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 第565章 范缜舌战佛圈大佬:把因果报应怼到哑口无言还拒绝当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65章 范缜舌战佛圈大佬:把因果报应怼到哑口无言还拒绝当官

南齐永明年间,有两个“顶流网红”天天在热搜上掐架——一边是竟陵王萧子良,身份尊贵的“佛圈氪金大佬”,家里供养着上百个和尚,没事就开“佛学研讨会”,连睡觉都要听佛经入睡;另一边是范缜,个位数官职的“反佛硬核博主”,天天写文章吐槽“佛教那套因果报应都是忽悠人”,粉丝不多但战斗力极强。

这天,萧子良在西邸开“高端佛学沙龙”,本来请的都是“信佛打卡群”的核心成员,结果范缜不请自来,还一屁股坐在主位旁边,抱着胳膊看众人念经,那眼神跟看“一群人对着空气说话”似的。萧子良本来就对他憋着火,这会儿实在忍不住了,端着茶杯慢悠悠开口:“范先生啊,你看这世间,有人生来就住豪宅、吃山珍海味,有人却只能住破屋、啃树皮,这不就是前世修来的因果报应吗?你为啥非要跟佛过不去,说没有因果呢?”

这话一出口,满屋子和尚、文人都跟着点头,心想“王爷这话问到点子上了,看你范缜怎么圆”。谁知道范缜“啪”地放下手里的茶碗,起身走到院子里,指着一棵开满花的槐树说:“王爷您看这树,春风一吹,花瓣有的飘到王爷您的茵席上,被当成宝贝一样捡起来;有的却飘到墙角的粪坑里,被踩得稀烂。您说,这些花瓣有啥不一样?不都是一棵树长出来的吗?人生贵贱也一样,就是‘风往哪吹,人往哪落’的偶然事,跟什么前世因果有半毛钱关系?”

萧子良被怼得脸都白了,张了张嘴想反驳,可看着满院子飘的花瓣,竟找不出一句像样的话——总不能说“花瓣也有前世”吧?旁边有个老和尚赶紧打圆场:“范施主此言差矣!人有灵魂,花瓣没有灵魂,灵魂能转世,花瓣可不能……”话还没说完,范缜就转头盯着他:“大师说人有灵魂,那灵魂在哪呢?是在脑子里,还是在肚子里?要是人死后灵魂能转世,那为啥没人记得自己前世是谁、做过啥?总不能转世的时候都喝了‘孟婆汤’吧?这汤又是哪来的,佛经里写了吗?”

老和尚被问得直冒冷汗,支支吾吾说不出话。范缜却越说越兴奋,回去后连夜写了篇《神灭论》,把自己的想法全写了进去,最狠的是那句“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身体是精神的‘壳’,精神是身体的‘功能’”,还举了个特别形象的例子:“精神就像刀刃的锋利,没有刀刃,哪来的锋利?没有身体,哪来的精神?总不能说‘刀刃没了,锋利还能单独存在’吧?”

这篇文章一出来,南齐文坛直接炸了锅——信佛的人说“范缜这是要遭天谴”,不信佛的人说“终于有人敢说真话了”,连皇宫里的齐武帝都听说了,专门让大臣们讨论“这事儿该怎么处理”。萧子良更是急得团团转,找了几十个“文人辩手”跟范缜论战,结果不管对方说“灵魂能上天入地”,还是说“佛能保佑平安”,范缜都能一句话怼回去:“你说灵魂能上天,有谁见过?你说佛能保佑平安,那为啥信佛的人也会生病、会死?”到最后,没人敢再跟他辩论,大家私下里都说“范缜的嘴比菜刀还锋利,跟他吵架纯属找罪受”。

萧子良见辩论赢不了,就想用钱和官“收买”范缜。他派自己的亲信去见范缜,偷偷说:“范先生啊,你看你才华这么高,却只当个小官,多可惜!只要你公开说一句‘《神灭论》是瞎写的’,王爷立马给你升为中书郎,还送你一套豪宅、两百亩地,怎么样?”

谁知道范缜听完“哈哈”大笑,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指着来人说:“你回去告诉王爷,要是我想靠‘卖观点’当官,别说中书郎,就算是尚书令(相当于宰相),我十年前就能当上!我写《神灭论》,不是为了当官发财,是为了让大家别被‘因果报应’忽悠,别把钱都花在拜佛上,多想想怎么好好过日子、好好做事!这种‘卖论取官’的事,我范缜做不出来,也嫌掉价!”

来人碰了一鼻子灰,回去跟萧子良一说,萧子良气得把茶杯都摔了,可又没办法——范缜说的话句句在理,又没犯什么法,总不能因为人家不信佛就杀了他吧?最后只能不了了之,只是再也不请范缜去西邸聚会了,还暗地里嘱咐其他官员“别跟范缜走太近”。可范缜根本不在乎,该写文章还写文章,该怼人还怼人,走到哪儿都跟人说“别信什么因果报应,好好干活、好好做人,比啥都强”。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载“缜着《神灭论》,朝野喧哗”,盖南朝佛法盛行,上自王公,下至庶民,多溺于因果之说,而缜独能逆势直言,以“形神相即”驳“灵魂不灭”,其胆识可谓卓绝。然子良以富贵诱之,缜却“大笑拒之”,此非独守道之坚,亦可见其不慕荣利之节。夫乱世之中,士人或趋炎附势,或避祸缄口,而缜能持己之见、抗俗之论,虽未能革除佛法之弊,亦足以垂名青史,为后世之鉴也。

作者说

范缜和萧子良的“佛与反佛之争”,放在今天看特别像“科学与迷信的辩论”——萧子良代表“用信仰解释世界”的人,觉得“凡事都有因果,不懂的就归为佛的安排”;范缜则代表“用逻辑和现实解释世界”的人,觉得“没见过、没验证过的事,不能随便信”。最有意思的是范缜的“拒绝收买”,放到现在,多少人会为了升职、赚钱,放弃自己的观点?可他偏不,还说“卖论取官嫌掉价”,这种“宁守本心,不逐名利”的劲儿,比他的《神灭论》还让人佩服。

另外,范缜的辩论方式也特别值得学——他不跟对方扯“佛经里怎么写”“和尚怎么说”,而是用“花瓣飘茵席与粪坑”“刀刃与锋利”这种生活化的例子,把复杂的“形神关系”讲得明明白白。这告诉我们:不管是说服别人,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都别搞“高大上的空话”,用身边的事、实在的理说话,才最有力量。

还有个小细节很耐人:萧子良信佛,却用“当官发财”拉拢人,这不就是“用世俗的手段维护宗教的权威”吗?反而范缜不信佛,却坚守“不说违心话、不做亏心事”的底线,比很多信佛的人还“有德行”。这说明:信仰从来不是“挂在嘴上、拜在庙里”的,而是“放在心里、做在事上”的——不管信什么,守住本心、做好人,才是最重要的。

本章金句

宁为“较真的硬骨头”,不做“趋利的软骨头”,本心才是最该守住的“宝贝”。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选择?是像范缜一样,哪怕得罪权贵、错失官运,也要坚持自己的观点;还是像萧子良身边的人一样,为了升职发财,放弃自己的想法;又或者像中间派的文人一样,不站队、不说话,明哲保身?快来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