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 第563章 南齐“嘴炮”官员江谧的作死悲剧:乱说话把官位小命作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63章 南齐“嘴炮”官员江谧的作死悲剧:乱说话把官位小命作没

南齐永明元年的朝堂,像个热闹的戏台子,有人忙着讨好新皇帝,有人想着安稳度日,偏偏有个叫江谧的吏部尚书,硬是把自己活成了“反面教材”——仗着自己有点职权,嘴没个把门的,先是抱怨新皇帝不给升官,后来居然敢议论“皇帝病重、太子不行”,最后落了个“赐自杀”的下场,说起来都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先说说江谧这人的“底色”。他是个典型的“职场投机者”,一辈子就琢磨两件事:怎么巴结领导,怎么往上爬。在高帝萧道成还没当皇帝的时候,他就鞍前马后地跟着,嘴甜会来事,把高帝哄得挺开心,一路做到了吏部尚书——这职位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部长”,管着官员任免,权力不小。可江谧这人有个致命缺点:谄媚又浮躁,眼里只有“官帽子”,没有“规矩”。

高帝去世前那阵子,江谧就开始“犯病”了。按规矩,皇帝临终前会召几个心腹大臣交代后事,也就是“受遗命”,这既是荣誉,也是新皇帝继位后“继续重用”的信号。江谧左等右等,没等到高帝召他的消息,心里立马凉了半截,私下跟朋友吐槽:“凭我对先帝的功劳,怎么也该有个遗命在身啊?这不是明摆着不把我当自己人嘛!”那股子委屈劲儿,比丢了钱包还难受。

可他没想到,更让他闹心的还在后面——高帝的儿子武帝萧赜继位后,论功行赏,给不少大臣升了官,偏偏江谧的职位纹丝没动,还是吏部尚书。这下江谧彻底炸了,觉得自己“亏大了”,天天在办公室唉声叹气,见人就说怪话。有次下属跟他汇报工作,他没听完就拍桌子:“升什么升?我都没升,你们急什么!”还有回参加宫廷宴会,皇帝敬大家酒,别人都起身谢恩,就他坐着不动,嘴里还小声嘀咕:“这酒喝着也没滋味,不如当初先帝在时痛快。”

这话传到武帝耳朵里,武帝一开始没跟他计较——毕竟江谧是老臣,刚继位不想闹得太僵。可江谧没见好就收,反而越来越放肆,甚至开始说些“诽谤朝廷”的话。比如有人说新皇帝治理有方,他就阴阳怪气:“方什么方?不过是靠着先帝的底子罢了,真要自己干,还不知道怎么样呢!”还有人提太子萧长懋聪明好学,他就撇嘴:“聪明有什么用?当皇帝得有真本事,我看未必行。”

要是江谧只是私下吐槽,或许还能多活几天,可他偏偏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有一年武帝得了重病,卧床不起,朝堂上下都很紧张。江谧不仅不担心皇帝的病情,反而觉得“机会来了”,偷偷跑到豫章王萧嶷家里——萧嶷是武帝的弟弟,在宗室里威望很高。江谧一进门就把门关上,神神秘秘地问:“王爷,陛下这病看着不轻啊,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太子又没什么‘帝王之具’(意思是没当皇帝的本事),您看这事儿该怎么办?”

这话简直是“踩雷”踩到家了!古代皇室最忌讳的就是“议论储君”“觊觎皇位”,江谧这话明摆着是挑唆萧嶷跟太子争位,甚至盼着武帝早点死。萧嶷也是个明白人,一听这话吓得脸色都白了,赶紧把江谧赶了出去,还叮嘱手下:“这事谁也不许说出去,不然要出大事!”

