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 第746章 唐初俩个“清醒人”:冯盎不称王,窦静种好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46章 唐初俩个“清醒人”:冯盎不称王,窦静种好田

武德年间的唐朝,一边忙着平定内部叛乱,一边要应付边境骚扰,跟个不停转的陀螺似的。不过这时候也冒出些“清醒人”,做事不跟风、不糊涂,硬是把看似棘手的事办得又稳又漂亮。比如李靖招降冯盎,没动一兵一卒就拿下二十多州;还有窦静力主屯田,跟大臣们辩得面红耳赤,最后让边境粮仓满得装不下。这俩人的故事,说起来比打仗还热闹。

先说说冯盎那档子事。冯盎可不是一般人,他家在岭南一带已经扎根五代,爷爷是隋朝的名将冯宝,奶奶就是赫赫有名的冼夫人,一家子都是当地说一不二的人物。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冯盎趁机接管了岭南二十多州的地盘,手下兵多将广,地盘比当年南越王赵佗的还大。到了唐朝初年,李渊忙着收拾中原的窦建德、王世充,一时顾不上南边,有人就开始给冯盎“出主意”了。

有个谋士凑到冯盎跟前,撺掇他:“将军,现在唐朝刚占了中原,手还伸不到咱们这儿来。您看您手里这么大地盘,兵强马壮的,不如学赵佗称个南越王,自己当皇帝多痛快?”这话要是换旁人,说不定早心动了,可冯盎听完却摇了摇头,还叹了口气。

他跟那谋士说:“你只看到地盘大,没看到我肩上的担子。我家五代人在这儿当长官,当地百姓信任咱们,朝廷也给足了面子,这富贵已经到顶了。我天天都怕自己做得不好,丢了祖宗的脸,哪还敢想着称王称帝?赵佗那是赶上秦朝末年天下大乱,没办法才自立的,现在唐朝一统天下是大势,我可不能逆势而行,让百姓跟着遭罪。”

没多久,李靖奉唐朝命令安抚岭南,给冯盎送了一封檄文,劝他归降。冯盎看完檄文,立马拍板:“就这么办!”他不光自己带着部将去见李靖,还把二十多州的户籍、地图全交了上去,一点没藏私。李渊听说这事儿,高兴得直夸冯盎识大体,下令把他的地盘分成高、罗、春等八个州,封冯盎当高州总管,还赏了个耿国公的爵位。就这么着,没打一仗,岭南一大片地方就归了唐朝,百姓也没受战乱之苦——冯盎这步棋,走得比谁都明白。

这边岭南刚平定,北边又出了新问题。突厥人总爱趁着唐朝没空,跑到边境抢粮食、烧房子,闹得边境百姓不得安宁。唐朝派兵去守,可军粮运输是个大难题——从内地运粮到太原,要走好几千里路,路上不光要防备突厥偷袭,还得应付刮风下雨,粮食运到地方,一半都得损耗在路上。并州大总管府长史窦静看着这情况,心里急得不行,琢磨出个主意:在太原搞屯田,让士兵自己种地,既能解决军粮问题,又能节省运费。

可窦静把这主意往上一报,立马就有人反对。议政的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都说这事儿不靠谱:“窦长史,屯田哪那么容易?得调兵、找农具、学种地,麻烦得很!再说士兵是来打仗的,不是来当农民的,哪有功夫种地?”窦静却不服气,他觉得这些人就是怕麻烦,没看到长远的好处。他一次次上书,跟大臣们争论,最后李渊没办法,只好让他跟裴寂、萧瑀、封德彝这些老臣当面辩论。

辩论那天,朝堂上跟开了锅似的。裴寂先开口:“窦静啊,不是我们反对你,只是屯田耗时长、见效慢,眼下突厥闹得紧,哪有功夫等粮食长出来?”窦静立马反驳:“裴公这话不对!军粮天天要消耗,从内地运粮是‘治标’,屯田才是‘治本’。现在麻烦点,以后士兵就有饭吃,不用再让百姓千里运粮受苦,这难道不是好事?”

萧瑀又说:“可士兵不会种地怎么办?万一收成不好,军粮没着落,耽误了打仗,谁来负责?”窦静早有准备,他说:“可以找当地的老农教士兵种地,再选些会种地的军官带头,只要好好管,收成肯定差不了。再说就算第一年收成不好,也比天天损耗运粮强,总不能因为怕失败,就不做正经事吧?”

就这么着,窦静跟几位老臣辩了大半天,引经据典,把屯田的好处说得明明白白,裴寂等人也找不出反驳的理由。李渊听着觉得有道理,就同意了窦静的请求。结果第一年屯田就大获成功,收了好几千斛粮食,边境的军粮一下子宽裕了不少。李渊高兴坏了,直接提拔窦静当检校并州大总管。后来秦王李世民也觉得这办法好,请求在并州多设几个屯田点,李渊也一口答应了——窦静这股“认死理”的劲儿,还真办成了大事。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写这两件事时,笔墨不多却很中肯。写冯盎,司马光赞他“知天命、守臣节”,说他不贪王位、顾全大局,才让岭南免于战乱;写窦静,又夸他“有远见、敢坚持”,不因众人反对就放弃正确的主张。在司马光看来,治理天下不光靠武力,更靠“识时务”和“办实事”——冯盎识时务,所以不逆势而为;窦静办实事,所以能解边境之困。这两种品质,比再多的兵马都管用。

作者说

回头看冯盎和窦静的故事,会发现他们身上都有个共同点:不被“眼前的诱惑”或“多数人的意见”带偏。冯盎面对“称王”的诱惑,没盯着一时的权力,而是想到祖宗的声誉和百姓的安危;窦静面对大臣们的反对,没怕得罪人,而是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放在今天,这俩人事迹也挺有启发:比如有人面对利益诱惑,能像冯盎一样守住底线;有人在工作中提出好建议被反对,能像窦静一样据理力争。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成功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清醒的判断”——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知道怎么把事做到点子上,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本章金句:不贪眼前利,不随众人言,清醒做事的人,总能把路走得又稳又远。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冯盎,面对“称王”的劝说,除了提及祖宗荣耀,还会用什么理由说服身边人放弃这个想法? 快来聊聊你的思路吧!