演奏了传统的《大武》乐,大家一边喝酒,一边聊天,有的使者还学着说北魏话,虽然说得磕磕绊绊,但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气氛热闹得很。

董琬看着这热闹的场面,心里感慨万千:当初自己和高明只是想完成拓跋焘陛下交给的任务,没想到竟然促成了北魏和西域这么多国家的交流。这大概就是“外交”的魅力吧——用真诚和实力,把原本互不相识的国家,变成了好朋友、好伙伴,让大家在你来我往中,都能得到好处。

司马光说

臣光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招抚西域,非独恃金帛之诱,实因国力之盛、君威之远也。董琬、高明之出使,看似偶然得十六国之朝贡,实则是拓跋焘多年整饬内政、发展生产,为外交奠定了坚实基础。夫国与国之交,力弱者虽有诚心,亦难获尊重;力强者虽不刻意强求,亦能吸引四方来附。西域各国之来朝,既是慕北魏之繁华、拓跋焘之贤明,亦是为求互利之往来。此正所谓“弱国无外交,强国自有邻”也,拓跋焘以国力为基,以使者为桥,终成西域往来之盛景,足见君明则国兴,国兴则外交顺矣。

作者说

这场看似“意外”的十六国朝贡,其实藏着拓跋焘时代北魏外交的“流量密码”——“实力打底,互利为黏合剂”。董琬和高明能成功,表面看是乌孙王的“神助攻”,实则是拓跋焘治下北魏的丝绸、瓷器这些“硬通货”,给了西域各国“踮脚也要来朝贡的理由”。比起后世某些王朝“打服了再称臣”的强硬模式,拓跋焘时期的这场交流,更像一场古代版的“跨境贸易洽谈会”:北魏输出手工业技术和高价值商品,西域输入稀缺特产和多元文化,双方在“各取所需”中,悄悄完成了文明的双向奔赴。更有意思的是,这场“朝贡”里没有绝对的“上下级”,反而带着点“邻居互助”的烟火气——你给我宝马,我给你丝绸;你给我玉石,我给你瓷器,甚至乌孙王还主动“拉新”,帮着拓跋焘拓展“朋友圈”。这种“互利共赢”的底层逻辑,比单纯的“称臣纳贡”更有生命力,也难怪此后双方往来不断,成了持续多年的“贸易伙伴+文化友邻”,而拓跋焘也借着这场交流,让北魏从北方政权,变成了西域各国眼中“值得交的朋友”。

本章金句

君明则国兴,国兴则邻至;以利为舟,以信为桨,方得万国来朝之盛。

如果你是文中的乌孙王,在董琬和高明带着金帛来访,提及拓跋焘陛下想招抚西域时,你会选择只自己与北魏建交,还是像原文中那样,主动介绍破洛那、者舌二国一起加入?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