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 第691章 南朝芜湖水战与北朝边境筑城:南陈北周一胜一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91章 南朝芜湖水战与北朝边境筑城:南陈北周一胜一智

南陈天嘉元年的春天,长江芜湖段的水面上热闹得跟赶庙会似的——只不过这“庙会”上摆的不是糖画摊子,是密密麻麻的战船,船上插的也不是糖葫芦签,是亮闪闪的刀枪剑戟。一边是王琳带着的北齐援军,船帆连起来能遮住半片江面;另一边是陈朝大将侯瑱的部队,虽然船没那么多,可每艘船上的士兵都瞪着眼,手里的长矛握得紧紧的,那架势,像是随时要把对面的船戳成马蜂窝。

这王琳原本是梁朝的老将,后来梁朝乱了,他就投靠了北齐,想着借北齐的兵力打回江南。这次他带了三万多人,战船上千艘,从郢州出发,一路顺流而下,本以为能轻松拿下芜湖,谁知道刚到这儿,就被侯瑱拦住了。这一拦,就拦了一百多天,眼瞅着江水一天天涨起来,王琳心里也跟着急——再耗下去,船上的粮草都要见底了。

“不能再等了!”这天清晨,王琳站在旗舰的船头,望着对面陈军的阵营,对身边的副将说,“春水涨了,咱们的船吃水深,顺流而下冲过去,保管能把侯瑱的阵脚冲散!”副将赶紧点头,转身去传令。没过多久,北齐的战船就像一群脱缰的野马,顺着江水往下冲,船帆被风吹得鼓鼓的,船上的士兵喊着口号,声音震得江水里的鱼都往下游躲。

侯瑱这边早就做好了准备,见北齐的船冲过来,立马下令放箭。一时间,江面上箭如雨下,北齐的士兵不少中了箭,掉进江里扑腾。可王琳的船太多了,还是有不少冲过了箭雨,跟陈军的船撞在了一起。双方的士兵拿着刀枪在船上厮杀,有的掉进江里还在互相拉扯,江水都被染成了红色。打了大半天,北齐的军队渐渐没了力气,开始往后退。王琳气得直跺脚,可也没办法,只能下令收兵。

谁知道这还不算完,当天晚上,天上突然刮起了东北风,风大得能把人吹得站不稳。王琳的战船都停在江面上,没来得及固定,风一吹,船就像喝醉了酒似的,互相撞在一起,有的船帆被吹破,有的船桨被撞断,还有几艘船直接翻了,船上的士兵和粮草全掉进了江里。王琳在旗舰上急得团团转,一会儿让人去固定船,一会儿让人去救落水的士兵,忙到后半夜,才勉强把船稳住,可清点下来,一半的战船都被吹坏了,士兵也折损了不少。

祸不单行,第二天一早,就有人来报,说北周趁他东下,派史宁率军偷袭了郢州。王琳一听,脑袋“嗡”的一声——郢州是他的后方,要是丢了,他就成了无根的野草。身边的副将劝他:“将军,咱们还是先回援郢州吧,不然腹背受敌,就麻烦了!”王琳摇摇头:“不行,现在回援,侯瑱肯定会在后面追,到时候咱们更惨。不如继续东进,先打败侯瑱,再回头收拾北周的人!”

就在王琳硬着头皮准备继续进军的时候,北齐派来的援军到了——仪同三司刘伯球带着一万多士兵,还有几十艘战船,顺流而下赶来支援。王琳心里总算松了口气,觉得这下能跟侯瑱好好打一场了。他跟刘伯球商量,打算用火攻——把装满油的小船划到陈军战船附近,点火烧船,只要陈军的船一着火,他们就能趁机进攻。

可王琳忘了,这长江上的风向说变就变。当天下午,原本刮着的东北风突然转成了西南风,风还特别大。王琳的士兵刚把火船划出去,风就把火船吹得往回跑,一下子就撞到了北齐的战船上。“不好!”王琳大喊一声,可已经来不及了,火借着风势,很快就烧遍了北齐的战船,士兵们忙着救火,乱作一团。

侯瑱在对面看得清清楚楚,立马下令出击。陈军的战船顺着风冲过来,每艘船上都装着“拍竿”——这是一种又粗又长的木头,顶端绑着铁块,只要对准敌船,一按机关,铁块就能把敌船的甲板砸破。除此之外,陈军还把铁熔化了,装在陶罐里,等靠近北齐的船,就把陶罐扔过去,滚烫的铁水洒在船上,不仅能烧船,还能烫伤士兵。