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没过几天,武帝的病情稍微好转,就有人把江谧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武帝听完气得浑身发抖,拍着床板骂:“江谧这个小人!朕没亏待他,他居然敢咒朕死,还挑唆兄弟不和,真是活腻了!”当即就叫来御史中丞沈冲,让他“好好查查江谧的罪”。

沈冲早就看江谧不顺眼了——之前江谧当吏部尚书时,总想着安插自己人,还收过不少贿赂,沈冲早就掌握了不少证据。现在皇帝发话,他立马加班加点写奏疏,把江谧的罪行列得清清楚楚:一是“诽谤先帝、非议新君”,对两代皇帝不敬;二是“心怀怨恨、口出恶言”,破坏朝堂风气;三是“挑唆宗室、动摇国本”,意图引发内乱;再加上之前的贪腐小事,桩桩件件都够判死刑。

奏疏递上去,武帝看都没多看,大笔一挥:“江谧大逆不道,赐死!”很快,太监就带着“赐死”的圣旨和毒酒,来到了江谧家里。江谧这时候才慌了,抱着太监的腿哭:“我错了!我不该乱说话!求陛下再给我一次机会!”可太监哪敢做主,只冷冷地说:“江大人,陛下有旨,您还是快点吧,别让小的为难。”

江谧看着眼前的毒酒,又想起自己之前的嚣张跋扈,悔得肠子都青了——要是当初不抱怨升官的事,要是不议论皇帝和太子,要是没去挑唆豫章王,自己现在还是好好的吏部尚书,吃香的喝辣的。可世上没有后悔药,他最终还是端起毒酒,一饮而尽,死的时候才五十多岁,成了南齐朝堂上第一个“因嘴获罪”的大官。

消息传出去,大臣们都吓了一跳,再也没人敢随便说皇帝的坏话;连平时爱嚼舌根的官员,也都闭紧了嘴,生怕下一个“江谧”就是自己。武帝也借着这事“立了规矩”:朝堂之上,敢乱议皇室、诽谤君主的,一律严惩不贷。

司马光说

江谧以谄媚事主,既不得遗命,复怨望新君,已为不臣;又于帝疾时,挑唆豫章王,议太子之短,此乃大逆之举。武帝赐其死,非过也。夫为人臣者,当以忠为本,以慎为戒,若心怀私念、口无遮拦,轻则失位,重则丧命。江谧之祸,非天亡之,乃自取也,足为后世佞臣之鉴。

作者说

江谧的悲剧,表面看是“乱说话送命”,实则藏着一个亘古不变的“职场生存法则”:权力场里,“嘴”是工具,不是武器,更不是发泄情绪的垃圾桶。江谧犯的最大错误,不是“没升官”,而是把“职场不满”变成了“对权力核心的挑衅”——他抱怨的不是“工作待遇”,而是“皇帝的用人眼光”;他议论的不是“朝政得失”,而是“皇室的继承大事”,这相当于直接踩了古代皇权的“红线”。

更有意思的是,江谧的“作死”还暴露了“投机者”的致命弱点:他们只看到“权力带来的好处”,却看不到“权力背后的规矩”。他以为跟着高帝混过,就有了“免死金牌”;以为自己是吏部尚书,就有了“议论皇室的资格”,却忘了“伴君如伴虎”——皇帝能给你官做,也能随时收了你的命。

放到现在的职场里,这事儿也挺有启发:不管你职位多高、功劳多大,都别把“情绪”当“资本”,别把“吐槽”当“个性”。跟领导有矛盾,私下沟通比公开抱怨靠谱;对工作有不满,理性提建议比阴阳怪气有用。毕竟,任何地方都不缺“会干活的人”,但绝对缺“懂规矩、会说话的人”——江谧要是早懂这个理,也不至于落个“赐死”的下场。

本章金句

职场不是“吐槽大会”,权力场更不是“言论自由区”——嘴要守得住规矩,人才能保得住饭碗(和小命)。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江谧,没升官又没受遗命,会选择默默努力等机会,还是找其他方式发泄不满?要是你是武帝,听到江谧的抱怨和挑衅,会先警告再给机会,还是直接严惩?快来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