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 第666章 东魏十万大军攻不下一座颍川城,西魏却还有空封官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66章 东魏十万大军攻不下一座颍川城,西魏却还有空封官帽

话说东魏那几年势头正盛,太尉高岳跟行台慕容绍宗凑一块儿,琢磨着要搞点大动静——西魏的颍川城杵在那儿,像根刺似的,俩人一合计,干脆带兵把它拔了!没几天,十万步骑兵就浩浩荡荡往颍川开,队伍长得望不到头,马蹄子踏得地都发颤,那阵仗,不知情的还以为要去踏平人家国门。

守城的是西魏的王思政,这人看着不显山不露水,肚子里全是计谋。听说十万大军来了,他一点不慌,反而下令“把战鼓收起来,军旗也藏好,士兵们该站岗的站岗,该做饭的做饭,别跟人家叫板”。手下人都懵了:“将军,人家都快打上门了,咱不准备迎战,反而装没事人?”王思政捋着胡子笑:“急啥?等他们先动。”

高岳和慕容绍宗到了颍川城下,一看城楼上安安静静,连个人影都少见,顿时觉得“这西魏军肯定是吓破胆了”。高岳大手一挥:“兄弟们,趁他们没反应过来,给我冲!拿下颍川,人人有赏!”十万大军跟潮水似的往城墙冲,梯子架得密密麻麻,喊杀声震得鸟都不敢往这边飞。

可就在东魏士兵快爬上城垛的时候,颍川城门“哗啦”一下开了!王思政早挑好了几百个最能打的骁勇士兵,一个个提着刀、举着盾,跟下山的猛虎似的冲了出来。东魏士兵正忙着爬梯子,冷不丁被这么一冲,顿时乱了阵脚,前面的被砍倒,后面的想退又退不开,挤成一团。高岳在后面看得直跺脚,想指挥也来不及,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人跟割麦子似的往下倒,最后只能喊“撤”,灰头土脸地退了回去——第一次攻城,十万大军居然栽了个跟头。

高岳咽不下这口气,回去就琢磨新招:“硬冲不行,咱就玩‘土办法’!”他让人在颍川城外堆土山,白天黑夜不歇气地堆,士兵们累得直骂娘,总算堆起几座比城墙还高的土山。站在土山上,颍川城里的动静看得一清二楚,东魏士兵架起弓箭就往城里射,石头也跟下雨似的往下扔。

可王思政还是有招儿。你堆土山,我就跟你“玩防守”:你射箭,我就让士兵躲在掩体后面;你扔石头,我就加固城墙。更绝的是,趁着东魏士兵晚上睡觉,王思政偷偷派了一队人摸上土山,东魏守军睡得正香,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捆了。等高岳第二天起来一看,好嘛,自己堆的土山,居然插上了西魏的旗子!王思政还在土山上修了城楼,派人在上面站岗,反过来盯着东魏军营——高岳这波操作,简直是“给别人做嫁衣”,气得差点把指挥旗扔了。

这边东魏和西魏在颍川前线打得热火朝天,西魏后方朝廷那边却忙着“换官帽”,场面热闹得跟过年似的。原来西魏丞相宇文泰立了大功,朝廷决定给他升个官,直接封成“太师”——这官衔在当时可是顶级的,跟皇帝身边的重臣没两样。不光宇文泰,其他功臣也跟着沾光:广陵王欣被封太傅,李弼当大宗伯,赵贵任大司寇,于谨做大司空。这几位新官一上任,都穿着崭新的官服上朝,站在朝堂上,一排人亮闪闪的,不知道的还以为西魏在办“选美大赛”。

新官上任没多久,太师宇文泰又接到个任务——带着太子去巡视西境。俩人一路往西走,爬过了陇山,到了原州(今甘肃固原)。原州的官员早就听说太师和太子要来,提前把城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准备了好酒好肉。宇文泰一边巡视边防,一边给太子讲怎么治理地方、怎么防备敌人,太子听得连连点头。沿途的老百姓看到太师和太子亲自来,也都凑到路边看热闹,有的还提着自家种的瓜果递上去,场面倒挺温馨——跟颍川那边的刀光剑影比起来,这边简直是“岁月静好”。

不过有人就纳闷了:东魏十万大军打颍川,虽然还没有打下来,但你西魏还有心思给官员升官、让太师陪太子巡视?其实这正是西魏的聪明之处:升官是为了稳住功臣,让大家更有干劲;巡视西境是为了巩固边防,顺便让太子长见识。一边应对东边的战事,一边把内部的事安排得明明白白,西魏这波“两手抓”,倒也没耽误事。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中,司马光评此事时曾言:“思政守颍川,以寡敌众,示怯而后动,善用其智也;宇文泰处内,进贤任能,抚巡边境,善固其本也。东魏恃众而骄,西魏恃智而守,胜负之形,于此可见矣。”意思是王思政守颍川,用少数人对抗多数人,先示弱再出击,是善于用智谋;宇文泰在朝廷内部,提拔贤才、任用能人,还去巡视边境,是善于巩固根本。东魏仗着人多就骄傲,西魏靠着智谋防守,谁胜谁负,从这里就能看出来了。司马光这话点得很准,打仗不光靠人多,更靠脑子;治国不光靠硬实力,还得会统筹。

作者说

其实颍川攻防战和西魏官职变动,看似是两件不搭边的事,实则藏着“打仗与治国”的大道理。东魏高岳的问题,在于“把人多当万能钥匙”——以为十万大军一冲,就能拿下颍川,却忘了“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王思政刚好相反,他知道自己人少,不跟东魏硬拼,而是用“藏招”“反制”的办法,把东魏的优势变成了劣势,这就像咱们平时做事,遇到比自己强的对手,硬刚不如巧干。

再看西魏的“升官加巡视”,也不是瞎折腾。当时西魏一边要应对东魏的进攻,一边要稳定内部,升官是为了“赏功”,让功臣们更愿意为朝廷出力;巡视边境是为了“固防”,同时让太子积累经验——这就像一个家庭,一边要应对外面的麻烦,一边要把家里的事安排好,缺了哪一样都不行。

还有个有意思的点:东魏十万大军攻不下一座颍川,不是因为西魏的士兵有多能打,而是因为王思政懂“节奏”——不被东魏的气势吓住,该忍的时候忍,该打的时候打。而西魏的“两手抓”,也懂“节奏”——不因为打仗就乱了内部秩序,该升官就升官,该巡视就巡视。有时候,不管是打仗还是治国,“懂节奏”比“猛冲猛打”更重要。

本章金句

“恃众者易骄,用智者常稳;治国如弈棋,既要防对手的棋,更要布自己的局。”

如果你是文中的东魏太尉高岳,第一次攻城失败后,你会放弃堆土山的办法,还是换其他策略?比如围而不攻断粮道,或者派人去劝降王思政?快来评论区说说你的破局思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