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 第682章 北齐搅局南朝事:萧渊明捡皇位,慕容俨硬守郢州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82章 北齐搅局南朝事:萧渊明捡皇位,慕容俨硬守郢州

南北朝那阵子,南边梁朝的皇位跟块烫手山芋似的,谁都想碰,又怕烫着手。梁武帝萧衍死后,继位人选择不当,宗室混战,互相攻讦,北边的北齐(由东魏演变而来)一看机会来了,直接把贞阳侯萧渊明推出来当“傀儡梁主”,还派兵护送;这边刚安排完皇位,郢州那边又出了岔子——慕容俨硬是凭着一股狠劲,守着空城扛了半年,把一场“必输局”玩成了“持久战”。这两件事凑一块儿,把南朝的乱局搅得更热闹了。

先说说北齐立梁主这出戏。北齐老大高洋,早就盯着南边的地盘,眼看梁朝没了主心骨,琢磨着“扶个自己人上去,以后好拿捏”。挑来挑去,选中了贞阳侯萧渊明——这位侯爷在梁朝宗室里有点名头,又好控制,简直是“傀儡最佳人选”。高洋一拍板:“就他了!派上党王高涣带兵护送,再让徐陵、湛海珍这些人跟着,务必把萧渊明送回建康当皇帝!”

队伍出发前,高洋还特意派殿中尚书邢子才去建康“打招呼”,目标很明确:让梁朝权臣王僧辩亲自去接萧渊明。可王僧辩心里有自己的小算盘,他觉得晋安王才是梁朝合法的继承人,凭什么让北齐指手画脚?当场就拒绝了邢子才,话说得还挺硬气:“梁朝的嗣主自有规矩,不是外人能随便定的!”

邢子才也不着急,慢悠悠拿出北齐的“底牌”——大军就在边境等着,你要是不答应,咱们就战场上见。王僧辩看着北齐的兵威,心里犯了怵:真要打起来,自己未必能赢,到时候别说保晋安王,连自己的位置都保不住。琢磨来琢磨去,他还是软了下来,点头同意迎接萧渊明。

这边谈妥了,萧渊明跟着高涣的队伍到了江北,还特意跟高涣订了盟约——大意就是“我当了梁主,肯定跟北齐好好合作”。盟约一签,萧渊明才算吃了定心丸,从采石渡过江,大摇大摆进了建康城。没过多久,他就登基当了皇帝,改年号叫天成,表面上把晋安王立为皇太子,又封王僧辩为大司马、陈霸先为侍中,看着像那么回事儿,其实不过是北齐手里的“提线木偶”。

就在萧渊明忙着当皇帝的时候,郢州那边正打得热火朝天。之前北齐清河王高岳本来要去救江陵,结果刚走到义阳,就听说江陵已经被西魏攻破了。高岳不甘心白跑一趟,干脆带兵往临江走,打算抢块地盘。郢州刺史陆法和一看北齐大军来了,没怎么抵抗就带着仪同三司宋莅举州投降了,只有长史王珉宁死不从,最后被杀害。

北齐拿下郢州后,派慕容俨去戍守——这慕容俨是个出了名的硬茬,打仗不怕死,守城有一套。可他刚进城没几天,梁朝那边就有动静了:王僧辩派江州刺史侯瑱带着兵来攻郢州。侯瑱本来想着郢州刚换主人,人心不稳,自己一到就能轻松拿下,没料到慕容俨早有准备。

侯瑱的军队刚到城下,慕容俨就带着人上了城墙,随机应变搞防御:侯瑱想爬城墙,他就下令扔石头、浇热油;侯瑱想放火烧城门,他就提前在城门上裹了湿麻布;侯瑱夜里想偷袭,他就让士兵在城墙上轮流放哨,还时不时擂鼓造势,吓得侯瑱的人不敢靠近。就这么你来我往打了好几次,侯瑱的军队次次吃亏,没占到一点便宜。

可打仗最熬人的不是敌人,是粮食。郢州被围了没多久,城里的粮食就吃尽了。慕容俨也没慌,带着士兵们找能吃的东西:草木的根叶、靴子的皮子、腰带的边角,只要能咽下去的,都煮了分给大家吃。他自己也不搞特殊,士兵们吃什么,他就吃什么,跟大伙儿同甘共苦。士兵们见主将这么够意思,也都没了怨言,咬着牙跟着他守城墙。

就这么硬扛了半年,郢州愣是没被攻破。后来贞阳侯萧渊明在北齐的支持下当了皇帝,觉得再打下去也没好处,就下令让侯瑱撤兵解围。北齐这边也琢磨着:郢州在长江以南,离自己的地盘太远,守着费劲,还容易被梁朝惦记,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把郢州还给梁朝。就这么着,慕容俨守了半年的郢州,最后又回到了梁朝手里。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载此二事,暗喻“势”与“守”的道理。北齐立萧渊明,是借“势”干预南朝,虽得一时之利,却未得梁朝人心;慕容俨守郢州,是凭“志”坚守孤城,虽粮尽兵疲,却能与士卒同甘苦,终保城池。萧渊明之“得位”,靠的是北齐之威,终难长久;慕容俨之“守城”,靠的是上下一心,故能成事。乱世之中,“势”可借,“志”难移,此乃成败之关键。

作者说

这两件事细琢磨,其实藏着“借力”与“自强”的门道。北齐想借立萧渊明“借力控梁”,可忘了“外来的和尚难念经”,萧渊明没根基没民心,就算当了皇帝也坐不稳;慕容俨守郢州,没借到半点外力,全靠自己硬扛,反而守住了城池。放到现在看也一样:有的人总想着靠别人“搭便车”,可一旦靠山没了,自己就慌了神;有的人知道“自强才是硬道理”,哪怕处境再难,也能靠自己的本事扛过去。萧渊明的“捡来的皇位”和慕容俨的“硬守的城池”,其实就是在说:靠别人给的,终会失去;靠自己挣的,才够踏实。

本章金句

借来的“势”撑不起长久的局,自己的“硬气”才守得住该有的底。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若是王僧辩,面对北齐的压力,除了妥协立萧渊明,你会怎么平衡梁朝宗室与北齐的关系?若是慕容俨,在郢州粮尽时,除了煮草木根叶充饥,你还会想什么办法坚持守城?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