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 第680章 南北朝双剧情:王琳白衣讨逆,萧詧借势称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80章 南北朝双剧情:王琳白衣讨逆,萧詧借势称帝

南北朝那阵子的局势,比街坊邻里凑一块儿听的评书还热闹——这边有人为旧主披麻戴孝要讨公道,那边有人借着靠山赶紧登基做皇帝,俩事儿凑在一块儿,把梁朝末年的乱局演得活灵活现。咱们先说说湘州刺史王琳的“白衣起兵”,再聊聊梁王萧詧的“后梁开国”,看看这两位在乱世里各打的什么算盘。

先讲王琳。这位刺史大人本来正带着兵从小桂往北走,一路上队伍整整齐齐,心里琢磨着要去江陵跟梁元帝汇合,说不定还能凭着军功再升一级。可刚走到蒸城,就听见路边小兵交头接耳,说什么“江陵陷了”“元帝陛下没了”——王琳当场就愣在原地,赶紧让人去核实,结果消息是真的。

这位王琳也是个性情中人,一听旧主没了,当场红了眼眶,也顾不上继续行军了,就在蒸城搭了个简易的灵堂,给梁元帝办起了丧事。更绝的是,他让全军将士都换上白衣,远远望去,一片白茫茫的队伍,透着股悲壮劲儿。要知道,在古代,白衣可是办丧事的穿戴,王琳这么一搞,明摆着是告诉天下人:“梁元帝没了,我要替他讨个说法!”

办完事,王琳也不耽误,立刻开始安排军务。他知道后梁那边刚立了新主,肯定是个突破口,就派手下大将侯平带着水军去攻打后梁,自己则带着主力部队屯在长沙,一边稳住地盘,一边给周围各州郡发文告。文告里写得慷慨激昂,大意就是“现在国难当头,我王琳愿扛起大旗,谋划着恢复梁朝天下,有愿意跟我一起干的,咱们共图大业!”

当时长沙王萧韶还有上游的各路将领,正愁没个领头人。有的怕西魏的势力,有的怕后梁的新主,谁都不敢先出头。一看王琳不仅敢为梁元帝发丧,还主动挑头要“进取天下”,纷纷表示“我们跟定你了”,一致推举王琳做盟主。这下王琳的声势一下子就起来了,长沙城里天天能看到各地将领来拜见,白衣队伍也越来越壮大,成了当时南方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这边王琳忙着聚兵讨逆,那边梁王萧詧可没闲着,正抓紧时间搞“后梁开朝大业”。时间到了绍泰元年正月,江陵城里张灯结彩,跟王琳那边的肃穆气氛形成了鲜明对比——萧詧要在这儿登基做皇帝了。

要说萧詧这皇帝位,来得也挺有意思。他本来是梁朝的宗室,可之前跟梁元帝不对付,后来借着西魏的势力站稳了脚跟。现在梁元帝没了,西魏又愿意给他撑腰,他觉得“机会来了”,赶紧选了个好日子,在江陵正式称帝,还改了年号叫“大定”。

登基仪式办得有模有样,该有的礼节一点不少。萧詧先追尊自己的老爹昭明太子萧统为“昭明皇帝”,庙号高宗,又把老妈龚氏尊为皇太后,老婆王氏立为皇后,儿子萧岿封为皇太子——一家老小的名分安排得明明白白,看着跟正经王朝没两样。

不过萧詧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知道自己的地盘小,势力弱,全靠西魏罩着,所以表面上搞得像模像样,赏罚制度都学着正统皇帝的样子来,可一给西魏上疏,立马换了副姿态,规规矩矩称臣,还用西魏的年号。说白了,就是“对内当皇帝,对外做小弟”,既保住了面子,又靠上了靠山,这点小九九打得还挺精。

登基之后,萧詧最看重的就是任用人才,其中最受他信任的就是蔡大宝。他任命蔡大宝为侍中、尚书令,还把另一个大臣王操封为五兵尚书。萧詧对蔡大宝那叫一个信任,经常跟别人说“蔡大宝就是我的诸葛孔明啊”,不管是朝堂上的大事,还是家里的小事,都愿意跟蔡大宝商量,简直是推心置腹。蔡大宝也没辜负他的信任,帮着他制定制度、安抚百姓,把后梁的小朝廷打理得有模有样。

就这样,一边是王琳带着白衣队伍要“讨逆复梁”,一边是萧詧靠着西魏支持建立后梁,俩股势力一南一北,一悲一喜,把南北朝的乱局又添了几分热闹。有人说王琳太固执,都这时候了还想着复梁;也有人说萧詧太现实,靠着外人当皇帝没骨气——可在那个乱世里,谁又不是为了活下去,为了争口气呢?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记载这段历史时,对王琳与萧詧的选择多有暗评。王琳为梁元帝发丧、聚兵讨逆,是守臣子之节,虽处乱世而不忘旧主,其志可嘉;萧詧借西魏之势称帝,虽得一时之尊,却需称臣于魏,失了宗室的自立之气。二人皆处乱世,一则以义聚势,一则以势谋位,选择不同,结局亦异,足见乱世之中,“义”与“势”的抉择,往往决定了人物的历史定位。

作者说

王琳和萧詧的故事,其实像极了乱世里两种生存智慧的碰撞。王琳的“白衣起兵”,是靠着“道义”聚人——在人心惶惶的时候,他用对旧主的忠诚竖起大旗,让迷茫的将领们有了方向,这是“以义凝心”;萧詧的“借势称帝”,则是靠着“务实”立足——他清楚自己的实力,不硬撑着跟人对抗,而是借西魏的势力站稳脚跟,这是“以势避险”。放在今天看,这两种选择也能给我们启发:有时候,坚守底线和道义能赢得人心;有时候,认清现实、借势而为能少走弯路。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关键是看清楚自己的处境,选对适合自己的路。

本章金句

乱世里的选择,没有标准答案,守住本心的道义,或是认清现实的务实,都是为了在风雨里站稳脚跟。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若是王琳,在聚兵讨逆时,面对西魏和后梁的双重压力,你会优先巩固地盘还是主动出击?若是萧詧,在称帝后,你会如何平衡对西魏的“臣服”和自身朝廷的“独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