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 第570章 北魏反腐奇闻:王爷贪赃免死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70章 北魏反腐奇闻:王爷贪赃免死记

北魏太和年间的朝堂,活像口刚烧开的大汤锅,里头咕嘟咕嘟煮着的,既有忠臣良将的清粥,也漂着些王公贵族的油腻。这年夏天刚过,洛阳城的蝉鸣还没歇透,一桩贪腐案就像块大石头,“咚”地砸进了这锅汤里,溅得满朝文武满身是水和油,一个个都干瞪眼。

要说这案子的主角,那可不是寻常小官。一个是怀朔镇将汝阴灵王拓跋天赐,论辈分得喊孝文帝一声叔爷爷,平日里在北边镇守,本该是保家卫国的硬骨头,结果倒好,把镇守的地盘当成了自家杂货铺,军需粮草、百姓赋税,但凡能捞的,他都像松鼠囤粮似的往家里搬。另一个更了不得,长安镇都大将兼雍州刺史南安惠王拓跋桢,那是孝文帝的亲叔叔,坐镇关中富庶之地,手里握着军政大权,日子过得比宫里还滋润。据说他府里的小妾,穿的绫罗绸缎能绕长安城墙三圈,吃的山珍海味,连御膳房都得靠边站——这些钱从哪儿来?自然是从百姓身上刮来的民脂民膏。

俩人贪得太明目张胆,底下的官员实在看不下去,联名上书告到了孝文帝面前。文书堆在御案上,孝文帝翻着看,越看眉头皱得越紧。旁边的太监大气不敢喘,就见皇帝把文书一摔,龙案上的茶盏都震得叮当响:“朕当他们是皇室栋梁,没想到竟是两只蛀虫!”

消息传到朝堂,大臣们炸开了锅。有人说这两位王爷罪该万死,按律当斩,得杀鸡儆猴;也有人私下嘀咕,都是皇族血亲,真要砍了头,太皇太后那边怕是不好交代。果不其然,没等孝文帝下旨,太皇太后的懿旨就先到了。老人家年事已高,念着拓跋天赐是高宗皇帝的弟弟,拓跋桢又是出了名的“孝子”——当然,这“孝”是对太皇太后孝,对百姓可没半分慈心——特意叮嘱孝文帝,念在血亲份上,饶他们一命。

孝文帝夹在律法和亲情中间,活像被夹在磨盘里的豆子。一边是祖宗定下的规矩,贪赃枉法者当死;一边是奶奶的嘱托,皇族血脉不能说断就断。他在御书房里踱了半天步,最后叹了口气,让人拟了道圣旨:“汝阴灵王拓跋天赐、南安惠王拓跋桢,贪赃枉法,本当处斩。然太皇太后念及高宗皇帝手足之情,又闻南安王事母孝谨,特免二人死罪,削夺官爵,禁锢终身。”

圣旨一下,朝堂上的议论声更响了。有佩服皇帝“仁厚”的,也有暗地里撇嘴的——这哪是治罪,分明是给王爷们找了个“高级养老院”。宰官慕容契憋了一肚子话,散朝后就拦住了正要回宫的孝文帝,跪在地上直言:“陛下,臣有话要说!”

孝文帝停下脚步,让他起来回话。慕容契站起身,一拱手就说:“陛下,臣以为,小人之心最是无常,今日饶了他们,难保日后不会再犯。这等贪腐之辈留在朝中,就是隐患,不如将他们彻底退黜,免得再生事端!”他这话听着是劝皇帝斩草除根,可细琢磨着,倒像是在说“这活儿我干不了,陛下您另请高明”——毕竟这皇族的烂摊子,谁碰谁沾一身腥,他想借着这话躲远点。

孝文帝多精明,一听就听出了弦外之音。他盯着慕容契看了半晌,突然笑了:“慕容卿家倒是实诚。你说人心无常,这话没错,可你既然知道人心无常,就该明白贪婪有多可恶。朕免他们死罪,已是法外开恩,若是连你这宰官都要‘求退’,那满朝文武都学你这般避事,谁来替朕治理天下?”

慕容契被说得脸一阵红一阵白,赶紧低下头请罪:“臣失言,请陛下恕罪!”孝文帝也没真怪他,摆了摆手让他退下,自己则转身回了宫。而被削了官爵的拓跋天赐和拓跋桢,虽说没丢性命,却也从云端跌进了泥里。往日里巴结他们的人,如今见了面都绕着走,府里的仆役走了大半,那些绫罗绸缎、金银珠宝,要么被查抄充公,要么被家眷偷偷变卖,俩王爷最后只能守着空荡荡的宅子,对着墙根叹气——早知今日,当初何必贪那点银子呢?

后来有人说,孝文帝这招是“软刀子杀人”,虽说没砍头,却让俩王爷活成了朝堂上的笑话,比死还难受;也有人说,这不过是皇族内部的“走过场”,真要动真格,哪会这么轻易放过。可不管怎么说,这桩贪腐案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北魏朝堂的弯弯绕绕,也让老百姓看清了:有时候,王爷犯了错,和普通人犯了错,待遇还真不一样。

司马光说

夫孝文帝者,北魏之明主也,然于皇族贪腐一事,不免存“亲疏有别”之念。拓跋天赐、拓跋桢贪赃害民,罪当至死,却以“血亲”“孝谨”为由免死,此虽合人情,却违国法。国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若因身份贵贱而有别,则百姓何以信之?慕容契求退,虽有避事之嫌,却也点出“人心无常”之理——姑息贪腐,便是养痈遗患。孝文帝知其理而未全行,终是憾事。

作者说

这桩北魏反腐案,最有意思的不是“王爷贪赃”的荒唐,而是“法外开恩”背后的逻辑。孝文帝看似“仁厚”,实则是在“皇族特权”和“国家律法”之间找平衡——可这平衡,从一开始就偏向了特权。仔细想想,古往今来的“人情大于法”,往往都是从“特殊身份”开始的:今天王爷可以因“孝”免死,明天大臣就能因“功”避罪,后天小吏便敢因“情”枉法,最后受苦的,终究是无权无势的百姓。更值得琢磨的是慕容契的“求退”,他不是不敢反腐,而是不敢碰“皇族反腐”这块烫手山芋——当官员开始害怕“得罪特权”而选择逃避,那律法的威严,也就成了纸糊的老虎。其实真正的反腐,从来不是“杀几个贪官”这么简单,而是要打破“身份特权”的保护伞,让不管是王爷还是百姓,都站在同一块律法的地面上——可惜,这点道理,孝文帝懂了一半,却没做到底。

本章金句:法外开恩看似留了人情,实则拆了律法的根基,今日放掉一只蛀虫,明日便会滋生一群蛀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