北齐的军队本来就乱了,被陈军这么一攻,更是溃不成军。有的士兵跳江逃生,有的干脆放下武器投降。王琳看着眼前的惨状,知道大势已去,赶紧带着妻妾和十几个亲信,乘上一艘小船,顺着江水往下游逃,最后辗转投奔了北齐。这一战,王琳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陈朝也彻底稳住了长江防线。

这边南陈在长江上打得热火朝天,北边的北周却在边境上上演了一出“空城计”。

北周的离石以南,住着一群胡人,这些人仗着自己住在北齐境内,经常偷偷跑到北周抢东西——今天抢几头牛羊,明天抢几袋粮食,抢完就跑,北周的士兵想追,又不能越过边境,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跑掉。时间长了,边境的老百姓苦不堪言,纷纷向朝廷告状。

这事传到了韦孝宽耳朵里。韦孝宽是北周的老将,打仗有勇有谋,他琢磨着:“总这么被动防守也不是办法,不如在边境险要的地方筑一座城,派士兵驻守,这样胡人再想来抢,就没那么容易了。”他很快就选好了筑城的地方,然后征调了十万河西役徒,还有一百名士兵,让大将姚岳负责监工,尽快把城筑起来。

可姚岳一看自己只带一百个士兵,心里就犯了怵。他找到韦孝宽,皱着眉头说:“将军,十万役徒倒是不少,可士兵只有一百人,要是北齐的军队知道了,派兵来偷袭,咱们根本抵挡不住啊!”韦孝宽笑了笑,拍了拍姚岳的肩膀:“你放心,这城十天就能完工。北齐那边就算知道咱们筑城,从征兵到谋划,再到出兵,最少也得半个月,等他们来了,咱们的城早就筑好了,到时候他们来了也没用。”

姚岳还是有点不放心,可韦孝宽都这么说了,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带着人出发了。到了筑城的地方,姚岳立马组织役徒动工,白天黑夜连轴转,城墙上的砖块一层层往上垒,很快就有了雏形。可没想到,才过了五天,就有斥候来报,说北齐的军队已经到了边境,离筑城的地方只有几十里地了。

役徒们一听,都慌了神,有的甚至想扔下工具逃跑。姚岳也急了,赶紧派人去给韦孝宽送信,请求支援。韦孝宽接到信后,并没有派兵支援,而是让人在介山、稷山附近的村子里准备了很多火把。到了晚上,韦孝宽下令点燃火把,一时间,两座山上的村子里火光冲天,看起来就像有几万大军在那里驻扎。

北齐的将领远远看到火光,心里犯了嘀咕:“没想到北周早就有准备,派了这么多军队驻守,咱们要是贸然进攻,肯定会吃亏。”他犹豫了半天,最后还是下令撤军。姚岳这边虚惊一场,赶紧加快筑城速度,到了第十天,城果然如期完工。这座城就像一座屏障,挡住了胡人的侵扰,边境的老百姓也终于能过上安稳日子了。

司马光说

王琳之败,非兵不强、将不勇,实乃天不佑之、谋不周之故也。春水涨而轻进,夜风作而船毁,风变向而火攻自焚,一连串变故,皆因他急于求成,未虑周全。反观韦孝宽,筑城御敌,料敌于先,以虚张声势退敌,既省兵力,又保边境,此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范。为将者,当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更当知“谋定而后动”,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说

王琳的失败,藏着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真相: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势在必得”,其实只是“一厢情愿”。他只看到自己兵力强盛,却没考虑到风向、粮草、后方防守等问题,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运气”上,最终只能一败涂地。而韦孝宽的智慧,恰恰在于他懂得“用最小的代价解决最大的问题”——他没有纠结于“士兵太少”,而是利用北齐的多疑,用一把火把敌人吓退,既完成了筑城任务,又避免了无谓的牺牲。这像极了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遇到困难时,与其硬碰硬,不如换个角度想办法,有时候,“巧劲”比“蛮力”更管用;追求目标时,与其盲目冲刺,不如先把风险和细节想清楚,不然再大的“声势”,也可能被一个小小的“意外”击垮。

本章金句

盲目的勇气撑不起野心,周全的谋划才抵得过变数,真正的智者,总能在顺势中借力,在逆势中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